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小调 小调的意思
xiǎodiào

小调

简体小调
繁体小調
拼音xiǎo diào
注音ㄒ一ㄠˇ ㄉ一ㄠˋ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xiǎo,(1) 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不及一般或不及所比较的对象,与“大”相对。【组词】:小雨。矮小。短小精悍。(2) 范围窄,程度浅,性质不重要。【组词】:小事。小节。小题大作。小打小闹。(3) 时间短。【组词】:小坐。小住。(4) 年幼小,排行最末。【组词】:小孩。(5) 谦辞。【组词】:小弟。小可。小人(①谦称自己,指地位低;②指人格卑鄙的人;③指子女;④小孩儿)。(6) 妾。【组词】:小房。

diào tiáo zhōu, ◎ 朝,早晨。【例句】:《广韵·平尤》:“调,朝也。”

基本含义

指小曲调,也可用来形容言辞柔和、声音低微的语调。

小调的意思

小调 [xiǎo diào]

1. 按小调调式的音调或调性。

[ minor key; ]

2. 民间小曲。

[ ditty; ]

小调 引证解释

⒈ 即小令。与中调、长调对言。参见“小令”。

《红楼梦》第七十回:“以‘柳絮’为题,限各式小调。”
清 徐釚 《词苑丛谈·体制》:“小调要言短意长,忌尖弱。”

⒉ 民间曲调。参见“小曲”。

阿英 《女弹词小史》引 畹香留梦室主 《淞南梦影》卷二:“近日曲中竞尚小调,如《劈破玉》、《九连环》、《十送郎》、《四季相思》、《七十二心》之类。”
《老残游记》第二回:“慢慢地将三絃子取来,随便和了和絃,弹了一两个小调。”
萧红 《生死场》十七:“他唱起小调来。”

⒊ 西洋音乐小调式的简称。又称“阴调”、“短调”。


国语词典

小调 [xiǎo diào]

⒈ 一种流传于民间的俚俗歌曲。曲调流畅,结构工整。唱词呈现三、五不等的句型,且富于变化,亦因流传而趋于稳定。并多用衬字、衬句来扩充音乐结构,以加强情感的表达。内容以描述历史传说故事、忠孝节义事为多。


小调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假嗓释义:⒈亦称“ 假嗓子 ”。⒉非自然的嗓音,发音时,与真嗓相比喉孔缩小,部位抬高,气流变细。京剧中青衣、花旦、小生等角色常用之。 巴金 《家》二九:“因为在他们的公馆里也有人常常叫了卖唱的瞎子进来,用他的假嗓唱这一类的小调。” 张天翼 《路》:“‘不许嚷!嚷就开枪!’ 昌大爷 把假嗓子都叫出来了。”
    • 2.
      凤阳花鼓释义:创始于 安徽 凤阳 的民间文艺。 为曲艺“花鼓小锣”、戏曲“花鼓戏”和民间歌舞“花鼓灯”的合称。现多指打花鼓。演唱者两人。一女击鼓,一女敲锣,齐唱。曲调有《凤阳歌》等小调。
    • 3.
      吆号子释义:陕北 一种农村小调,是劳动时一种集体唱歌的形式。多半由一个人领唱,唱完一句或一段,众人“吆号”“吆号”地帮腔,故称。亦指大声唱“吆号子”。
    • 4.
      合辙释义:⒈若干辆车的车轮在地上轧出来的痕迹相合,比喻一致:两个人的想法一样,所以一说就合辙儿。⒉(戏曲、小调)押韵:快板合辙儿,容易记。
    • 5.
      嘲歌释义:谓随口唱歌。多为含有讽刺意味的小调。
    • 6.
      宣卷释义:⒈元、明、清 时,僧徒讲唱宝卷,称为宣卷。 《醒世姻缘传》第六三回:“薛三省 娘子不敢怠慢,随即到了 莲华菴 中,恰好 白姑子 不在家里,往 杨乡宦 宅里宣卷去了。”《醒世姻缘传》第六三回:“狄希陈 道:‘他在 杨 家内宅里边宣卷,我如何好进得去?’”⒉指由宝卷发展而来,至 清 代形成的一种曲艺形式。原来专唱佛教故事,后来渐以演民间传说故事为主。瞿秋白《论大众文艺·普洛大众文艺的现实问题》:“他们所‘享受’的是:连环图画,最低级的故事演义小说,时事小调唱本,以至于《火烧红莲寺》等类的大戏,影戏,木头人戏,
    • 7.
      小曲儿释义:小调。
    • 8.
      小曲释义:⒈小曲儿〈名〉小调。 ⒉〈名〉酿造白酒、黄酒等用的发酵剂,比大曲小。也叫酒药。
    • 9.
      年边释义:岁末。《革命民歌集·点灯笼小调》:“十一月是年边,是呀是年边,家家户户做红圆,打倒封建旧势力,铲除旧岁换新年。”
    • 10.
      时调释义:在一个地区流行的各种时兴小调、小曲,有的已发展成曲艺,有演唱,有伴奏,如天津时调。
    • 11.
      杨柳青释义:⒈镇名。在 天津市 西南。以所出丰富多采的民间木版年画而著名,因又为杨柳青木版年画的代称。清 黄景仁《舟过杨柳青感旧》诗:“此地尚餘‘杨柳青’,昔年献赋记曾经。”⒉民间曲调名。五句二十八字,依曲调衬字可适当增减。第一、二、五句通常为七字,第三句必须唱“杨,杨柳青”,第四句必须唱“哎哎哟”。元 张昱《戊戌题》诗:“海中又见 蓬莱 浅,门外空传《杨柳青》。”《清明》1982年第4期:“姑娘们常常用银玲般的嗓子,唱起《杨柳青》小调。”
    • 12.
      民歌释义:劳动人民口头传唱的诗歌,包括山歌、号子、小调等。有时泛指歌谣。内容多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感情。曲调优美单纯、语言朴素清新,多用比兴,音调铿锵。各民族都有自己喜爱的各种形式的民歌。
    • 13.
      牌子曲释义:指把若干民歌小调和若干曲艺曲牌连串起来演唱一段故事的一类曲。
    • 14.
      的笃班释义:清 末在 浙江 嵊县 一带的山歌小调基础上,吸收绍剧等剧目、曲调、表演艺术而初步形成的一个戏曲剧种。 后来进入 上海,称为绍兴文戏,1942年起改称越剧。许杰《的笃戏》一:“县党部书记长的夫人 张太太,决定要看的笃班去。”
    • 15.
      窑调释义:旧时在妓院里流行的小调。
    • 16.
      窰调释义:亦作“窑调”。 旧时在妓院里流行的小调。老舍《骆驼祥子》二三:“那来照顾她们的,还老远的要唱着窑调,显出自己并不是外行。”
    • 17.
      胡歌野调释义:指非书面而在民间流传的歌曲小调。 即俗称民歌的民间小调。
    • 18.
      自然音阶释义:没有变化音的音阶就是自然音阶。 音阶就是以全音、半音以及其他音程顺次排列的一串音。基本音阶为C调大音阶,在钢琴上弹奏时全用白键。音阶分为“大音阶”和“小音阶”,即“大调式”和“小调式”。大音阶由7个音组成,其中第3、4音之间和第7、8音之间是半音程,其他音之间是全音程。小音阶第2、3音之间和5、6音之间为半音程。
    • 19.
      豫剧释义:也叫河南梆子。戏曲剧种。梆子腔的一种。流行于河南全省及邻近各省的部分地区。由山西梆子、陕西梆子传入河南地区,同当地民歌小调结合而成。
    • 20.
      越剧释义:戏曲剧种。起源于浙江嵊(shèng)州,流行于浙江、江苏、上海等地。初期叫的笃(拟声词,江浙一带方言指敲打鼓板的声音)班。它是在当地民歌小调的基础上,吸收、借鉴余姚滩簧、绍剧、京剧等剧种的音乐表演演变发展而成。

小调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假嗓释义:⒈亦称“ 假嗓子 ”。⒉非自然的嗓音,发音时,与真嗓相比喉孔缩小,部位抬高,气流变细。京剧中青衣、花旦、小生等角色常用之。 巴金 《家》二九:“因为在他们的公馆里也有人常常叫了卖唱的瞎子进来,用他的假嗓唱这一类的小调。” 张天翼 《路》:“‘不许嚷!嚷就开枪!’ 昌大爷 把假嗓子都叫出来了。”
    • 2.
      凤阳花鼓释义:创始于 安徽 凤阳 的民间文艺。 为曲艺“花鼓小锣”、戏曲“花鼓戏”和民间歌舞“花鼓灯”的合称。现多指打花鼓。演唱者两人。一女击鼓,一女敲锣,齐唱。曲调有《凤阳歌》等小调。
    • 3.
      吆号子释义:陕北 一种农村小调,是劳动时一种集体唱歌的形式。多半由一个人领唱,唱完一句或一段,众人“吆号”“吆号”地帮腔,故称。亦指大声唱“吆号子”。
    • 4.
      合辙释义:⒈若干辆车的车轮在地上轧出来的痕迹相合,比喻一致:两个人的想法一样,所以一说就合辙儿。⒉(戏曲、小调)押韵:快板合辙儿,容易记。
    • 5.
      嘲歌释义:谓随口唱歌。多为含有讽刺意味的小调。
    • 6.
      宣卷释义:⒈元、明、清 时,僧徒讲唱宝卷,称为宣卷。 《醒世姻缘传》第六三回:“薛三省 娘子不敢怠慢,随即到了 莲华菴 中,恰好 白姑子 不在家里,往 杨乡宦 宅里宣卷去了。”《醒世姻缘传》第六三回:“狄希陈 道:‘他在 杨 家内宅里边宣卷,我如何好进得去?’”⒉指由宝卷发展而来,至 清 代形成的一种曲艺形式。原来专唱佛教故事,后来渐以演民间传说故事为主。瞿秋白《论大众文艺·普洛大众文艺的现实问题》:“他们所‘享受’的是:连环图画,最低级的故事演义小说,时事小调唱本,以至于《火烧红莲寺》等类的大戏,影戏,木头人戏,
    • 7.
      小曲儿释义:小调。
    • 8.
      小曲释义:⒈小曲儿〈名〉小调。 ⒉〈名〉酿造白酒、黄酒等用的发酵剂,比大曲小。也叫酒药。
    • 9.
      年边释义:岁末。《革命民歌集·点灯笼小调》:“十一月是年边,是呀是年边,家家户户做红圆,打倒封建旧势力,铲除旧岁换新年。”
    • 10.
      时调释义:在一个地区流行的各种时兴小调、小曲,有的已发展成曲艺,有演唱,有伴奏,如天津时调。
    • 11.
      杨柳青释义:⒈镇名。在 天津市 西南。以所出丰富多采的民间木版年画而著名,因又为杨柳青木版年画的代称。清 黄景仁《舟过杨柳青感旧》诗:“此地尚餘‘杨柳青’,昔年献赋记曾经。”⒉民间曲调名。五句二十八字,依曲调衬字可适当增减。第一、二、五句通常为七字,第三句必须唱“杨,杨柳青”,第四句必须唱“哎哎哟”。元 张昱《戊戌题》诗:“海中又见 蓬莱 浅,门外空传《杨柳青》。”《清明》1982年第4期:“姑娘们常常用银玲般的嗓子,唱起《杨柳青》小调。”
    • 12.
      民歌释义:劳动人民口头传唱的诗歌,包括山歌、号子、小调等。有时泛指歌谣。内容多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感情。曲调优美单纯、语言朴素清新,多用比兴,音调铿锵。各民族都有自己喜爱的各种形式的民歌。
    • 13.
      牌子曲释义:指把若干民歌小调和若干曲艺曲牌连串起来演唱一段故事的一类曲。
    • 14.
      的笃班释义:清 末在 浙江 嵊县 一带的山歌小调基础上,吸收绍剧等剧目、曲调、表演艺术而初步形成的一个戏曲剧种。 后来进入 上海,称为绍兴文戏,1942年起改称越剧。许杰《的笃戏》一:“县党部书记长的夫人 张太太,决定要看的笃班去。”
    • 15.
      窑调释义:旧时在妓院里流行的小调。
    • 16.
      窰调释义:亦作“窑调”。 旧时在妓院里流行的小调。老舍《骆驼祥子》二三:“那来照顾她们的,还老远的要唱着窑调,显出自己并不是外行。”
    • 17.
      胡歌野调释义:指非书面而在民间流传的歌曲小调。 即俗称民歌的民间小调。
    • 18.
      自然音阶释义:没有变化音的音阶就是自然音阶。 音阶就是以全音、半音以及其他音程顺次排列的一串音。基本音阶为C调大音阶,在钢琴上弹奏时全用白键。音阶分为“大音阶”和“小音阶”,即“大调式”和“小调式”。大音阶由7个音组成,其中第3、4音之间和第7、8音之间是半音程,其他音之间是全音程。小音阶第2、3音之间和5、6音之间为半音程。
    • 19.
      豫剧释义:也叫河南梆子。戏曲剧种。梆子腔的一种。流行于河南全省及邻近各省的部分地区。由山西梆子、陕西梆子传入河南地区,同当地民歌小调结合而成。
    • 20.
      越剧释义:戏曲剧种。起源于浙江嵊(shèng)州,流行于浙江、江苏、上海等地。初期叫的笃(拟声词,江浙一带方言指敲打鼓板的声音)班。它是在当地民歌小调的基础上,吸收、借鉴余姚滩簧、绍剧、京剧等剧种的音乐表演演变发展而成。

小调造句

1.秋天的雨像一曲婉转的小调,细细低吟。

2.北面的瀑布高十多米,她像个害羞的少女,披着一层银纱,在风中悄悄地哼小调

3.燕子在枝头欢快地哼起了小调

4.冬日的清晨,初阳半射的小巷里,有热气腾腾的豆浆油条;冬日的午后,暖阳呵护的小街头,有两军厮杀的象棋石盘;冬日的夜晚,寒月偷窥的小床边,有轻盈梦幻的摇篮小调

小调(xiaodiao)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小调是什么意思 小调读音 怎么读 小调,拼音是xiǎo diào,小调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小调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