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掠 [shā lüè]
1. 屠杀抢掠。
例日军大肆杀掠中国同胞,犯下了滔天罪行。
英[kill and rob;]
杀掠 引证解释
⒈ 见“杀略”。
国语词典
杀掠 [shā lüè]
⒈ 杀戮掠夺。
引《五代史平话·梁史·卷上》:「倘得门下做个盟主,可择日便离此间,沿途杀掠回去,不旬日间便到故乡,参见父母。」
杀掠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道释义:⒈指人子事亲的三种孝道,即生养、死葬和祭祀。 《礼记·祭统》:“是故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⒉三路。《北史·齐武成帝纪》:“周 将 杨忠 ……等二十餘万人,自 恒州 分为三道,杀掠吏人。”⒊指国体、人事、直言。《汉书·晁错传》:“选贤良明於国家之大体,通於人事之终始及能直諫者,各有人数,将以匡朕之不逮,二三大夫之行,当此三道。”颜师古 注引 张晏 曰:“三道:国体、人事、直言也。”南朝 齐 王融《永明九年策秀才文》:“懋陈三道之要,以光四科之首。”⒋三道试题。《新唐书·选举
- 2.
侵盗释义:⒈侵犯劫夺。 《史记·匈奴列传》:“於是戎狄或居于 陆浑,东至於 卫,侵盗暴虐中国。”《资治通鉴·汉文帝前三年》:“五月,匈奴 右贤王入居 河南 地,侵盗 上郡 保寒蛮夷,杀掠人民。”⒉侵占盗窃。《后汉书·淳于恭传》:“家有山田果树,人或侵盗,輒助为收採。”宋 曾巩《责将制》:“发人採金,无出入之籍,有侵盗之形。”清 昭槤《啸亭杂录·谢芗泉之疏阔》:“财物奢荡,一任僕人侵盗,毫不介意。”
- 3.
内首释义:谓臣服,归附。 《文选·颜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诗序>》:“穹居之君,内首禀朔;卉服之酋,迴面受吏。”吕向 注:“内首、迴面,皆宾服为臣也。”清 曾国藩《广东嘉应州知州刘君事状》:“崇玉 以杀掠平民之故,尚伏天诛;况 保 纵横海上十餘年,杀二总兵,一参将,三游击,罪在不逭,今弃众内首,则鱼肉耳。”
- 4.
总把释义:元 代武官名。《元史·兵志一》:“世祖 时,颇修官制……外则万户之下置总管,千户之下置总把,百户之下置弹压,立枢密院以总之。”《续资治通鉴·元世祖至元十六年》:“戊子,千户 託訥、总把 呼岱 擅引军入 婺州 永康县 界,杀掠吏民。”
- 5.
悛惧释义:悔改畏惧。 宋 李心传《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建炎二年三月》:“诸处凶恶强盗,如蝟毛起,如蜂閧聚,纵火杀掠,所在猖獗,罔有悛惧。”
- 6.
杀略释义:亦作“杀掠”。杀戮掳掠。《史记·匈奴列传》:“匈奴 日已骄,岁入边,杀略人民畜产甚多。”晋 袁宏《后汉纪·质帝纪》:“六月,鲜卑 寇 代郡,杀掠民吏。”《资治通鉴·宋文帝元嘉二十三年》:“魏 人遂寇 兗、青、冀 三州,至 清 东而还,杀掠甚众,北边骚动。”宋 苏轼《司马温公行状》:“明年西戎犯边,杀略吏士。”《金史·斡者传》:“璘 走险,璋 急击之,杀略殆尽。”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五章第一节:“唐 军收复 洛阳,回纥 入城大肆杀掠。”
- 7.
柔怀释义:犹怀柔。 宋 范仲淹《陈乞邓州状》:“朝廷以彼戎欵顺,方用柔怀,不欲修威,恐成生事。”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西藏民变档案·光绪三十四年十二月初五日军机处寄川滇边务大臣赵尔丰电旨》:“驻 瞻 番官扰害土司,苛派杀掠……朝廷柔怀边民,詎忍坐视。”郑振铎《漩涡》:“不能责备,只能柔怀。”
- 8.
讨掳释义:犹杀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