幢幡 [zhuàng fān]
1. 旌旗之类。仪仗或军事指挥所用。
3. 指佛、道教所用的旌旗。从头安宝珠的高大幢竿下垂,建于佛寺或道场之前。分言之则幢指竿柱,幡指所垂长帛。
幢幡 引证解释
⒈ 旌旗之类。仪仗或军事指挥所用。
引《后汉书·礼仪志下》:“校尉三百人,皆赤幘不冠,絳科单衣,持幢幡。”
《通典·兵二》引 三国 魏 曹操 《军令·船战令》:“幢幡旗鼓,各随将所载船。”
⒉ 指佛、道教所用的旌旗。从头安宝珠的高大幢竿下垂,建于佛寺或道场之前。分言之则幢指竿柱,幡指所垂长帛。
引唐 黄滔 《大唐福州报恩定光多宝塔碑记》:“自地涌塔于佛之前,其幢幡瓔珞、玛瑙、车渠、七盘四悬,乘虚耀日。”
宋 周煇 《清波杂志》卷十一:“即见有 道流童子,持幢幡节盖相继而出云间。”
《水浒传》第一回:“只见 上清宫 许多道众,鸣鐘击鼓,香花灯烛,幢幡寳盖,一派仙乐,都下山来迎接丹詔。”
《红楼梦》第十四回:“那应佛僧正开方破狱……延请 地藏王,开金桥,引幢幡。”
国语词典
幢幡 [zhuàng fān]
⒈ 佛教道场用来装饰的长形旗帜。
引《妙法莲华经·卷一》:「一一塔庙,各千幢幡。」
幢幡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宝幢释义:⒈以宝珠装饰的幢竿。 ⒉幢幡,幢旗。⒊即经幢。刻有佛号或经咒的石柱。⒋佛教所称司乐的天神。
- 2.
幡幢释义:1、即幢幡。2、特指刹上之幡。幡:用竹竿等挑起来直着挂的长条形旗子。幢:古代原指支撑帐幕、伞盖、旌旗的木竿,后借指帐幕、伞盖、旌旗。
- 3.
幡花释义:亦作“幡华”。供佛的幢幡彩花。唐 康骈《剧谈录·真身》:“坊市以繒綵结为龙凤象马之形,纸竹作僧佛鬼神之状,幡花幢盖之属。”《旧唐书·王缙传》:“代宗 七月望日於内道场造盂兰盆……是日,排仪仗,百僚序立於 光顺门 以俟之。幡花鼓舞,迎呼道路。”《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二年》:“唯取内库彩物大造幡花,又出诸服玩,令僧散施贫乏以求福。”明 郎瑛《七修类稿·诗文·济颠化缘疏》:“屋势压头,人难住足。神鬼将近于悲泣,幡华莫称于庄严。”
- 4.
幢盖释义:⒈赤幢和曲盖。古为将军刺史的仪仗,因亦用以称刺史、郡守。语出《晋书·马隆传》:“詔曰:隆 以偏师寡众,奋不顾难,冒险能济,其假节、宣威将军,加赤幢、曲盖、鼓吹。”《文选·潘岳<马汧督诔>》:“进以显秩,殊以幢盖之制。”李善 注:“幢盖,将军刺史之仪也。”唐 刘长卿《酬滁州李十六使君见赠》诗:“幢盖方临郡,柴荆忝作邻。”⒉供神佛的幢幡伞盖。唐 康骈《剧谈录·真身》:“坊市以繒綵结为龙凤象马之形,纸竹作僧佛鬼神之状、幡花幢盖之属。”五代 齐己《升天行》:“驱青鸞,驾白凤,幢盖飘飘入冷空,天风瑟瑟星河动。”
- 5.
幢葆释义:幢幡羽葆。犹幡盖。
- 6.
应佛僧释义:这日乃五七正五日上,那应佛僧正开方破狱,传灯照亡,参阎君,拘都鬼,延请地藏王,开金桥,引幢幡。
- 7.
花雨释义:⒈花季所降的雨。 前蜀 贯休《春山行》诗:“重叠太古色,濛濛花雨时。”宋 向子諲《水龙吟·绍兴甲子上元有怀京师》词:“更冥冥,一帘花雨。”元 张雨《次孙大方仙兴诗韵》:“花雨扫尘鸞帚溼,岛云承韈蜃楼昬。”⒉佛教语。诸天为赞叹佛说法之功德而散花如雨。《仁王经·序品》:“时无色界雨诸香华,香如须弥,华如车轮。”后用为赞颂高僧颂扬佛法之词。唐 李华《润州鹤林寺故径山大师碑铭》:“十里花雨,四天香云,幢幡葢网,光蔽日月。”唐 李白《寻山僧不遇作》诗:“香云徧山起,花雨从天来。”赵光荣《里湖纪游》诗:“花雨散诸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