词典 义举 义举的意思

义举

简体义举
繁体義舉
拼音yì jǔ
注音ㄧˋ ㄐㄩˇ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yì,(1) 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组词】:正义。义不容辞。义无反顾。仗义直言。(2) 合乎正义或公益的。【组词】:义举。义务。义愤。义演。见义勇为。(3) 情谊。【组词】:义气。恩义。义重如山。(4) 意思,人对事物认识到的内容。【组词】:意义。含义。释义。微言大义。(5) 指认为亲属的。【组词】:义父。(6) 人工制造的(人体的部分)。【组词】:义齿。义肢。(7) 姓。

jǔ,(1) 向上抬,向上托。【组词】:举头。举手。举重。举棋不定。(2) 动作行为。【组词】:举止。轻而易举。(3) 发起,兴办。【组词】:举义。举办。创举。(4) 提出。【组词】:举要。举例。(5) 推选,推荐。【组词】:推举。荐举。(6) 全。【组词】:举国。举世。举家。(7) 古代指科举取士。【组词】:科举。举人。一举成名。(8) 攻克。【例句】:“一战而举鄢、郢”。

基本含义

指出于道义或良心而行的行为,表示做出有益于他人或社会的善举。

义举的意思

义举 [yì jǔ]

1. 为了公众利益从事显示崇高和大无畏精神的行动;疏财仗义的行为。

[magnanimous act undertaken for the public good;]

义举 引证解释

⒈ 举义起事。

南朝 梁 沉约 《酬荆雍义士诏》:“昔义举之初,人怀自竭,输赋罄产,同致厥诚。”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诛妖檄文》:“且前时未逢真圣主首出,无所依归,尔等又不能共创义举,自不能捨妖他适。”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武汉革命团体文学社之历史》:“仍以 蒋翊武 为总司令,发佈命令,为死里求生计,而十九日之义举成矣。”

⒉ 正义的举动。

明 高启 《咏荆轲》:“刼盟非义举, 曹沬 已可羞。”
《东周列国志》第七回:“寡人本迫于王命,从君讨罪,若利其土地,非义举也。”

⒊ 指疏财仗义的行为。

《二刻拍案惊奇》卷七:“你还不知此女为总干 祝使君 表妹。日前在此相遇,已託下官脱了乐籍。俟 成都 归来,替他择婿。下官见此义举,原愿以二十万钱助嫁。”
清 李渔 《奈何天·助边》:“你家主是何等之人,为何有此义举?”


国语词典

义举 [yì jǔ]

⒈ 正义的举动。

《儒林外史·第九回》:「所以娄公子这一番义举,做梦也不得知道。」
《文明小史·第二五回》:「想开个小小女学堂,但只也要三千块左右,那二千多竟没处设法。你可能筹划筹划,赞成此番义举?」


义举的近义词及解释

    • 1.
      善举释义:慈善的事情:共襄善举。

义举的反义词及解释

    • 1.
      恶行释义:丑恶的行径。

义举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不伦释义:⒈不伦不类。 《韩非子·难言》:“敦祗恭厚,鯁固慎完,则见以为掘而不伦。”陈奇猷 集释:“伦,类也。不伦,即今语不伦不类。”《儒林外史》第三四回:“古人解经,也有穿凿的,先生这话就太不伦了。”详“不伦不类”。⒉不相当;不相类。《汉书·梁怀王刘揖传》:“臣愚以为王少,而父同产长,年齿不伦。”清 俞樾《古书疑义举例·上下文变换虚字例》:“《大戴礼记·哀公问五义篇》:‘口不能道善言,而志不邑邑。’按下句本作‘志不而邑邑’与上句‘口不能道善言’一律,特虚字不同耳。而,即能也……浅人不知‘而’与‘能’通,改作‘而志
    • 2.
      义类释义:⒈善人。《诗·大雅·荡》:“文王 曰咨,咨女 殷商。而秉义类,彊御多懟。”郑玄 笺:“义之言宜也。类,善。”马瑞辰 通释:“按,类为善,义亦善。四句谓王用善人,则为羣小所譖毁也。”唐 柳宗元《唐故特进南府君睢阳庙碑》:“初据 雍丘,谓非要害,将保 江 淮 之臣庶,通南北之奏復,拔我义类,扼於 睢阳。”或说,犹言邪曲。俞樾《古书疑义举例·两字一义而误解例》:“义与俄通,衺也,説本 王氏 念孙。类,与‘戾’通。《説文·犬部》:‘戾,曲也。’义类犹言衺曲也。”⒉文章事物的比义推类。汉 王充《论衡·谢短》:“义类
    • 3.
      互歧释义:互有歧异。刘师培《古书疑义举例补·虚数不可实指之例》:“此则古人属文,多出以想像之词,不必尽合于实数。由是以推,则凡古史纪年互歧者,均可缘此例以解之矣。”
    • 4.
      互辞释义:互文。清 俞樾《群经平议·论语一》:“‘加我数年吾以学易’,上言‘我’,下言‘吾’,乃互辞也。”清 俞樾《古书疑义举例·错综成文例》:“於豆言‘荐’,於籩言‘彻’,互辞耳。”详“互文”。
    • 5.
      倒文释义:⒈指古代诗文中为求协韵或句法变化而倒置文字的现象。 宋 孙奕《履斋示儿编·总说·倒文》:“六经或倒其文,如《易》之‘西南得朋’、‘吉凶者失得之象’,类皆有之,唯《诗》为多,如‘中林’、‘中谷’、‘家室’、‘裳衣’、‘衡从’……不一而尽。”清 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倒文协韵例》:“古书多韵语,故倒文协韵者甚多。”姚维锐《古书疑义举例增补·补倒文成句例》:“昭 十三年《左传》:‘我之不共,鲁 故之以。’杜 注云:‘不共 晋 贡,以 鲁 故也。’愚 按:‘鲁 故之以’,犹言‘因 鲁 之故’,倒文成句也。”⒉因抄刊
    • 6.
      共御释义:亦作“共御”。谓恭肃己身以抵御不祥。共,通“恭”。《左传·昭公十二年》:“唯是桃弧、棘矢以共御王事。”杜预 注:“桃弧、棘矢,以御不祥。”《汉书·五行志中之下》:“能攘木鸟之妖,致百年之寿,所谓‘六沴作见,若是共御,五福乃降,用章于下’者也。”颜师古 注:“共,读曰恭。御,读曰御。言恭己以御灾也。”一说犹进奉,贡献。清 俞樾《古书疑义举例·两字一义而误解例》:“昭 十二年《传》:‘唯是桃弧、棘矢以共御王事。’按:共、御二字同义。御与‘御’通。《广雅·释詁》:‘供奉献御,进也。’‘共御’犹曰共奉献御。质言之
    • 7.
      卓约释义:绰约。姿态柔美貌。清 俞樾《古书疑义举例·两句似异而实同例》:“《説苑·君道篇》‘踔然独立’。踔与卓同。卓约,本叠韵字。《庄子》之淖约,《上林赋》之绰约,竝其证也。”《收获》1981年第3期:“风姿卓约的梧桐树,在地上投进摇曳不定的斑影。”
    • 8.
      反脣相讥释义:受到指责不服气而反过来对对方加以讥讽。清 俞樾《古书疑义举例·误增不字义》:“於是知不善读书而率臆妄改,皆与古人反脣相讥也。”亦作“反唇相讥”。巴金《秋》一:“‘三妹,你怕什么?我又不会把你嫁给 枚 表弟,’觉民 反唇相讥地说。”《人民文学》1978年第4期:“姑娘听出话里带刺,并没反唇相讥。”参见“反脣”、“反脣相稽”。
    • 9.
      合甲释义:用两重犀或兕之皮相合而制成的坚固铠甲。 《周礼·考工记·函人》:“函人为甲,犀甲七属,兕甲六属,合甲五属,犀甲寿百年,兕甲寿二百年,合甲寿三百年。”郑玄 注引 郑司农 云:“合甲,削革里肉,但取其表,合以为甲。”北周 庾信《奉报寄洛州》诗:“长旍析鸟羽,合甲抱犀鳞。”清 江永《<周礼>疑义举要》卷七:“犀甲兕甲皆单而不合,合甲则一甲有两甲之力,费工多而价重。”
    • 10.
      复用释义:重复运用。清 俞樾《古书疑义举例·语词复用例》:“古人用助语词,有两字同义而复用者。《左传》‘一薰一蕕,十年尚犹有臭’,尚,即犹也。《礼记》‘人喜则斯陶’,斯,即则也。”姚维锐《古书疑义举例增补·补语词复用例》:“《水经注》:‘虽千古茫昧,理世玄远,遗文逸句,容或可寻。’愚按,容,或也;‘容或’复用。”
    • 11.
      奸兆释义:谓盗窃的赃物。 《左传·文公十八年》:“窃贿为盗,盗器为姦……其人则盗贼也,其器则姦兆也。”杜预 注:“兆,域也。”俞樾《古书疑义举例·两字一义而误解例》:“盗、贼二字同义,姦、兆二字亦同义。兆读为佻。《周语》曰:‘姦仁为佻。’此‘姦佻’之义也。杜 注训‘兆’为域,失之。”
    • 12.
      实封释义:⒈诸侯实际可以占有的土地。清 江永《周礼疑义举要》卷二:“诸侯之地,土田为实封。”⒉古代封建国家名义上封赐给功臣贵戚食邑的户数与实际封赏数往往不符,实际上赐与的封户叫实封。《资治通鉴·唐玄宗开元十年》:“十一月乙未,初令宰相共食实封三百户。”胡三省 注引《唐会要》曰:“旧制,凡有功之臣赐实封者,皆以课户先準户数,州县与国官、邑官执帐,供其租调,各準配租调,远近,州县官司收其脚值,然后付国邑官司。其丁準此,入国邑者收其庸。”宋 高承《事物纪原·官爵封建·实封》:“《通典》曰:唐 封公侯无国土,其加实封者,则
    • 13.
      将宿释义:犹送迎。 《管子·五辅》:“发伏利,输墆积,修道途,便关市,慎将宿。”金廷桂 参解:“《尔雅·释言》:‘将,送也。’……宿,又通‘速’,召请也。然则‘将宿’者,送迎也。与上下文‘修道路,便关市’文义一贯。”一说为“行止”。清 俞樾《古书疑义举例·两字对文而误解例》:“‘将宿’二字对文。《广雅·释詁》:‘将,行也;宿,止也。’然则‘将宿’二字犹言‘行止’。”
    • 14.
      开宗释义:⒈开始建立一支父系家族。 《逸周书·文政》:“管 蔡 开宗循王。”孔晁 注:“二叔开其宗族,循 镐京 之政,言从化也。”⒉开创某一教派或学派。南朝 梁 沉约《佛记序》:“开宗阐教,致之有渐。”⒊指创立某一教派或学派的人。胡蕴玉《<中国文学史>序》:“方耕、申受 为此派之开宗;定庵、默深 为此派之巨子。”⒋犹开头。清 俞樾《古文疑义举例·寓名例》:“且辞义血脉,文连旨环,而开宗题其端绪,餘章广而成之,非一问一答之势也。”闻一多《文学的历史动向》:“中国,和其馀那三个民族一样,在他开宗第一声歌里,便预告了
    • 15.
      异义释义:⒈不同的含义;意思不同。《墨子·尚同上》:“古者民始生,未有刑政之时,盖其语,人异义。”清 俞樾《古书疑义举例·上下同字异义例》:“古书亦有上下文同字而异义者。”⒉不同的观点;新的见解。《后汉书·章帝纪》:“其令羣儒选高才生,受学《左氏》、《穀梁春秋》,《古文尚书》,《毛诗》,以扶微学,广异义焉。”《晋书·王接传》:“﹝ 接 ﹞备览众书,多出异义。”⒊指不同的意见,异议。宋 苏轼《次韵答刘泾》:“新音百变口如鶯,异义蜂起弟子争。”一本作“异议”。⒋道理不同。汉 班固《白虎通·三军》:“告天何?示不自专
    • 16.
      忧谑释义:戏谑。《诗·大雅·板》:“匪言我耄,尔用忧謔;多将熇熇,不可救药。”俞樾《古书疑义举例·两字一义而误解例》:“《诗·板》篇‘尔用忧謔’,按忧、謔同义,忧读为优,襄 六年《左传》注曰:‘优,调戏也。’是优即謔也。”
    • 17.
      抱琵琶释义:语出 唐 白居易《琵琶行》:“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后因以比喻女子改嫁或移情他人。清 李渔《蜃中楼·义举》:“若不是逼抱琵琶,怎显他节操冰霜。”清 俞蛟《潮嘉风月记·丽品》:“诗曰:‘含顰忆昔侍尊前,丽服明妆似水仙。今日相逢卿老矣,不堪回首问当年。不抱琵琶过别船,芳心与石一般坚。’”
    • 18.
      曡降释义:不断下移。清 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因误衍而误倒例》:“盖因一字之误衍,而遂使诸字以次而曡降。”
    • 19.
      末光释义:⒈馀辉。 《史记·萧相国世家论》:“及 汉 兴,依日月之末光,何 谨守管籥,因民之疾(奉)秦 法,顺流与之更始。”晋 陆机《乐府诗》之十七:“愿君广末光,照妾薄暮年。”唐 杨炯《中书令汾阴公薛振行状》:“公含天地之间气,依日月之末光,能备九德,兼资百行。”明 张居正《答上师相徐存斋》:“老师手扶日月,照临寰宇,沉机密谋,相与图议於帷幄者,不肖一人而已。既而获被末光,滥蒙援拔,不肖亦自以为不世之遇。”⒉比喻馀威。《北齐书·贺拔允等传论》:“韩贤 等及闻义举,竞趣戎行,凭附末光,申其志力,化为公侯,固其宜矣。
    • 20.
      止是释义:只是。南朝 梁 沉约《答庾光禄书》:“忌日制假应是 晋 宋 之间,其事未久。制假前止是不为宴乐,本不自封闭,如今世自处者也。”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十:“以臣观之,止是猝死耳。”清 俞樾《古书疑义举例·语缓例》:“襄 三十一年《左传》‘缮完葺墙以待宾客’,急言之,则止是‘葺墙以待宾客’耳。”

义举(yiju)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义举是什么意思 义举读音 怎么读 义举,拼音是yì jǔ,义举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义举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