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太史公 太史公的意思
tàishǐgōng

太史公

简体太史公
繁体
拼音tài shǐ gōng
注音ㄊㄞˋ ㄕˇ ㄍㄨㄥ
结构ABC式
字数3字词语

拆字解意

tài,(1) 过于。【组词】:太长。(2) 极端,最。【组词】:太甚。太平。(3) 高,大。【组词】:太空。太学。(4) 很。【组词】:不太好。(5) 身分最高或辈分更高的。【组词】:太老伯。太夫人(旧时尊称别人的母亲)。

shǐ,(1)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亦指记述、研究这些的文字和学科。【组词】:历史。通史。断代史。近代史。世界史。文学史。史诗。史部(古代图书分类的一大部类,包括各类历史著作)。史坛。史评。史前(没有书面记录的远古)。史不绝书。(2) 古代掌管记载史事的官。【组词】:太史。内史。(3) 古代官职。【组词】:刺史。御史。(4) 姓。

gōng,(1) 正直无私,为大家利益。【组词】:公正。公心。大公无私。(2) 共同的,大家承认的。【组词】:公理。公式。公海。公制。(3) 国家,社会,大众。【组词】:公共。公安(社会整体的治安)。公众。公民。公论(公众的评论)。(4) 让大家知道。【组词】:公开。公报。公然。(5) 封建制度最高爵位。【例句】:三公(中国周代指“太师”、“太傅”、“太保”;西汉指“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公子。公主。(6) 敬辞,尊称男子。【组词】:海公。包公。诸公(各位)。(7) 雄性的。【组词】:公母。公畜。(8) 对长辈和年老人的称呼。【组词】:公公。外公(外祖父)。(9) 姓。

基本含义

指史官,也用来形容精通历史、博学多才的人。

太史公的意思

太史公 [tài shǐ gōng]

1. 汉·司马谈为太史令,子迁继之,《史记》中皆称“太史公”。其说不一:

太史公 引证解释

⒈ 汉 司马谈 为太史令,子 迁 继之,《史记》中皆称“太史公”。其说不一:(1)太史公为官名, 汉武帝 时置,因位在丞相之上,与三公相等,故称。(2) 司马谈 为太史令, 司马迁 尊其父,故称。(3)太史令掌天文图书等,古代主天官者皆上公,故沿旧名而称之。参阅《史记·太史公自序》“谈 为太史公”三家注。综上当以第三说较为可信。后世多以“太史公”称 司马迁。


国语词典

太史公 [tài shǐ gōng]

⒈ 职官名。汉武帝置,位在丞相之上。

《史记·卷一三〇·太史公自序》:「谈为太史公。」
南朝宋·裴骃·集解引如淳曰:「汉仪注太史公,武帝置,位在丞相上。天下计书先上太史公,副上丞相,序事如古春秋。迁死后,宣帝以其官为令,行太史公文书而已。」

⒉ 汉司马谈为太史令,其子司马迁继任,皆称「太史公」。

《史记·卷一三〇·太史公自序》:「谈为大史公。」
唐·司马贞·索隐:「案茂陵书,谈以太史丞为太史令,则『公』者,迁所著书尊其父云『公』也。然称『太史公』皆迁称述其父所作,其实亦迁之词。」
宋·辛弃疾〈沁园春·叠嶂西驰〉词:「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


太史公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分天下有其二释义:泛指势力强大。语出《论语·泰伯》:“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 殷。”何晏 集解引 包咸 曰:“殷紂 淫乱,文王 为西伯而有圣德,天下归 周 者三分有二。”《史记·太史公自序》:“楚 人迫我 京 索,而 信 拔 魏 赵,定 燕 齐,使 汉 三分天下有其二,以灭 项籍。”张天翼《春风》:“小流氓太多了:三分天下有其二,不打还行?”
    • 2.
      不得意释义:不如意;不得志;不称心。《公羊传·庄公六年》:“得意致会,不得意致伐。”《史记·太史公自序》:“重耳 不得意,乃能成霸。”唐 白居易《醉后听唱<桂华曲>》诗:“此是世间肠断曲,莫教不得意人听。”《儿女英雄传》第十三回:“没接着老师的信以前,并且还不曾看见京报,便接着 管子金、何麦舟 他两家老伯的急脚信,晓得了老师这场不得意。”郭沫若《李白与杜甫·李白在政治活动中的第一次大失败》:“崔骃 自以远去,不得意,遂不就任。”
    • 3.
      世表释义:⒈指历史世系表。《史记·太史公自序》:“维 三代 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本于兹,於是略推,作《三代世表》第一。”⒉世人的表率。《三国志·魏志·管宁传》“太尉 华歆 逊位让 寧”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陈群 曰:“伏见徵士 北海 管寧,行为世表,学任人师,清俭足以激浊,贞正足以矫时。”《北史·卢昌衡传》:“德为世表,行为士则。”⒊尘世之外。晋 陆机《叹逝赋》:“精浮神沦,忽在世表。”唐 谷神子《博异志·敬元颖》:“忽见水影中一女子面,年状少丽,依时样粧饰……妖冶之姿,出於世表。”宋 苏轼《与范
    • 4.
      乡射释义:古代射箭饮酒的礼仪。乡射有二:一是州长春秋于州序(州的学校)以礼会民习射,一是乡大夫于三年大比贡士之后,乡大夫、乡老与乡人习射。《周礼·地官·乡大夫》:“退而以乡射之礼五物询众庶。”孙诒让 正义:“退,谓王受贤能之书事毕,乡大夫与乡老则退各就其乡学之庠而与乡人习射,是为乡射之礼。”秦 汉 以后,亦有仿行。《史记·太史公自序》:“北涉 汶 泗,讲业 齐 鲁 之都,观 孔子 之遗风,乡射 邹 嶧。”《南史·蔡廓传》:“三吴 旧有乡射礼,元嘉 中,羊玄保 为 吴郡 行之,久不復修。”清 赵翼《题黄陶庵手书诗册》
    • 5.
      五家释义:⒈五户。古代以为户籍编制的基层单位。周 代以五家为一比,春秋 时 齐国 管仲 以五家为一轨。《周礼·地官·大司徒》:“令五家为比,使之相保。”《管子·小匡》:“制五家为轨,轨有长,六轨为邑。”⒉指 黄帝、高阳、高辛、唐尧、虞舜 五帝。《史记·天官书论》:“自初生民以来,世主曷尝不历日月星辰?及至五家、三代,绍而明之。”张守节 正义:“五家,黄帝、高阳、高辛、唐 虞、尧 舜 也。”⒊指 黄帝、颛顼、夏、殷、周 五代的历法。《史记·太史公自序》:“五家之文怫异,维 太初 之元论。”张守节 正义:“五家谓 黄
    • 6.
      伏辜释义:服罪;承担罪责而死。语本《诗·小雅·雨无正》:“舍彼有罪,既伏其辜。”《史记·太史公自序》:“诸侯骄恣,吴 首为乱。京师行诛,七国伏辜。”《汉书·佞倖传·董贤》:“父子骄蹇,至不为使者礼,受赐不拜,辠恶暴著。
    • 7.
      伐功矜能释义:夸耀自己的功 劳和才能。形容自高自大。《史记·太史公自序》:“奉法循理之吏,不伐功矜能,百姓无称,亦无过 行。”
    • 8.
      健羡释义:⒈贪欲。《史记·太史公自序》:“至于大道之要,去健羡,絀聪明,释此而任术。”裴骃 集解引 如淳 曰:“知雄守雌,是去健也。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是去羡也。”唐 司空图《释怨》:“是以至人达观,物我俱遗,混休戚,忘健羡。”宋 陆游《娥江市》诗:“年来去健羡,摩腹自欣欣。”清 纳兰性德《雨霁赋》:“观我生之消息,任天运以卷舒,知显晦之维命,而又何所用其健羡与?”⒉非常仰慕,非常羡慕。唐 封演《封氏闻见记·壁记》:“朝廷百事诸厅,皆有壁记……原其作意,盖欲著前政履歷,而发将来健羡焉。”五代 范资《玉堂闲话·选仙场
    • 9.
      僞作释义:⒈假造。《后汉书·隗嚣传》:“﹝ 王莽 ﹞矫託天命,伪作符书,欺惑众庶,震怒上帝。”⒉指托名假造的作品。宋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易类》“关子明《易传》”:“隋 唐《志》皆不録,或云 阮逸 伪作也。”清 方苞《辨<明堂位>》:“歆 既伪作《明堂记》,独不能增窜 太史公 荀子 之文哉!”瞿蜕园 朱金城《<李白集>校注·凡例》:“集中所收伪作,凡历来名家均有定论者,如卷七之《笑歌行》、《悲歌行》等,今仍依 王 本编次,存诗校而不加注。”
    • 10.
      六家释义:⒈指 先秦 至 汉 初学术思想的主要派别: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 汉 司马谈 有《论六家之要指》,见《史记·太史公自序》。⒉指史书之六种体裁:《尚书》记言体,《春秋》记事体,《左传》编年体,《国语》国别体,《史记》通史纪传体,《汉书》断代纪传体。唐 刘知几《史通·六家》:“古往今来,质文递变,诸史之作,不恒厥体。榷而为论,其流有六:一曰《尚书》家,二曰《春秋》家,三曰《左传》家,四曰《国语》家,五曰《史记》家,六曰《汉书》家。”⒊指治《孝经》的六位学者:三国 吴 韦昭、三国 魏 王肃、
    • 11.
      分削释义:谓分封土地或削减封地。 《史记·太史公自序》:“汉 兴已来,至于 太初 百年,诸侯废立分削,谱纪不明。”
    • 12.
      勋伐释义:亦作“勛伐”。《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太史公 曰:‘古者人臣功有五品:以德立宗庙定社稷曰勋;以言曰劳;用力曰功;明其等曰伐,积日曰閲。’”因以“勋伐”通称功绩。晋 葛洪《抱朴子·逸民》:“凡所谓志人者,不必在乎禄位,不必显乎勛伐也。”唐 封演《封氏闻见记·第宅》:“中书令 郭子仪 勋伐盖代,所居宅内诸院往来乘车马。”清 恽敬《前光禄寺卿伊公祠堂碑铭》:“古者铭庙之辞,多纪勋伐。”周素园《贵州民党痛史》第三篇第十五章:“而 百麟(张百麟)更树勛伐於外,以收民望。”
    • 13.
      原品休致释义:享有原来官职的品级而告老退休。《负曝闲谈》第四回:“在 苏州 颇结交得两个势要:一个叫 潘明,是位丁艰回籍的太史公;一位 李百德,是位原品休致的臬台。”祁龙威《史致谔与外国侵略者往来信函选录·说明》:“吴煦 后被 李鸿章 参革,史致諤 也和 左宗棠‘有隙’而于 同治 三年以原品休致。”
    • 14.
      古事释义:⒈文献;旧事。《史记·太史公自序》:“百年之閒,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 太史公。”《周书·宗懔传》:“懔 少聪敏,好读书,昼夜不倦。语輒引古事,乡里呼为小儿学士。”《新唐书·崔琳传》:“侍中 宋璟 亲礼之,每所访逮,尝曰:‘古事问 仲舒,今事问 琳,尚何疑?’”瞿秋白《最低问题》:“可怜的‘五四’运动,竟成历史的古事。”⒉典故。南朝 梁 锺嵘《诗品》卷中:“﹝ 颜延之 ﹞其源出于 陆机,尚巧似……又喜用古事,弥见拘束。”
    • 15.
      史班释义:汉 代大史学家 太史公 司马迁 和 班固 的并称。
    • 16.
      史记释义:史书名。 汉司马迁撰。原名《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通史。共一百三十篇,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其中《武帝纪》《三王世家》《龟策列传》《日者列传》等篇为西汉元成间由博士褚少孙所补撰)。记载了中国远古到汉武帝时的历史。《史记》是二十四史中记载年代最长(约三千年)的一部。
    • 17.
      名山事业释义:《史记·太史公自序》:“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后来称著书立说为“名山事业”。
    • 18.
      周谱释义:周 王室的谱录。马总《意林》卷三引 汉 桓谭《新论》:“周 谱言 定王 五年,河 徙故道。”《新唐书·儒学传中·柳冲》:“汉 兴,司马迁 父子乃约《世本》,脩《史记》,因 周 谱明世家,乃知姓氏之所由出。”宋 郑樵《<通志>总序》:“桓君山 曰:‘太史《三代世表》,旁行邪上,竝效 周 谱。’古者纪年别繫之书,谓之谱。太史公 改而为表,今復表为谱,率从旧也。”
    • 19.
      大经释义:⒈常道,常规。《左传·昭公十五年》:“礼,王之大经也。”《吕氏春秋·骄恣》:“欲无壅塞必礼士,欲位无危必得众,欲无召祸必完备。三者,人君之大经也。”高诱 注:“经,道也。”《史记·太史公自序》:“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康有为《大同书》甲部第五章:“君臣也,夫妇也;乱世人道所号为大经也,此非天之所立,人之所为也。”⒉唐 宋 国子监教课及进士考试经书,皆按经文长短,分大、中、小三级。唐 以《礼记》、《春秋左氏传》为大经;宋 以《诗》、《礼记》、《周礼》、《春秋左传》为大经。参阅《新唐书·选举
    • 20.
      天历释义:⒈见“天历”。⒉亦作“天歷”。历法。《史记·太史公自序》:“五年而当 太初 元年,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天历始改,建於明堂,诸神受纪。”⒊犹天命。指帝位。《文选·应贞<晋武帝华林园集诗>》:“陶唐 既谢,天歷在 虞。”李善 注:“天歷,天之歷数。”《梁书·萧琛传论》:“及践天历,任遇甚隆。”⒋太平天囯 的历法。公元1852年起施行于 太平天囯 管辖地区。
太史公是什么意思 太史公读音 怎么读 太史公,拼音是tài shǐ gōng,太史公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太史公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