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堂 [jīng táng]
1. 清代对某些高级官员的称呼。如都察院、通政司、詹事府、国子监及大理、太常、太仆、光禄、鸿胪等寺的长官,概称京堂。在官文书中称京卿,一般为三品、四品官。中叶以后,成为一种虚衔。
京堂 引证解释
⒈ 清 代对某些高级官员的称呼。如都察院、通政司、詹事府、国子监及大理、太常、太仆、光禄、鸿胪等寺的长官,概称京堂。在官文书中称京卿,一般为三品、四品官。中叶以后,成为一种虚衔。
引《儒林外史》第二四回:“按察司升了京堂,把他带进京去。”
《清史稿·德宗纪二》:“癸未,赏道员 蔡钧 四品京堂,充出使 日本 大臣。”
国语词典
京堂 [jīng táng]
⒈ 清代对某些高级官员的称呼。如都察院、通政司、国子监等的长官。
引《儒林外史·第二四回》:「又过了几时,按察司升了京堂,把他带进京去。」
京堂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京卿释义:对京堂的尊称。
- 2.
京堂释义:清 代对某些高级官员的称呼。 如都察院、通政司、詹事府、国子监及大理、太常、太仆、光禄、鸿胪等寺的长官,概称京堂。在官文书中称京卿,一般为三品、四品官。中叶以后,成为一种虚衔。
- 3.
具奏释义:备文上奏。 《清会典·吏部八·考功清吏司》:“京察之制,三品京堂由部开列事实具奏。”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三:“康熙 三十九年七月,内阁奉上諭:‘各省学道原不差遣翰林官员,嗣后各省学道宜将翰林官员一并差遣,尔等与翰林院会议具奏。’”
- 4.
军台释义:清 设在 新疆、蒙古 西北两路的邮驿。专管军报和文书的递送。清 魏源《圣武记》卷十一:“故官吏有罪者,效力军臺。”《儿女英雄传》第十三回:“﹝ 谈尔音 ﹞送家眷回乡,剩了个空人儿赴军臺效力去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五回:“那两位侍郎、京堂,更暗为援助,锻鍊成狱,把那都老爷革职,发往军臺。”
- 5.
桂苑释义:⒈亦作“桂菀”。栽有桂树的林园。《文选·谢庄<月赋>》:“廼清兰路,肃桂苑。”李善 注:“桂苑,有桂之苑。”北周 庾信《咏画屏风》之四:“逍遥游桂苑,寂絶到 桃源。”王闿运《牵牛花赋》:“色曖曖其初分,澄桂菀之明苔。”⒉指科举考场。唐 黄滔《二月二日宴中贻同年封先辈渭》诗:“桂苑五更听榜后,蓬山 二月看花开。”《廿载繁华梦》第二五回:“大人方进京堂秩,幼子旋攀桂苑香。”参见“桂林一枝”。
- 6.
顶翎释义:即花翎。清 代冠饰上向后下垂拖着的孔雀尾翎羽,故又称“孔雀翎”。尾端有像眼睛而极灿烂鲜明的一圈,叫做眼。有三眼、双眼、单眼之分。没有眼的叫蓝翎。清 初,花翎只赏给得朝廷特恩的贵族十大臣,咸丰 以后赏戴甚滥,又开捐例。《中国歌谣资料·咸丰坐了十年半》:“咸丰 坐了十年半,顶翎赏了一大片,说他是文科,未曾把书念。”《文史哲》1989年第6期:“其中有 同治 十三年十二月初八日监察御史 余上华 奏折,奏道:‘……仅予撤消京堂摘去顶翎,殊不足以蔽辜,应请旨将 李德立、庄守和 立予屏斥,严治其罪,以告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