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梆子 梆子的意思
bāngzi

梆子

简体梆子
繁体
拼音bāng zi
注音ㄅㄤ ㄗ˙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bāng,(1) 〔梆子〕a.打更用的响器;b.打击乐器,用于戏曲、乐曲伴奏;c.戏曲声腔之一,如“河北梆梆”。(2) 象声词,敲打木头的声音。【例句】:梆梆梆的敲门声。

zǐ,(1) 古代指儿女,现专指儿子。【组词】:子女。子孙。子嗣。子弟(后辈人,年轻人)。(2) 植物的果实、种子。【组词】:菜子。瓜子儿。子实。(3) 动物的卵。【组词】:鱼子。蚕子。(4) 幼小的,小的。【组词】:子鸡。子畜。子城。(5) 小而硬的颗粒状的东西。【例句】:子弹(dàn )。棋子儿。(6) 与“母”相对。【例句】:子金(利息)。子母扣。子音(辅音)。(7) 对人的称呼。【组词】:男子。妻子。士子(读书人)。舟子(船夫)。才子。(8) 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组词】:孔子。先秦诸子。(9) 地支的第一位,属鼠。【例句】:子丑寅卯(喻有条不紊的层次或事物的条理)。(10) 用于计时。【例句】:子时(夜十一点至一点)。子夜(深夜)。(11) 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组词】:子爵。(12) 附加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后,具有名词性(读轻声)。【组词】:旗子。乱子。胖子。(13) 个别量词后缀(读轻声)。【例句】:敲了两下子门。(14) 姓。

基本含义

梆子是指用来敲击的打击乐器,也用来比喻声音响亮、有节奏的锣鼓声。在成语中,梆子常常表示声音响亮、有力的意思。

梆子的意思

梆子 [bāng zi]

1. 见“梆 1 ”

2. 一种用开有纵长口的空心树干制成的打击乐器。

[ slit drum; ]

3. 即“梆子腔。

[ bangzi operas; ]

5. ”:河南梆子。

梆子 引证解释

⒈ 巡更或旧时衙门用以集散人众所敲的响器。用竹子或挖空的木头制成。

《水浒传》第二回:“那庄前庄后,庄东庄西,三四百 史 家庄户,听得梆子响,都拖枪拽棒,聚起三四百人,一齐都到 史家庄 上。”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二回:“外面那洋号一回一回的,吹得呜呜响,人来人往的脚步声,又是那打更的梆子敲个不住,如何睡得着。”
巴金 《砂丁》一:“二更的梆子果然响起来,清脆的木头的声音在这静夜里和那一声两声的狗叫互相应答。”

⒉ 打击乐器。用两根长短不同的硬木棒制成,两手各执其一,互击发音以按节拍。是梆子腔的伴奏乐器。

⒊ 指梆子腔。

《儿女英雄传》第三九回:“无如老爷的天性又生来的合看戏这桩事不甚相近,甚么叫作宾白合套,切末排塲,平日一概不曾留过这番心,再讲不到梆子、二簧了。”


国语词典

梆子 [bāng zi]

⒈ 古代用竹子或木头制成的响器,敲击时发出声响,用来召集群众、报警或巡夜打更。

《水浒传·第二回》:「找庄上打起梆子,你众人可各执鎗棒,前来救应。」
《三国演义·第一一回》:「梆子响处,箭如骤雨射将来。」

⒉ 乐器名。由两根硬木棒组成。音响脆而坚实,为梆子戏的主要击节乐器。

梆子腔的简称。参见「梆子腔」条。

如:「陕西梆子」、「河南梆子」。


梆子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严柝释义:戒夜的更柝。 柝,打更用的梆子。
    • 2.
      二堂释义:⒈指 宋 蒋堂、程堂。宋 吴曾《能改斋漫录·纪事一》:“蒋 公 堂 帅 蜀,以 禪 不能保有土宇,因去之。大慈寺 有 蜀后主 王衍 铜像,程 公 堂 权帅,毁以铸鐘。蜀 语曰:‘任是两王,难当二 堂。’”⒉旧时指官府中大堂后面办公之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六回:“当时坐了二堂,先问和尚提到了没有。”⒊犹内房。蒲州梆子《归宗图》第二场:“夫人二堂把衣更,思前想后痛在胸。”
    • 3.
      传梆释义:古官衙中敲击梆子,用以传报或集散人役。
    • 4.
      偃柝释义:打更的梆子藏而不用,表示世道太平,无须警戒。
    • 5.
      击柝释义:敲梆子巡夜。亦喻战事,战乱。《易·繫辞下》:“重门击柝,以待暴客。”晋 葛洪《抱朴子·诘鲍》:“重门有击柝之警,治戎遏暴客之变。”唐 杜甫《暮归》诗:“霜黄碧梧白鹤栖,城上击柝復乌啼。”《宋朝事实类苑·官政治绩·张乖崖一》引 宋 沉括《梦溪笔谈》:“时贼锋方敛,纪纲过肃,蜀 民尚怀击柝之惴。”明 高启《中秋翫月张校理宅得南字》诗:“关山几处未解兵,击柝不寐愁丁男。”郭沫若《喀尔美萝姑娘》:“市头的电灯发出苍黄的冷光,击柝的声音三下,电车早已停了。”
    • 6.
      击梆释义:敲打梆子。 用以宣告集散、表示有事申报或巡更示警等。
    • 7.
      前孃释义:亦作“前娘”。男子先后娶妻,其前妻为其子女的前娘。明 叶盛《水东日记·山歌》:“爷娶晚妻爷心喜,前孃儿女好孤恓。”清 孙锦标《通俗常言疏证·家族》引《串戏梆子腔》:“吾丈夫 刘汉卿,前娘所养。叔叔 汉相,后娘所生。”
    • 8.
      发头释义:⒈开头,起头。 ⒉引申为开始走运。河北梆子《喜荣归》:“我说我们赵郎是个好的!是个有出息的!如今得中回来,到此后来,发头!”
    • 9.
      听说听道释义:方言。 顺从;听话。山东梆子《墙头记》第一场:“丈夫贩卖杂货耍秤杆儿为业,虽说对人有点刁钻古怪,对我可是听说听道的。”蒋子龙《燕赵悲歌》十六:“他所了解的 武新耕 还是五、六年前那个 大赵庄 的党支部书记,听说听道,他怎么拨拉就怎么转。”
    • 10.
      地方戏释义:流行于某一地区,用当地方言演唱,音乐唱腔具有地方特色的戏曲剧种的统称。如河北梆子、沪剧、川剧等。
    • 11.
      声腔释义:许多剧种所共有的腔调。 主要声腔有昆腔、高腔、梆子腔、皮黄腔(西皮、二黄)等。
    • 12.
      川剧释义:戏曲剧种。流行于四川全省及云南、贵州的部分地区。包括昆腔、高腔、胡琴(皮黄)、乱弹(梆子)、灯戏五种腔调。
    • 13.
      巡更释义:旧指更夫夜间击打梆子或锣报时。
    • 14.
      慢来释义:⒈停一下。上党梆子《三关排宴》:“慢来。你听咱家告诉你。”⒉缓慢地进行。
    • 15.
      打更释义:⒈旧时把一夜分做五更,每到一更,巡夜的人打梆子或敲锣报时,叫打更。 ⒉巡夜。
    • 16.
      打碗释义:打碗、同州梆子、西府秦腔、汉调桄桄及汉调二簧等剧种演神庙会戏时常用的打鬼特技。
    • 17.
      掺扶释义:搀扶。 中路梆子《游龟山》:“待俺掺扶与你。”
    • 18.
      晋剧释义:通称山西梆子。 戏曲剧种。形成于清代。由蒲州梆子(山西南路梆子)结合中路秧歌演变而成。流行于山西以及内蒙古、河北的部分地区。因主要活动于山西中部,故又名中路梆子。
    • 19.
      木梆释义:用挖空的木头做成的梆子。
    • 20.
      梆子释义:⒈用木头或竹筒做成的一种响器。 常用于打更等。⒉击乐器。硬木制。是梆子腔的主要乐器之一。⒊戏曲声腔。即梆子腔。因用打击乐器硬木梆子加强节奏而得名。也作为用梆子腔演唱的剧种的统称。有陕西梆子(秦腔)、山西梆子(晋剧)、河北梆子、河南梆子(豫剧)、山东梆子等。

梆子(bangzi)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梆子是什么意思 梆子读音 怎么读 梆子,拼音是bāng zi,梆子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梆子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