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米 [cáo mǐ]
1. 漕运米粮。
3. 即漕粮。
漕米 引证解释
⒈ 漕运米粮。
引《新五代史·楚世家·马希范》:“希范 遣 张少敌 以舟兵趋 汉阳,漕米五万斛以馈军。”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事二》:“惟本朝东南岁漕米六百万石,以此知本朝取米于东南者为多。”
⒉ 即漕粮。参见“漕粮”。
引《宋史·仁宗纪二》:“景祐 元年春正月甲子,发 江 淮 漕米振 京东 飢民。”
《中国歌谣资料·沪谚外编·山歌》:“先将租米还田主,再将漕米解官场。”
范文澜 《中国近代史》第三章第一节:“湖南 地丁正银一两,民间须缴数两;漕米一石,须缴纳数石。”
国语词典
漕米 [cáo mǐ]
⒈ 以水路运输米粮。
引《新五代史·卷六六·十国世家·楚世家》:「希范遣张少敌以舟兵趋汉阳,漕米五万斛以馈军。」
⒉ 旧日向江、浙、皖、赣、湘、鄂等省征纳运京的米谷。
引《宋史·卷一〇·仁宗本纪二》:「景祐元年春正月甲子,发江、淮漕米振京东饥民。」
漕米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个儿钱释义:清 制,兑领南方八省漕米时,给付各仓经纪或仓役的钱。《清会典事例·户部·仓庾》:“嘉庆 五年奏准,通州 石坝,额设经纪一百名,接运八省漕粮,交米一石,例给箇儿钱二十二文。”《清会典事例·户部·仓庾》:“嘉庆 二十四年諭,大通桥 车户承运漕粮,所领脚价,向应扣出津贴各仓箇儿钱,以为桥坝公用。”
- 2.
买补释义:购买某物,来补足缺额。 明 归有光《马政议》:“以丁多之家为马头,专养一马,餘令津贴,以备倒失买补。”《清史稿·食货志三》:“雍正 三年,奏准嗣后漕米如有不足,即分别参处偿还,不得以别帮餘米买补。”
- 3.
亏误释义:亦作“亏悮”。 差错。明 唐顺之《凤阳等处灾伤疏》:“但容臣暂借 淮 扬 漕米五六万石。待臣防过春汛,半年之后,收拾餘银,多方糴买,运还京仓。此只迟五六万石半年之运,臣必不敢亏误。”《水浒传》第十三回:“奉相公钧旨,教你两箇俱各用心。如有亏悮处,定行责罚。若是赢时,多有重赏。”
- 4.
屯仓释义:⒈屯田区的粮仓。《明史·食货志一》:“三十年定科则:军田一分,正粮十二石,贮屯仓,听本军自支,餘粮为本卫所官军俸粮。”《中国民间故事选(二)·反江山和守备老爷》:“有个守屯仓的守备老爷。”⒉贮粮入仓。清 黄六鸿《福惠全书·钱穀部·催徵》:“漕米屯仓不过一季。”
- 5.
漕事释义:⒈有关漕运之事。《汉书·食货志上》:“漕事果便,寿昌 遂白令边郡皆筑仓。”《新唐书·食货志三》:“开元 十八年,宣州 刺史 裴耀卿 朝集京师,玄宗 访以漕事。”⒉指 清 代有关征收漕米的事情。清 魏源《筹漕篇下》:“江 楚 赋轻而船重,抵 淮 迟,汛涨輒虞堵闭,故言漕事则易而运道则难;江苏 赋重而船轻,抵 淮 蚤,汛前尚可筹渡,故言运道则易而漕事则难。”
- 6.
漕仓释义:存放漕米的仓库。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人民反清斗争资料·浙江乌程归安县乡民抗漕》:“乡民鸣锣纠众,阻纳漕粮,并张贴传单,约期聚集入城,捣毁漕仓官署。”
- 7.
漕斛释义:旧时收兑漕米的量器。 一斛相当于五斗。
- 8.
漕米释义:⒈漕运米粮。《新五代史·楚世家·马希范》:“希范 遣 张少敌 以舟兵趋 汉阳,漕米五万斛以馈军。”宋 吴曾《能改斋漫录·记事二》:“惟本朝东南岁漕米六百万石,以此知本朝取米于东南者为多。”⒉即漕粮。《宋史·仁宗纪二》:“景祐 元年春正月甲子,发 江 淮 漕米振 京东 飢民。”《中国歌谣资料·沪谚外编·山歌》:“先将租米还田主,再将漕米解官场。”范文澜《中国近代史》第三章第一节:“湖南 地丁正银一两,民间须缴数两;漕米一石,须缴纳数石。”参见“漕粮”。
- 9.
漕藏释义:指漕米仓库。
- 10.
箇儿钱释义:清 制,兑领南方八省漕米时,给付各仓经纪或仓役的钱。 《清会典事例·户部·仓庾》:“嘉庆 五年奏准,通州 石坝,额设经纪一百名,接运八省漕粮,交米一石,例给箇儿钱二十二文。”《清会典事例·户部·仓庾》:“嘉庆 二十四年諭,大通桥 车户承运漕粮,所领脚价,向应扣出津贴各仓箇儿钱,以为桥坝公用。”
- 11.
赠耗释义:旧时征收赋税,以转运亏损为名,额外加征以供弥补的一种杂税。 清 叶梦珠《阅世编·徭役》:“乃运军犹借米色,需索勒掯会银酒饭,种种不一,驯致 顺治 十一、二年间,会银每石加至三钱,米色每石加至一钱五分,而当官之赠耗,额设之银米不与焉。”《清史稿·食货志三》:“乾隆 七年,定 江 南漕米赠耗永免停支例。”参见“贴赠”。
- 12.
额征释义:指应征税赋数。 《清会典·户部·免科田地》:“又议准:山东 曹县、利津、寿光 三县……额徵粮银一千八百七十两零漕米一百二十餘石,一体照额豁除。”清 黄六鸿《福惠全书·莅任·清查之法》:“每年额徵,亦以部核由单,及司核会计册为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