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衡 [jūn héng]
1. 比喻国家政务重任。
2. 喻指担负国家政务重任的人。
4. 比喻平衡公正。
钧衡 引证解释
⒈ 比喻国家政务重任。
引唐 杨炯 《<王勃集>序》:“幼有钧衡之略,独负舟航之用。”
《三国演义》第一〇四回:“臣 亮 赋性愚拙,遭时艰难,分符拥节,专掌钧衡,兴师北伐,未获成功。”
⒉ 喻指担负国家政务重任的人。
引宋 范仲淹 《遗表》:“因恳避於钧衡,爰就班於符竹。”
⒊ 比喻平衡公正。
引唐 高适 《留上李右相》诗:“钧衡持国柄,柱石总贤经。”
孙钦善 校注:“钧衡:平衡,公正。”
钧衡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兢惕释义:戒惧。《南史·王融传》:“悚怍之情,夙宵兢惕。”唐 白居易《为宰相贺雨表》:“臣等位忝钧衡,职乖燮理;仰阴阳而增惧,顾霖雨而怀惭。无任兢惕之至!”明 方孝孺《与郑叔度书》之三:“内视自省,兢惕不安。”《清史稿·高宗纪六》:“﹝ 乾隆 五十六年﹞二月己酉,諭:‘朕孜孜求治,兢惕为怀。’”
- 2.
台符释义:⒈《汉书·东方朔传》“愿陈《泰阶六符》”唐 颜师古 注:“孟康 曰:‘泰阶,三台也。 每台二星,凡六星。符,六星之符验也。’应劭 曰:‘泰阶者,天之三阶也。上阶为天子,中阶为诸侯公卿,下阶为士庶人。’”因以“台符”喻指宰相之职权如中阶,有承上启下之功用。宋 赵与时《宾退录》卷三:“左右置相,以总吾喉舌之司;东西分臺,以斡我钧衡之任。居中如鼎足之峙,承上若台符之联。”⒉朝廷的诏书。《北史·元暹传》:“﹝ 暹 ﹞欲规府人及商胡富人财物,诈一臺符,誑诸豪等,云欲加赏。一时屠戮,所有资财生口,悉没自入。”宋 吴曾
- 3.
文境释义:文章的意境。清 戴钧衡《重刻<方望溪先生全集>序》:“我朝有天下数十年,望溪 方先生 出,其承八家正统,就文境核之,亦与 熙甫 异境同归。”《花月痕》第四五回 清 栖霞居士 评:“文境却极变化。”
- 4.
给事释义:⒈处事;办理事务。《国语·周语中》:“恭所以给事也,俭所以足用也……以恭给事则宽於死,以俭足用则远於忧。”宋 曾巩《都知制》:“门闈房闥之间,朝夕给事,非谨信忠篤,乌可处斯任哉!”⒉供职。《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其父 郑季,为吏,给事 平阳侯 家。”唐 苏鹗《杜阳杂编》卷上:“而 朝恩 幼子曰 令徽,年十四五,始给事於内殿。上以 朝恩 故,遂特赐緑焉。”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一:“天聪 已前,钧衡帷幄,悉任懿亲,异姓儒臣,但令给事文馆。”⒊引申为侍奉。明 谢肇淛《五杂俎·事部四》:“东坡 读《阿房
- 5.
衡石释义:⒈泛指称重量的器物。 衡,秤;石,古代重量单位,一百二十斤为一石。《礼记·月令》:“﹝仲春之月﹞日夜分则同度量,钧衡石,角斗甬,正权概。”《管子·七法》:“尺寸也,绳墨也,规矩也,衡石也,斗斛也,角量也,谓之法。”尹知章 注:“凡此十二事,皆执政者所以为法也。”《史记·秦始皇本纪》:“收天下兵,聚之 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⒉比喻伟力,大才。《南齐书·豫章文献王嶷传》:“若夫日用闃寂,虽无取於錙銖;岁功宏达,谅有寄於衡石。”⒊比喻准则。南朝 宋
- 6.
高浑释义:高超浑厚。清 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五:“同年 许红桥 朝 谓余曰:‘……偶见僧 玉峰 有句云:“芦花两岸白,江水一天秋。”自愧不如僧之高浑。’”清 戴钧衡《重刻<方望溪先生全集>序》:“其文之谨严朴质,高浑凝固,又足以戢学者之客气而湔其浮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