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以否 以否的意思
fǒu

以否

简体以否
繁体
拼音yǐ fǒu
注音ㄧˇ ㄈㄡˇ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yǐ,(1) 用,拿,把,将。【组词】:以一当十。以苦为乐。以身作则。以邻为壑。以讹传讹。以往鉴来。(2) 依然,顺,按照。【组词】:以时启闭。物以类聚。(3) 因为。【组词】:以人废言。勿以善小而不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4) 在,于(指时日)。【例句】:“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5) 目的在于。【组词】:以待时机。以儆效尤。(6) 文言连词,与“而”用法相同。【组词】:梦寐以求。(7) 用在方位词前,表明时间、方位、方向或数量的界限。【组词】:以前。以内。(8) 用在动词后,类似词的后缀。【组词】:可以。得以。(9) 古同“已”,已经。(10) 太,甚:不以急乎?(11) 及,连及。【组词】:富以其邻。

fǒu pǐ,(1) 表示不同意,不认可。【组词】:否定。(2) 不,用在表示疑问的词句里。【组词】:可否?。(3) 不如此,不是这样,不然。【组词】:否则。学则正,否则邪。 ◎ 不好,坏,恶。【例句】:否极泰来(“否”和“泰”,前者是坏卦,后者是好卦。指事情坏到了极点,就会向好的方向转化)。未知善否。

基本含义

表示疑问或否定的意思,相当于“是否”、“是不是”。

以否的意思

以否 [yǐ fǒu]

1. 亦作“以不”。

3. 犹言与否。表疑问之词,其作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吗”。不,同“否”。

以否 引证解释

⒈ 亦作“以不”。犹言与否。表疑问之词,其作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吗”。不,同“否”。

《魏书·李顺传》:“卿往积岁,洞鉴废兴,若朕此年行师,当克以不?”
《北史·元祯传》:“禎 告诸 蛮 曰:‘尔乡里作贼如此,合死以不?’”
唐 韩愈 《送杨少尹序》:“不知 杨侯 去时,城门外送者几人?车几两?马几匹?道边观者亦有叹息知其为贤以否?”
朱熹 考异:“以、与通用。”
《旧唐书·虢王凤传》:“融 私使问其所亲成均助教 高子贡 曰:‘可入朝以否?’ 子贡 报曰:‘来必取死。’”


以否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以不释义:见“以否”。
    • 2.
      以否释义:亦作“以不”。犹言与否。表疑问之词,其作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吗”。不,同“否”。《魏书·李顺传》:“卿往积岁,洞鉴废兴,若朕此年行师,当克以不?”《北史·元祯传》:“禎 告诸 蛮 曰:‘尔乡里作贼如此,合死以不?’”唐 韩愈《送杨少尹序》:“不知 杨侯 去时,城门外送者几人?车几两?马几匹?道边观者亦有叹息知其为贤以否?”朱熹 考异:“以、与通用。”《旧唐书·虢王凤传》:“融 私使问其所亲成均助教 高子贡 曰:‘可入朝以否?’子贡 报曰:‘来必取死。’”
    • 3.
      保民官释义:古代罗马的一种特殊官职。约公元前494年平民与贵族斗争取得第一次重大胜利后的成果。每年由平民大会(特里布大会)选出。初为两人,后人数增加,最多时达十人。职责是维护平民利益,人身不可侵犯,有权对行政长官和元老院侵犯平民利益的命令和决议予以否决。帝国时代已形同虚设。
    • 4.
      戴天释义:⒈立于天地之间。常以否定式或反诘式表示仇恨之深或可耻之甚。⒉谓蒙受天恩。
    • 5.
      批判释义:⒈对错误的思想、言论或行为做系统的分析,加以否定:批判虚无主义。 ⒉分析判别,评论好坏:批判地继承文学艺术遗产。
    • 6.
      虚无主义释义:一种唯心主义的历史观。 其表现是对人类历史遗产、民族文化等不加具体分析,一概予以否定。
    • 7.
      财察释义:裁取审察。财,通“裁”。《史记·酷吏列传》:“所治即豪,必舞文巧詆;即下户羸弱,时口言,虽文致法,上财察。”《后汉书·来歙传》:“太中大夫 段襄,骨鯁可任,愿陛下财察。”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十四:“具奏二十九年各直省所上烈妇三十六口,予旌以否,惟上财察。”一本作“裁察”。
    • 8.
      败诉释义:诉讼双方当事人中一方的诉讼请求、主张或辩解被人民法院通过判决予以否定的客观结果。败诉方可以在法定期间上诉,请求上诉审法院二审。
    • 9.
      閲具释义:谓考察、检阅其事,看其是否准备充足。《书·多方》“克閲于乃邑谋介”孔 传:“汝能使我閲具于汝邑,而以汝所谋为大。”孔颖达 疏:“閲为简閲其事,观其具足以否,故言閲具於汝邑。”《宋史·天文志二》:“郎将一星,在郎位北,主閲具,以为武备也。”

以否(yifou)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以否是什么意思 以否读音 怎么读 以否,拼音是yǐ fǒu,以否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以否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