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闻 [yì wén]
1. 别有所闻;所闻不同。
2. 新的知识;不同的见闻。
4. 新异之事;奇闻。
异闻 引证解释
⒈ 别有所闻;所闻不同。
引《论语·季氏》:“陈亢 问于 伯鱼 曰:‘子亦有异闻乎?’”
何晏 集解:“以为 伯鱼 孔子 之子,所闻当有异。”
《文选·颜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源流遂往,详略异闻。”
张铣 注:“﹝帝王﹞音乐宴会虽因时权变,源流遂往,而论説其道者,所闻不同。”
⒉ 新的知识;不同的见闻。
引《后汉书·杨终传》:“﹝ 赵博 等﹞以 终 深晓《春秋》,学多异闻,表请之。”
晋 王羲之 《十七帖》:“往在都,见 诸葛顒,曾具问 蜀中 事,云:‘ 成都 城池门屋楼观,皆是 秦 时 司马错 所修。’令人远想慨然,为尔不信,一一示,为欲广异闻。”
唐 司马贞 《<史记索隐>序》:“今止探求异闻,採摭典故,解其所未解,申其所未申者。”
清 纳兰性德 《渌水亭杂识》卷一:“披读经史,偶有管见,书之别纸;或良朋涖止,传述异闻,客去輒録而藏焉。”
⒊ 新异之事;奇闻。
引《后汉书·桓谭传》:“凡人情忽於见事而贵於异闻。”
《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二:“从来説的书不过谈些风月,述些异闻,图个好听。”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五·女化男》:“又有 庄浪 女子十五岁,亦化为男。与 庄 事仅隔十年,皆在 庄浪,亦异闻也。”
国语词典
异闻 [yì wén]
⒈ 别有所闻。
引《论语·季氏》:「陈亢问于伯鱼曰:『子有异闻乎?』」
《文选·颜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诗序》:「虽渊流遂往,详略异闻。」
⒉ 新知或奇闻。
引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序〉:「今止探求异闻,采摭典故,解其所未解,申其所未申者。」
《二刻拍案惊奇·卷一二》:「从来说的书不过谈些风月,述些异闻,图个好听。」
异闻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佳城释义:墓地佳城郁郁,三千年,见白日,吁嗟滕公居此室。 --《博物志.异闻》
- 2.
凤占释义:同“凤卜”。 宋 无名氏《异闻总录》卷一:“吾有弱息,未协凤占,敢以奉枕席。”
- 3.
南翔释义:⒈向南飞。 汉 张衡《西京赋》:“南翔 衡阳,北栖 鴈门。”三国 魏 曹丕《杂诗》之一:“草虫鸣何悲,孤雁独南翔。”清 宋琬《赠别方绣山年兄》诗:“鸿雁日南翔,音书转迢递。”⒉镇名。在 上海市 嘉定县 南。传说 崑山 临江乡 有一寺,初掘地得石,有两只白鹤经常停集其上,后来鹤飞去不返,僧为之号泣,石上忽有题诗“白鹤南翔去不归,惟留空跡在名基”等句,因名寺 南翔,镇又以寺得名。见 宋 范成大《吴郡志·异闻》。
- 4.
名心释义:求功名之心。清 李渔《风筝误·遣试》:“老年最忌名心热,壮岁还愁宦念疎。”清 沉曰霖《晋人麈·异闻·刻阴骘文得中式》:“然自维迟暮,名心久冷,固非有为而为也。”
- 5.
大朞释义:一周年。《太平广记》卷一六○引 唐 无名氏《异闻录·秀师言记》:“李 悯然曰:‘余有妻丧,已大朞矣。’”
- 6.
奄冉释义:⒈犹荏苒。形容时光渐渐过去。晋 葛洪《抱朴子·任命》:“年期奄冉而不久,托世飘迅而不再。”南朝 宋 鲍照《拟行路难》诗之十:“君不见蕣华不终朝,须臾奄冉零落销。”⒉犹冉冉。慢慢地。宋 无名氏《异闻总录》卷二:“其妻 阎氏 白昼见旗帜奄冉行空中。”宋 洪迈《夷坚丙志·蜀州红梅仙》:“俄跃升高木上奄冉而灭。”⒊因循苟且。《晋书·慕容暐载记》:“奄冉偷荣,愆责弥厚。”
- 7.
宗盟释义:⒈天子与诸侯的盟会。《左传·隐公十一年》:“周 之宗盟,异姓为后。”杨伯峻 注:“宗盟者,犹言会盟也。”三国 魏 曹冏《六代论》:“内无深根不拔之固,外无盘石宗盟之助,非所以安社稷,为万代之业也。”⒉同宗;同姓。唐 骆宾王《代徐敬业传檄天下文》:“君之爱子,幽之於别宫;贼之宗盟,委之以重任。”《旧唐书·李密传》:“宗盟之长,属籍见容;復封於 唐,斯荣足矣!”唐 无名氏《异闻集·韦仙翁》:“韦君 访老父何姓,答曰:‘姓 韦。’韦 君曰:‘相与宗盟,合有继叙。’邀与同席。”清 吴伟业《读端清郑世子传》诗:“贤
- 8.
宿顿释义:临时寄宿。宋 无名氏《异闻总录》卷二:“明晚有 天罗王,衣青袍,从者十七人,自南方来此宿顿,是以到此祇候。”《元典章·户部二·官吏》:“今后 江 南之任官员,许令宿顿馆驛,放支饮食马匹草料,庶几官员不致沿路生受。”《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七年》:“上每旦乘輦诣几筵前焚香,宿顿也如之。”
- 9.
小僧释义:⒈指未受大戒的年轻僧人。 南朝 梁 无名氏《唱断肉经竟制》:“诸僧道诸小僧辈,看经未徧,互言无断肉语……恐诸小僧执以为疑,方成巨弊。”宋 惠洪《十八罗汉赞》八:“小僧涤器,师视而笑。”明 胡应麟《诗薮·近体中》:“法而不悟,如小僧缚律。”⒉和尚自称谦词。《太平广记》卷一六○引 唐 无名氏《异闻录·秀师言记》:“小僧有情曲,欲陈露左右。”元 张国宾《合汗衫》第三折:“小僧 相国寺 住持长老。”
- 10.
小王释义:⒈年轻受封为王者。《后汉书·皇后纪上·明德马皇后》:“常与帝旦夕言道政事,及教授诸小王,论议经书,述叙平生,雍和终日。”⒉受封为王者的谦称。《红楼梦》第十五回:“﹝ 北静王 ﹞又向 贾政 笑道:‘令郎真乃龙驹凤雏,非小王在世翁前唐突,将来雏凤清於老凤声,未可量也。’”⒊指 三国 魏 王弼。《南齐书·陆澄传》:“《易》体微远,实贯羣籍,施 孟 异闻,周 韩 殊旨,岂可专据 小王,便为该备。”⒋指 晋 代书法家 王献之。唐 张怀瓘《书断·杂编·二王真迹》:“开元 十六年五月,内出二 王 真跡及 张芝、张昶
- 11.
屏语释义:谓避人密语。《史记·日者列传》:“宋忠 见 贾谊 於殿门外,乃相引屏语相谓自嘆。”《汉书·傅介子传》:“王起,随 介子 入帐中屏语。”《隋书·李浑传》:“常日数共 李敏、善衡 等,日夜屏语,或终夕不寐。”《资治通鉴·后梁均王贞明四年》:“知誥 每夜引 齐丘 於水亭屏语,常至夜分。”宋 无名氏《异闻总录》卷一:“且嘱立所养次子为 刘氏 后,復切切屏语,似不欲他人预闻。”
- 12.
岁祀释义:⒈每年在一定的时间祭祀。《国语·楚语下》:“是以古者先王日祭,月享、时类、岁祀。”韦昭 注:“岁祀於坛墠。”汉 刘向《列女传·鲁之母师》:“腊日休作者,岁祀礼事毕。”唐 李白《溧阳濑水贞义女碑铭》序:“兰蒸椒浆,岁祀罔缺。”⒉年;年代。《太平广记》卷二三○引 唐 陈翰《异闻集·王度》:“虽岁祀悠远,图书寂寞,而高人所述,不可诬矣。”唐 李德裕《<次柳氏旧闻>序》:“臣伏念所臆授凡有十七事,岁祀乆,遗稿不传。”
- 13.
幂首释义:古代妇女障面的一种头巾。宋 无名氏《异闻总录》卷四:“宣和 七年春,相州 士人来京师,调官归,出 封丘门,见妇人着红背子,戴紫幂首,行於马前。”
- 14.
广益释义:⒈增添益处。三国 蜀 诸葛亮《前出师表》:“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闕漏,有所广益。”⒉泛指增加。《北史·张彝传》:“﹝ 始均 ﹞改 陈寿《魏书》为编年体,广益异闻为三十卷。”
- 15.
异闻释义:⒈别有所闻;所闻不同。《论语·季氏》:“陈亢 问于 伯鱼 曰:‘子亦有异闻乎?’”何晏 集解:“以为 伯鱼 孔子 之子,所闻当有异。”《文选·颜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源流遂往,详略异闻。”张铣 注:“﹝帝王﹞音乐宴会虽因时权变,源流遂往,而论説其道者,所闻不同。”⒉新的知识;不同的见闻。《后汉书·杨终传》:“﹝ 赵博 等﹞以 终 深晓《春秋》,学多异闻,表请之。”晋 王羲之《十七帖》:“往在都,见 诸葛顒,曾具问 蜀中 事,云:‘成都 城池门屋楼观,皆是 秦 时 司马错 所修。’令人远想慨然,为尔
- 16.
把卖释义:沿门卖货的小贩。宋 无名氏《异闻总录》卷一:“有银匠姓 郭,年三十餘,隻身独处。市西有一把卖嫗,常诣买卖釵鐶之属。”
- 17.
推衍释义:推演,推论衍绎。《汉书·公孙刘田等传赞》:“汝南 桓宽 ……博通善属文,推衍盐铁之议,增广条目,极其论难,著数万言。”《新唐书·柳芳传》:“时国史已送官,不可追刊,乃推衍义类,倣编年法,为《唐历》四十篇,颇有异闻。”明 唐顺之《叶包庵先生寿序》:“进不能张大先生之教,以行於世;退復不能推衍先生之説,以淑於人。”叶圣陶《隔膜·苦菜》:“从‘种田的厌恶种田便致怠业’,推衍出‘作工或教书的厌恶作工或教书便致怠业’。”
- 18.
搜讨释义:⒈谓深入研究探讨。 《魏书·李琰之传》:“吾所以好读书,不求身后之名,但异见异闻,心之所愿,是以孜孜搜讨,欲罢不能。”《朱子语类》卷十一:“读书遇难处,且须虚心搜讨意思。”清 毕沅《王隐<晋书地道记>总序》:“余年来官事之暇,好搜讨地理之书。”鲁迅《书信集·致姚克》:“清 初学者,是纵论 唐 宋,搜讨前 明 的。”⒉蒐討:寻究探讨。《明史·文苑传三·任瀚》:“瀚 少怀用世志,百家二氏之书,罔不蒐讨。”清 钱谦益《送张处士赴辽东参谋序》:“我诚激厉士心,蒐讨军实,用束伍之法,讲火攻车战之制,守必固,战必克。
- 19.
板干释义:古代筑城或筑墙的用具。榦,夹板两旁支撑的木柱。《左传·宣公十一年》:“令尹 蔿艾猎 城 沂,使封人虑事,以授司徒。量功命日,分财用,平板榦……事三旬而成,不衍於素。”晋 张华《博物志·异闻》:“代城 始筑,立板榦,一旦亡,西南四五十板於泽中自立。”唐 柳宗元《终南山祠堂碑序》:“乃徵土工、木工、石工,备器执用,来会祠下,斩板榦,礱柱础,陶瓴甓,筑垣墉。”清 钱谦益《故叔父山东按察司副使春池府君行状》:“公蒐军实,缮板榦,具舟车,偫糗粮。”
- 20.
板榦释义:古代筑城或筑墙的用具。榦,夹板两旁支撑的木柱。《左传·宣公十一年》:“令尹 蔿艾猎 城 沂,使封人虑事,以授司徒。量功命日,分财用,平板榦……事三旬而成,不衍於素。”晋 张华《博物志·异闻》:“代城 始筑,立板榦,一旦亡,西南四五十板於泽中自立。”唐 柳宗元《终南山祠堂碑序》:“乃徵土工、木工、石工,备器执用,来会祠下,斩板榦,礱柱础,陶瓴甓,筑垣墉。”清 钱谦益《故叔父山东按察司副使春池府君行状》:“公蒐军实,缮板榦,具舟车,偫糗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