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难 [bì nán]
1. 逃离战争或动乱不安的地方。
英[ take refuge; ]
2. 寻求庇护所。
英[ seek asylum; ]
避难 引证解释
⒈ 谓躲避灾难或迫害。
引《韩非子·说林上》:“庆封 为乱於 齐 而欲走 越,其族人曰:‘ 晋 近,奚不之 晋 ?’ 庆封 曰:‘ 越 远,利以避难。’”
《三国志·魏志·袁涣传》:“遭天下乱,避难 交州。”
元 王晔 《桃花女》第三折:“这的是我避难的机谋,趓灾的见识。”
机灵 《香雪海·感激与祝愿》:“我正在 香港 政治避难,并参与筹备 香港 《文汇报》的创刊。”
⒉ 谓避开困难。
引《孔子家语·屈节》:“夫勇者不避难,仁者不穷约。”
唐 韩愈 《唐故赠绛州刺史马府君行状》:“其守官恭慎举职,其朝献奉父命不避难。”
《元史·良吏传一·卜天璋》:“天璋 曰:‘国步方艰,吾年八十,恒惧弗获死所耳,敢避难乎?’”
戴裔煊 《宋代钞盐制度研究》第二编第六章四:“客贩钞盐,趋易而避难。”
国语词典
避难 [bì nán]
⒈ 逃避灾难或迫害。
引《三国演义·第一〇回》:「嵩自陈留避难,隐居瑯琊。」
《儒林外史·第四一回》:「此时多失意之人,安知其不因避难而来此地?」
近避乱 避秦 逃亡 亡命
避难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冯依释义:犹凭依;依附。《左传·僖公五年》:“神所冯依,将在德矣。”晋 孙盛《晋阳秋》卷三:“﹝ 穆帝 永和 三年﹞ 萧敬文 叛乱,譙秀 避难 宕渠川 中,乡人宗族冯依者以百数。”清 唐孙华《偕夏重至国为观古槐》诗:“冯依先圣庇根本,幸远蕘牧辞斧斨。”
- 2.
出幸释义:⒈谓帝王出外所至。 《后汉书·杨赐传》:“又闻数微行出幸苑囿,观鹰犬之埶,极槃游之荒,政事日堕,大化陵遟。”⒉讳指帝王外逃避难。唐 李亢《独异志》卷中:“玄宗 幸 蜀 之时,至 东泰山,内臣 高力士 拢马请下,东北陈四拜,奏曰:‘陛下出幸忽遽,不得亲辞九庙。此山最高,可望 秦中。’玄宗 悲感慟极,左右不胜哀咽。”唐 康骈《剧谈录·李邺侯救窦庭芝》:“及 朱泚 构逆,庭芝 方廉察 陕 服,车驾出幸 奉天,遂陷於贼庭。”《旧唐书·王处存传》:“明年,黄巢 犯闕,僖宗 出幸。”
- 3.
卫城释义:城市或地区由筑垒或加固而成作为避难地方的高地。
- 4.
崩腾释义:⒈奔腾。 唐 张籍《废居行》:“胡马崩腾满阡陌,都人避难唯空宅。”宋 苏辙《江涨》诗:“山中三日雨,江水一丈高,崩腾没州渚,淫溢侵蓬蒿。”元 无名氏《气英布》第二折:“你道是善相持,能相竞,用不着喒军马崩腾,武艺纵横。”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粉蝶》:“阳 笑曰:‘海风引舟,亦可作一调否?’十娘 曰:‘可。’即按絃挑动,若有旧谱,意调崩腾;静会之,如身仍在舟中,为颶风所摆簸。”⒉奔走,奔波。晋 葛洪《抱朴子·刺骄》:“且当竹柏其行,使岁寒而无改也。何有便当崩腾竞逐其闒茸之徒,以取容於若曹邪?”唐 高适《送蔡
- 5.
庇护权释义:一国对因政治原因请求避难的外国人准许其入境、居留并给予保护的权利。 中国现行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因为政治原因要求避难的外国人,可以给予受庇护的权利”。
- 6.
延秋门释义:唐 代 长安 禁苑西门。 天宝 十四载冬,安禄山 起兵叛乱。次年六月,唐玄宗 即由 延秋门 出 长安,赴 蜀 避难。唐 杜甫《哀王孙》诗:“长安 城头头白乌,夜飞 延秋门 上呼。”宋 程大昌《雍录》卷五:“玄宗 幸 蜀,自苑西门出,在 唐 为苑之 延秋门,在 汉 为都城 直门 也。既出,即由便桥渡 渭,自 咸阳 望 马嵬 而西。”宋 宋敏求《长安志》卷六:“苑中宫亭凡二十四所,西面二门,南曰 延秋门,北曰 玄武门。”
- 7.
异志释义:二心;叛离之心。《左传·襄公十六年》:“荀偃 怒,且曰:‘诸侯有异志矣。’”《后汉书·袁绍传》:“董卓 拥制强兵,将有异志。”宋 沉作喆《寓简》卷八:“梦有神人谓曰:‘廷璋 忠实无异志,不可妄杀。’”梁启超《匈加利爱国者噶苏士传》第十二节:“噶苏士 既解印綬,旋察 古鲁家 之异志,知事不可为,乃避难于 突厥。”
- 8.
政治庇护释义:见“政治避难”。
- 9.
柯亭释义:⒈古地名。又名 高迁亭。在今 浙江省 绍兴市 西南。以产良竹著名。晋 伏滔《<长笛赋>序》:“初,邕(蔡邕)避难 江 南,宿于 柯亭。柯亭 之观,以竹为椽。邕 仰而眄之曰:‘良竹也。’取以为笛,奇声独絶。歷代传之,以至于今。”唐 牟融《题竹》诗:“柯亭 丁相遇,惊听奏钧天。”明 刘基《横碧楼记》:“予又闻 柯亭 有美竹,可为笛,风清月明,登楼一吹,可以来凤凰,惊蛰龙,真奇事也。”清 赵翼《新春宴集草堂》诗之二:“百年人物出 柯亭,故事犹传旧典型。”⒉见“柯亭笛”。
- 10.
毛女释义:传说中得道于 华山 的仙女。汉 刘向《列仙传·毛女》:“毛女 者,字 玉姜,在 华阴 山中,猎师世世见之,形体生毛,自言 秦始皇 宫人也,秦 坏,流亡入山避难,遇道士 谷春,教食松叶,遂不飢寒,身轻如飞,百七十餘年,所止巖中有鼓琴声云。”唐 项斯《送华阴隐者》诗:“近来移住处,毛女 旧峰前。”明 叶宪祖《鸾鎞记·觅鸾》:“真个 毛女 重生,玉清 再世。”清 高孝本《登华山》诗之三:“希夷 云际卧,毛女 树边逢。”
- 11.
潜难释义:避难。
- 12.
灵虬释义:⒈见“灵虯”。 ⒉亦作“灵虬”。虬龙。三国 魏 曹植《矫志》诗:“灵虯避难,不耻污泥。”晋 葛洪《抱朴子·守塉》:“鯈鮒汎滥以暴鳞,灵虯勿用乎不测。”元 杨载《寓长春道院春雨即事呈郑尊师》诗:“灵虯尚有蟠泥迹,老驥寧无越块心。”清 二石生《十洲春语·饮玉立词龛醉赠润卿》:“不如君驂灵虬我文駟,披云长啸 蓬莱峰。”⒊刻漏上的龙状装饰物。因借指刻漏。《文选·陆倕<新漏刻铭>》:“灵虬承注,阴虫吐噏。”李周翰 注:“虬,龙也……言刻漏之体以龙承之。”唐 杜甫《奉赠太常张卿垍二十韵》:“灵虬传夕箭,归马散霜啼。
- 13.
牛马墙释义:明 代开始有的一种城防工事,设在城外与濠上,有大小铳眼,敌来则击以铳或炮。 遇紧急情况不敢开城门时,一应避难的人牛马之类,皆可暂于墙内收避。
- 14.
玉趾释义:⒈对人脚步的敬称。《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於敝邑。”三国 魏 应璩《与侍郎曹长思书》:“幸有 袁生,时步玉趾。樵苏不爨,清谈而已。”宋 司马光《奉同范景仁宋次道太常致斋韩廷评维见过为诗谢之》:“如何枉玉趾,及门失相迎。”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二班》:“先生,余亦避难石室,幸可栖宿,敢屈玉趾,且有所求。”⒉白嫩如玉的脚。晋 王康琚《反招隐》诗:“凝霜凋朱颜,寒泉伤玉趾。”南朝 梁 沉约《少年新婚为之咏》:“裾开见玉趾,衫薄映凝肤。”
- 15.
王顾左右而言他释义:指离开话题,回避难以答复的问题。
- 16.
盘根错节释义:树根木节盘旋交错,不易砍伐。比喻事情繁难复杂,不易处理。《后汉书·虞诩传》:“志不求易,事不避难,臣之职也。不遇槃根错节,何以别利器乎?”
- 17.
诡妄释义:怪诞荒谬。 南朝 宋 刘敬叔《异苑》卷十:“陈留 蔡邕 字 伯喈,避难过 吴,读《曹娥碑》文,以为诗人之作,无诡妄也。”宋 范仲淹《上资政晏侍郎书》:“其间荒唐诡妄之书,十有七八。”《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天禧二年》:“前世传圣水者皆诡妄不经。”
- 18.
辟难释义:避难。《易·否》:“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至于 惠王,天不靖 周,生 頽 祸心,施于 叔带,惠 襄 辟难,越去王都。”《史记·晋世家》:“大父、父皆不得立而辟难於 周,客死焉。”
- 19.
近关释义:⒈离都城近的边关。《左传·襄公十四年》:“﹝ 蘧伯玉 ﹞遂行,从近关出。”孔颖达 疏:“卫 都不当竟(境)中,其界有远有近,欲速出竟,故从近关出也。”⒉指出奔避难经由之处。亦指出奔。晋 欧阳建《临终诗》:“古人达机兆,策马游近关。”《周书·艺术传·姚僧垣》:“吾观此形势,祸败不久。今时上策,莫若近关。”⒊指远行途中的第一关。南朝 宋 鲍照《采菱歌》之五:“烟曀 越 嶂深,箭迅 楚 江急。空抱琴中悲,徒望近关泣。”唐 王维《留别丘为》诗:“一步一迴首,迟迟向近关。”
- 20.
违难释义:避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