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抗声 抗声的意思
kàngshēng

抗声

简体抗声
繁体抗聲
拼音kàng shēng
注音ㄎㄤˋ ㄕㄥ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kàng,(1) 抵御。【组词】:抗击。抗争。抗拒。抵抗。顽抗。(2) 拒绝。【组词】:抗议。抗上。抗命。抗税。(3) 对等。【例句】:抗衡(力量不相上下的对抗)。

shēng,(1) 物体振动时所产生的能引起听觉的波。【组词】:声音。声带。(2) 消息,音讯。【组词】:声息。不通声气。(3) 说出来让人知道,扬言,宣称。【组词】:声明。声辩(公开辩白)。声泪俱下。声嘶力竭。(4) 名誉。【组词】:名声。(5) 音乐歌舞。【例句】:声伎(女乐,古代的歌姬舞女)。声色。

基本含义

抵御批评或指责,坚决反对或抵抗舆论声音。

抗声的意思

抗声 [kàng shēng]

1. 高声;大声。

抗声 引证解释

⒈ 高声;大声。

《魏书·任城王顺传》:“紇 胁肩而出, 顺 遂抗声叱之。”
唐 鲁收 《怀素上人草书歌》:“狂来纸尽势不尽,投笔抗声连叫呼。”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自放状头》:“枢 援毫斯须而就,每札一人,则抗声斥其姓名。”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三朝元老》:“遂探袖出文,抗声朗读。”
欧阳山 《柳暗花明》八一:“周炳 抗声道:‘如果是美意,也不过是资本家的美意罢了。’”


抗声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勾决释义:⒈犹处决。 宋 李纲《与政府书》:“更有一事可笑,某去秋总师过 吉州,江西 漕使 韩球,公然移文州县,不使应副秋粮。不得已勾决人吏,军始得食,亦具奏矣。”⒉执行死刑的司法程序之一。清 制,凡判决死刑的罪犯监候处决者,于秋审及朝审后,开具名册案由,奏请予勾,其经御批勾除者,即照原判处决,谓之勾决。《清史稿·高宗纪一》:“乙未,停今年勾决。”清 昭槤《啸亭杂录·嵇文恭公》:“勾决日,廷臣皆左袒之,上顾公,公抗声曰:‘永福 为守土大员,不可轻纵。’上乃勾决。”参阅《清通典·刑六》。
    • 2.
      惊沮释义:犹惊惧。唐 元稹《莺莺传》:“崔 之婢曰 红娘,生私为之礼者数四,乘间遂道其衷。婢果惊沮,腆然而奔。”《资治通鉴·唐代宗永泰元年》:“有 刘给事 者,独出班抗声曰:‘敕使反邪?今屯军如云,不勠力扞寇,而遽欲胁天子弃宗庙社稷而去,非反而何?’朝恩 惊沮而退。”明 刘侗 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千佛寺》:“讯次,师称华严佛号一声,刑具断裂,飞掷屋端,讯者惊沮,诬乃得白。”
    • 3.
      执简释义:手持简册。《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南史氏 闻太史尽死,执简以往。”后以指任史官、御史之职。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史传》:“爰及太史 谈,世惟执简;子长 继志,甄序帝勣。”唐 岑参《送赵侍御归上都》诗:“执简皆推直,勤王岂告劳;帝城谁不恋,回望动离骚!”《明史·李世祺传》:“簪笔执简之臣,接跡囹圄;考槃薖轴之士,抗声鸿举。”
    • 4.
      抗音释义:抗声。
    • 5.
      顶望释义:仰头貌。 《增修诗话总龟》卷四六引 宋 欧阳修《归田录》:“李文定公 出镇 金陵,一日郡晏,优人作语,意其宰相出镇所作,理必相符,诵至末句,顶望抗声曰:‘吾皇宽大容尸素,乞与江城不计年。’宾僚皆俯首。”
    • 6.
      高赞释义:⒈见“高讚”。⒉高声附和、赞同。《宋书·张畅传》:“二议未决,更集羣僚议之。畅 曰:‘若 歷城、鬱州 可至,下官敢不高讚。’”《资治通鉴·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引此文作“高赞”,胡三省 注曰:“高,抗也;赞,助也;言抗声以助决其议也。”

抗声(kangsheng)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抗声是什么意思 抗声读音 怎么读 抗声,拼音是kàng shēng,抗声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抗声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