诬罔 [wū wǎng]
1. 亦作“诬誷”。
2. 欺骗。
4. 诬陷毁谤。
诬罔 引证解释
⒈ 亦作“诬誷”。
⒉ 欺骗。 《汉书·王莽传上》:“有丹书著石,文曰‘告 安汉公 莽 为皇帝’。符命之説,自此始矣。
引莽 使羣公以白太后,太后曰:‘此诬罔天下,不可施行。’”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四凶》:“翌日,敕以 磻叟 诬罔上听,訐斥大臣,除名为民,流 爱州。”
清 陈天华 《中国革命史论·绪论》:“一篇之中,必详叙其致乱之原,当时革命之实迹,及革命后之影嚮,务録其实,不敢诬罔。”
⒊ 诬陷毁谤。
引《后汉书·马援传》:“海内不知其过,众庶未闻其毁,卒遇三夫之言,横被诬罔之谗,家属杜门,葬不归墓。”
《晋书·郤詵传》:“争竞则朋党,朋党则诬誷,诬誷则臧否失实,真伪相冒。”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棘闱志异》:“先生读书人,且南方名士,希图我家数十两银耶?此必汝将去自救燃眉,卒乃诬罔好人。”
国语词典
诬罔 [wū wǎng]
⒈ 毁谤冤枉。
例如:「不可存心诬罔他人。」
诬罔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丑谮释义:谓以诬罔不信为耻。
- 2.
吏议释义:⒈谓官吏议事。《史记·李斯列传》:“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清 龚自珍《明良论四》:“圣天子赫然有意千载一时之治,删弃文法,捐除科条,裁损吏议,亲总其大纲大纪,以进退一世。”⒉指司法官吏关于处分定罪的拟议。《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拳拳之忠,终不能自列,因为诬上,卒从吏议。”李周翰 注:“有司以 迁 为诬罔,天子终从狱吏之议。”宋 沉作喆《寓简》卷五:“人有才能而无过,朝廷自应用之;若其实有可用之材,不幸陷於吏议深文者,不因事起之,则遂为废人矣。”《清史稿·礼志十二》:“光绪 四年,贵州 巡抚
- 3.
奸罔释义:⒈欺诈。⒉指欺诈诬罔的事情。
- 4.
媒孽释义:亦作“媒糵”。亦作“媒孼”。酒母。比喻借端诬罔构陷,酿成其罪。
- 5.
巡盐释义:⒈巡查盐务。 《金史·食货志四》:“各路巡盐弓手不得自专巡捕,庶革诬罔之弊。”《元典章·户部八·盐课》:“今差巡盐官賷擎圣旨,前去开读。”明 沉德符《野获编·科场三·会场搜检》:“僕巡盐两 浙,曾试此生,拔为案首。”⒉御史职名之一。负责巡查盐务。《明史·职官志四》:“景泰 三年罢 长芦、两淮 巡盐御史,命抚、按官兼理。”《金瓶梅词话》第四八回:“蔡状元 见朝,又点了 两淮 巡盐。”
- 6.
左道释义:邪门旁道。 多指非正统的巫蛊、方术等。《礼记·王制》:“执左道以乱政,杀。”郑玄 注:“左道,若巫蛊及俗禁。”孔颖达 疏:“卢 云左道谓邪道。地道尊右,右为贵……故正道为右,不正道为左。”《汉书·杜钦传》:“假令 丹 知而白之,此诬罔罪也;不知而白之,是背经术惑左道也。”颜师古 注:“左道,不正之道也。”《资治通鉴·汉武帝征和二年》:“是时,方士及诸神巫多聚京师,率皆左道惑众,变幻无所不为。”章炳麟《说林(下)》:“使左道乱正之説,为虏廷所假借。”
- 7.
征剥释义:征收剥削。 唐 韩愈《顺宗实录一》:“比年旱歉,先圣忧人,特詔逋科悉皆蠲免。而 实 敢肆诬罔,復令徵剥。”
- 8.
徵剥释义:征收剥削。唐 韩愈《顺宗实录一》:“比年旱歉,先圣忧人,特詔逋科悉皆蠲免。而 实 敢肆诬罔,復令徵剥。”
- 9.
怖栗释义:亦作“怖慄”。害怕得发抖。《汉书·尹翁归传》:“翁归 至,论弃 仲孙 市,一郡怖栗,莫敢犯禁。”《后汉书·马援传》:“卒被三夫之言,横遭诬罔之谗;家属杜门,葬不归墓,怨隙并兴,宗亲怖慄。”《新唐书·李绅传》:“錡 召 绅 作疏,坐 錡 前。绅 阳怖栗,至不能为字。”唐 张九龄《应道侔伊吕科对策第一道》:“盛德大业,孰与归乎?其怖慄尘埃,栖栖非得言之地;慷慨禾莠,惓惓因献策之时。何敢望焉,尽心而已。”
- 10.
搆架释义:捏造;弄虚作假。唐 陈子昂《申宗人冤狱书》:“今乃遭诬罔之罪,被搆架之词。”唐 拾得《诗》之一:“不唯贤与愚,箇箇心搆架。”
- 11.
斩监候释义:即斩候决。 清 蒋良骐《东华录·康熙二十一年》:“朱方旦 诡立邪説,妄言休咎,煽惑愚民,诬罔悖逆,应立斩;顾宏齐、陆光旭、翟凤彩 甘称弟子,造刻邪书,俱斩监候。”鲁迅《且介亭杂文·隔膜》:“而运命大概很悲惨,不是凌迟,灭族,便是立刻杀头,或者‘斩监候’,也仍然活不出。”参见“斩候决”。
- 12.
无然释义:⒈无是,不正确。《诗·唐风·采苓》:“舍旃舍旃,苟亦无然。人之为言,胡得焉?”⒉不要这样。《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季氏 以 公鉏 为马正,愠而不出。閔子马 见之,曰:‘子无然。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唐 张九龄《郡舍南有园畦杂树聊以永日》诗:“我愿从归翼,无然坐自沉。”明 刘基《五月三日会王氏南楼》诗:“无然学儿女,愴恨 山阳 笛。”⒊不是这样。汉 王符《潜夫论·务本》:“今赋颂之徒,苟为饶辩屈蹇之辞,竞陈诬罔无然之事,以索见怪於世。”
- 13.
汩溺释义:沉迷;迷惑。 宋 曾巩《分宁县云峰院记》:“或曰,使其人不汩溺其所学,其归一当於义,则杰然视邑人者,必道常乎?”明 归有光《圣人之心公天下》:“言圣人者无象也,指其称 管仲 之事,曰圣人之公若是而已矣。故此一 管仲 也,世之汩溺者,孰不艷慕之?”梁启超《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五章:“凡千年以来,诬罔怪诞之説,汩溺人心者,皆以彼时确然成一科学。”
- 14.
矫诬释义:谓假借名义以行诬罔;虚妄。 《书·仲虺之诰》:“夏王 有罪,矫诬上天,以布命于下。”蔡沉 集传:“矫,与矫制之矫同;诬,罔…… 桀 知民心不从,矫诈诬罔,託天以其众。”《魏书·崔浩传》:“﹝ 浩 ﹞性不好 老庄 之书……曰:‘此矫诬之説,不近人情。’”《资治通鉴·宋营阳王景平元年》引此文,胡三省 注曰:“託圣贤以伸其説谓之矫;圣贤无是事,寓言而加詆谓之诬。”唐 李白《日出入行》:“鲁阳 何德,驻景挥戈。逆道违天,矫诬实多。”清 唐甄《潜书·非文》:“二十三代之编籍,閼塞其心;序论传志之空言,矫诬其理。”@
- 15.
笞妇翁释义:北齐 刘昼《新论·伤谗》:“昔 直不疑 未尝有兄,而谗者谓之盗嫂,第五伦 三娶孤女,而世人谓笞妇翁。如此者皆听虚而责响,视空而索影,悖情而倒理,诬罔之甚也。”后因以“笞妇翁”为无故受人诬陷中伤的典故。
- 16.
訞诬释义:怪诞诬罔。
- 17.
诬誷释义:见“诬罔”。
- 18.
诳罔释义:欺骗诬罔。
- 19.
谄僞释义:谄媚诈伪。《后汉书·李固传》:“虽外託谦默,不干州郡,而諂伪之徒,望风进举。”《旧唐书·良吏传上·冯元常》:“元常 奏言‘状涉諂伪,不可诬罔士庶’,则天 不悦,出为 陇州 刺史。”宋 陆游《南唐书·潘佑传》:“陛下力蔽姦邪,曲容諂伪。”
- 20.
谰谩释义:诬罔诋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