嫌隙 [xián xì]
1. 因猜疑或不满而产生的。
例久结嫌隙。——《三国志·陆逊传》
今以睢眦之恨,乃成嫌隙?
英[ feeling of animosity; ]
2. 仇怨。
例从来做事的人,一生嫌隙,不知火并了多少!——《初刻拍案惊奇》
嫌隙 引证解释
⒈ 亦作“嫌隟”。亦作“嫌郤”。因猜疑或不满而产生的恶感、仇怨。
引《三国志·魏志·胡质传》:“今以睚眦之恨,乃成嫌隙。”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仇隙》:“王右军 素轻 蓝田,蓝田 晚节论誉转重……於是彼此嫌隟大构。”
元 康进之 《李逵负荆》第二折:“俺两个半生来岂有些嫌隙。”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邵女》:“柴 以为嫌郤尽释,不復作防。”
马南邨 《燕山夜话·<口吃、一只眼及其他>》:“宋代 的 刘攽,就因为生平最爱嘲笑别人,以致引起当时像 王安石 那样的当权人物的极大不满,造成很深的嫌隙。”
国语词典
嫌隙 [xián xì]
⒈ 因猜疑或不满而产生仇怨。
引《三国志·卷五八·吴书·陆逊传》:「得报恳恻,知与休久结嫌隙,势不两存,欲来归附。」
《红楼梦·第七一回》:「邢夫人总是铁心铜胆的人,妇女家终不免生些嫌隙之心,近日因此著实恶绝凤姐。」
近芥蒂
嫌隙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中衅释义:内部的嫌隙、争端。
- 2.
介蒂释义:梗塞的东西。比喻心里的嫌隙或不快。介,通“芥”。
- 3.
内衅释义:内部的嫌隙、争端。
- 4.
冰释释义:像冰融化一样不留痕迹。比喻嫌隙、怀疑、误会、意见等完全消除。
- 5.
凶终隙未释义:指交道不永,朋友最终变成仇人。隙,嫌隙,仇恨。
- 6.
凶终隙末释义:凶:杀人;隙:嫌隙,仇恨;终、末:最后,结果。指彼此友谊不能始终保持,朋友变成了仇敌。
- 7.
前嫌释义:以前的嫌隙:前嫌冰释。捐弃前嫌。
- 8.
前恶释义:⒈前人的罪过。《国语·晋语五》:“国之良也,灭其前恶,是故 舜 之刑也殛 鮌,其举也兴 禹。”⒉以前的过失。《左传·定公五年》:“善,使其復所,吾以志前恶。”唐 崔颢《赠怀一上人》诗:“作礼懺前恶,洁诚期后因。”⒊旧有的嫌隙。《史记·匈奴列传》:“朕与单于皆捐往细故,俱蹈大道,堕坏前恶,以图长久,使两国之民若一家子。”
- 9.
前郄释义:以前的嫌隙。
- 10.
前郤释义:以前的嫌隙。
- 11.
取嫌释义:招致嫌隙。
- 12.
各扭儿释义:谓意见不合而产生嫌隙。如:他们两人又闹各扭儿了。
- 13.
启隙释义:产生嫌隙;引起争端。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一:“万一交聘启隙,市马生嫌,屈指臺省诸公,瀛澥长城,未知谁属。”
- 14.
啓衅释义:引发嫌隙;挑起争端。明 张敬修 等《文忠公行实》:“太师復以书抵 王公 曰:今之议者,皆谓和戎示弱,开市启衅,此殆不然。”《明史·梁震传》:“震 曰:‘凡启衅者,谓寇不扰边,我横挑邀功也。今数深入,乃不思一挫之耶?’”范文澜《中国近代史》第一章第六节:“中国 在 满清 政府统治下,即使不因鸦片启衅,迟早也要被出卖,沦为半殖民地。”
- 15.
圣眷释义:帝王的宠眷。 宋 孙升《孙公谈圃》卷上:“周孟阳 春卿,英庙 宫僚也,圣眷素厚,书简以老丈称之。”明 宋濂《应制冬日》诗序:“明日,臣 素 以遭逢盛际,光膺圣眷如此,不可无以示后来,乃集其诗为卷而以题辞为属。”明 屠隆《綵毫记·知机引退》:“君侧之谤难防,枕边之言易入,屡官不拜,圣眷顿衰,嫌隙已成,料难久住。”《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六回:“你儜想,这是甚么大事,非得弄一个特旨下来不为功,咱们老中堂圣眷虽隆,只怕也办不到。”
- 16.
奸衅释义:⒈亦作“奸衅”。奸言与嫌隙。⒉指奸诈不轨的事端。
- 17.
如初释义:跟当初一样:消除嫌隙,两人和好如初。
- 18.
嫌衅释义:亦作“嫌舋”。犹嫌隙。
- 19.
嫌隙释义:因彼此不满或猜疑而发生的恶感:嫌隙消释。素有嫌隙。
- 20.
嫌隟释义:见“嫌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