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飘萧 飘萧的意思
piāoxiāo

飘萧

简体飘萧
繁体飄蕭
拼音piāo xiāo
注音ㄆㄧㄠ ㄒㄧㄠ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piāo, ◎ 随风飞动。【组词】:飘扬。飘摆。飘散(sàn )。飘洒。飘逸(洒脱自然,与众不同)。飘溢(飘荡洋溢)。飘拂。飘忽(a.风云等轻快地移动;b.摇摆,浮动)。飘荡。飘泊(同“漂泊”)。飘渺(同“漂渺”)。飘摇。飘零(a.飘荡;b.漂泊,流落无依)。飘飘然。

xiāo,(1) 即“艾蒿”。(2) 冷落,没有生气的样子。【组词】:萧然。萧瑟。萧索。萧飒。萧森。萧骚。萧疏。萧条。(3) 〔萧萧〕①象声词,形容马叫声或风声,如“风萧萧兮易水寒”;②头发花白稀疏的样子,如“华发萧萧老遂良,一身萍挂海中央”。(4) 〔萧墙〕照壁,喻内部,如“祸起萧萧”。(5) 姓,如南朝梁有萧统。

基本含义

形容风吹树叶落下的声音,也用来形容寒冷的风吹动树叶的声音。

飘萧的意思

飘萧 [piāo xiāo]

1. 鬓发稀疏貌。

2. 零落飘坠貌。

3. 飞扬貌。

4. 飘逸潇洒。

6. 状风声。

飘萧 引证解释

⒈ 鬓发稀疏貌。

唐 杜甫 《义鹘行》:“飘萧觉素髮,凛欲衝儒冠。”
明 邵璨 《香囊记·庆寿》:“素髮飘萧,朱颜委谢。”
清 纳兰性德 《金缕曲·西溟言别赋赠》词:“一事伤心君落魄,两鬢飘萧未遇。”

⒉ 零落飘坠貌。

前蜀 贯休 《古塞下曲》之六:“榆叶飘萧尽,关防烽寨重。”
金 元好问 《乙卯十一月往镇州》诗:“野阴时滉朗,冷雨只飘萧。”

⒊ 飞扬貌。

唐 白居易 《小童薛阳陶吹觱篥歌》:“下声乍坠石沉重,高声忽举云飘萧。”
宋 苏辙 《巫山庙》诗:“採兰为飱蕙为肴,玉缶荐芰香飘萧。”
清 黄景仁 《发一宿庵》诗:“飘萧洞气成飞雨,冥漠丹根护紫泥。”

⒋ 飘逸潇洒。

唐 白居易 《筝》诗:“云髻飘萧緑,花颜旖旎红。”
明 陆采 《明珠记·买药》:“神清骨秀气飘萧。你是神仙,休得假推掉。”
清 蒋士铨 《临川梦·了梦》:“看他鬚眉巾带恁飘萧,怎不向花前写个神仙照!”

⒌ 状风声。

唐 元稹 《书异》诗:“飘萧北风起,皓雪纷满庭。”
元 萨都剌 《过高邮射阳湖杂咏》之一:“飘萧树梢风,淅沥湖上雨。”
王统照 《沉船》:“四周的树木迎着飘萧的凉风,都在同他们快摇落的叶儿私语。”


国语词典

飘萧 [piāo xiāo]

⒈ 飘零萧条。

唐·杜甫〈义鹘〉诗:「飘萧觉素发,凛欲冲儒冠。」


飘萧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委谢释义:⒈谓委贽谢罪。《孙子·行军》:“先暴而后畏其众者,不精之至也;来委谢者,欲休息也。”梅尧臣 注:“力屈欲休兵,委质以来谢。”⒉犹萎谢。委,通“萎”。明 邵璨《香囊记·庆寿》:“垂老,素髮飘萧,朱颜委谢,不復镜中年少。”⒊引申为糜烂,干枯。清 陈田《明诗纪事辛籤》卷六引《自靖录》:“越两月,庐陵 人 杜凤、林桂芳 启败垣拾遗骸,肤理已委谢,惟胸臆以上不坏。”
    • 2.
      滉朗释义:形容云开之状。宋 梅尧臣《至和元年四月二十日夜梦蔡紫微君谟》诗:“滉朗天开云雾阁,依稀身在凤皇池。”金 元好问《乙卯往镇州》诗:“野阴时滉朗,冷雨只飘萧。”
    • 3.
      磳磴释义:遭遇挫折。宋 司马光《送吴耿先生》诗:“磳磴貂裘敝,飘萧鹤髮侵。”清 曹寅《兰陵王·九日诸君子登高索和》词:“红尘緑水三生各;是少年磳磴,风流担阁。”
    • 4.
      跨蹇释义:谓骑着蹇驴或驽马。 宋 陆游《小雪》诗:“跨蹇虽堪喜,呼舟似更奇。”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黄英》:“﹝ 马子才 ﹞归至中途,遇一少年,跨蹇从油碧车,丰姿洒落。”马南邨《燕山夜话·昆仑山人》:“每遇风雨飘萧,披襟流盼,相对欣然。命酌就醉;兴到跨蹇信所之,虽中途遇风雨,受饥寒,不改悔。”

飘萧(piaoxiao)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飘萧是什么意思 飘萧读音 怎么读 飘萧,拼音是piāo xiāo,飘萧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飘萧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