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察使 [àn chá shǐ]
1. 古代地方官名。 唐代开始设置,是派到各道巡察、考核官吏的官员。金朝为主管一路司法刑狱和官吏考核的官员。明初各省设提刑按察使司,其最高职位为按察使,管全省司法,中叶后为巡抚的属官。清代隶属于各省总督、巡抚。
按察使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大宪释义:清 代地方官员对抚台(巡抚)、藩台(布政使)、臬台(提刑按察使)的合称。《冷眼观》第二回:“我们应酬多,一年三百六十日,差不多三大宪上司衙门里的幕友,倒有三百五十天在 钓鱼巷 做议政厅。”
- 2.
两台释义:⒈指唐武则天时肃政台(即御史台)的左右两台。左台知百司、监军旅,右台察州县、省风俗。见宋王应麟《小学绀珠·职官·两台》。⒉藩台和臬台的合称。指清代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承宣布政使和提刑按察使。
- 3.
两司释义:明 清 两代对承宣布政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的合称。两司是一省的最高官署,布政使司管民政,按察使司管刑名。两司最高长官是布政使和按察使。
- 4.
主稿官释义:清 代每年秋季由朝廷派员会审外省死刑案件,各省按察使和布政使参加,按察使称主稿官,主办拟定判决文书事宜。 《清文献通考·职官九》:“按察使掌一省刑名按劾之事,以振风纪而澄吏治。三年大比为监试官,大计为考察官,秋审为主稿官。”
- 5.
举正释义:⒈指出谬误,加以纠正。《左传·文公元年》:“先王之正时也,履端於始,举正於中,归餘於终。”唐 刘肃《大唐新语·友悌》:“毕构 为 益州 长史兼按察使,多所举正,风俗一变。”明 王世贞《觚不觚录》:“惜乎言官不能举正,坐成其妄耳。”⒉列举其罪而正之以法。《后汉书·苏章传》:“顺帝 时,迁 冀州 刺史。故人为 清河 太守,章 行部案其姦臧……遂举正其罪。”
- 6.
乌台使君释义:按察使的别称。
- 7.
分守释义:⒈明时按察使、按察分司,又称监司,亦可称分守。⒉职分。
- 8.
勒休释义:令官员退休。清 恽敬《书山东知县事》:“巡抚、按察使相继迁去,会大计,主者当知县年老,官勒休。”
- 9.
因习释义:相沿成习,沿袭。 《魏书·释老志》:“终恐因习滋甚,有亏恒式。”唐 崔令钦《教坊记》:“右多善歌,左多工舞,盖相因习。”清 吴敏树《湖北按察使贵阳唐子方先生哀辞》:“盖天下数十年来,一切因习頽坏,人材遂靡然不可振发。”
- 10.
奢汰释义:犹奢泰。 《荀子·仲尼》:“闺门之内,般乐奢汰,以 齐 之分奉之而不足。”宋 刘子翚《兼道携古墨来感作此诗》:“当时好玩不独此,器用往往穷奢汰。”《明史·轩輗传》:“是年,超擢 浙江 按察使。前使奢汰,輗 力矫之。”
- 11.
宦评释义:犹官声。 明 吕坤《大明嘉议大夫吕君墓志铭》:“丁亥,陞 山东 济南道 参政。任二年,宦评在三 齐。己丑,陞 山西 按察使。任二年,宦评在三 晋。”
- 12.
宪臣释义:⒈指御史。《新唐书·元稹传》:“宰相以 稹 年少轻树威,失宪臣体,贬 江陵 士曹参军。”⒉宋 代指提点刑狱,即后之按察使。清 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宋史五·职官志七》:“宋 人称转运为漕司,安抚为帅司,提点刑狱为宪司,提举、常平为仓司,故有漕臣、帅臣、宪臣之目。”
- 13.
封疆大吏释义:亦作“封疆大臣”。亦作“封疆大员”。明 代都指挥使、布政使、按察使和 清 代的总督、巡抚总揽一省或数省的军政大权,类似古代分封疆土的诸侯,故称。《明史·兵志二》:“当是时,都指挥使与布、按并称三司,为封疆大吏。”《官场现形记》第四二回:“连升带保,不到二十年工夫,居然做到封疆大吏,在 湖北 巡抚任上,也足足有了三个年头。”马其昶《<濂亭集>序》:“朝廷置封疆大臣,率取材 曾 门。”吴晗《况钟和周忱》:“周忱 从公元一四三○年任 江南 巡抚,一直到一四五一年,前后共二十一年,是 明朝 任期最长的封疆大员。”
- 14.
巡道释义:⒈清 代官名。唐 代遣使分道出巡,称分巡某某道。明 代各省按察司除按察使外,还有按察副使、按察佥事等官员,负责巡察州、府、县的政治、司法等方面的事情,称分巡道、兵巡道等。清 废副使、佥事等官,简称巡道。《清史稿·职官志三》:“寻改置布政使左、右参议,是为守道;按察使副使、僉事,是为巡道。”清 魏源《道光洋艘征抚记上》:“天津 巡道 陆建瀛 言,洋人所求,前三事大,后三事小。”《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四回:“所以制臺打算委巡道代理藩司,以便中丞好交卸赴新任去。”⒉指巡查铁路轨道,以保障安全运行。从事该项工
- 15.
廉使释义:官名。指 唐 观察使、宋 元 廉访使以及后世的按察使。廉,通“覝”。唐 张九龄《<故襄州刺史靳公遗爱铭>序》:“开元 十二年,以理跡尤异,廉使上达,天子嘉之。”《二刻拍案惊奇》卷四:“谢廉使 道:‘此人梟獍为心,豺狼成性,诚然王法所不容。’”
- 16.
廉车释义:指观察使、廉访使、按察使等赴任时所乘的车子。亦用以代称上述官员。廉,通“覝”。
- 17.
廉访释义:⒈察访。廉,通“覝”。⒉宋廉访使者、元肃政廉访使以及后世按察使的通称。廉,通“覝”。⒊指出任此种官职。
- 18.
才用释义:才干,才能。《后汉书·滕抚传》:“﹝ 滕抚 ﹞有文武才用。”《南史·宋彭城王义康传》:“太子詹事 刘湛 有经国才用。”唐 李公佐《南柯太守传》:“二人与臣有十年之旧,备知才用,可託政事。”清 吴敏树《湖北按察使贵阳唐子方先生哀辞》:“余闻 吴公 之出,武臣 崇纶,学臣 青麐,实交劾促迫之,则公之不得展其才用,何足怪也!”
- 19.
按察使释义:古代地方官名。 唐代开始设置,是派到各道巡察、考核官吏的官员。金朝为主管一路司法刑狱和官吏考核的官员。明初各省设提刑按察使司,其最高职位为按察使,管全省司法,中叶后为巡抚的属官。清代隶属于各省总督、巡抚。
- 20.
支左诎右释义:同“支左屈右”。 《史记·周本纪》:“﹝ 养由基 怒﹞曰:‘客安能教我射乎?’客曰:‘非吾能教子支左詘右也。夫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而百中之,不以善息,少焉气衰力倦,弓拨矢鉤,一发不中者,百发尽息。’”后转为“左支右絀”。亦省作“支絀”、“支詘”。谓处境窘促,顾此失彼,穷于应付。清 魏源《陕西按察使赠布政使严公神道碑铭》:“始,大吏咸度外待君……及 董公 去,而君始齟齬支詘,惟恳恳敕吏事自备,於是十餘年不迁。”清 包世臣《致祈大臣书》:“唯是军兴三载,经费支绌已甚。”鲁迅《书信集·致萧三》:“人手少,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