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耨 [ā nòu]
1. 佛教语。意译为极微。今译为原子。
3. 见“阿耨达池”。
阿耨 引证解释
⒈ 佛教语。意译为极微。今译为原子。
引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上》:“邹氏(邹衍 )之言,曰九州,曰瀛海,则佛之大千微尘也, 须弥 阿耨也。”
章炳麟 《四惑论》:“乃若《胜论》之言阿耨, 伊壁鉤卢 之言阿屯, 黎布尼 之言毛奈陀,汉语译之,皆云原子。”
⒉ 见“阿耨达池”。
阿耨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十六大力释义:[出三昧弘道广显定意经] 佛仇阿耨达龙王请。
- 2.
双林释义:⒈指 释迦牟尼 涅槃处。北魏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法云寺》:“神光壮丽,若金刚之在双林。”周祖谟 校释:“佛在 拘尸那城 阿夷罗跋提河 边娑罗双树前入般湼槃(见《大般湼槃经》)。在今 印度 北方Kasia(距Gorakhpur约三十二英里)。”南朝 梁元帝《荆州长沙寺阿育王像碑》:“然俱冥四德,脱屣双林;示表金棺,现焚檀椁。”唐 王勃《释迦佛赋》:“双林告灭,演摩訶般若之教,示阿耨多罗之诀。”参见“双树”。⒉借指 释迦牟尼。南朝 梁 慧皎《高僧传·译经论》:“别於方等深经,领括枢要,源发般若,流贯双林。”
- 3.
摩顶释义:⒈见“摩顶放踵”。⒉《法华经》谓 释迦牟尼佛 以大法付嘱大菩萨时,用右手摩其顶。后为佛教授戒传法时的仪轨。《法华经·嘱累品》:“释迦牟尼佛 从法座起,现大神力,以右手摩无量菩萨 摩訶萨 顶,而作是言:‘我於无量百千万亿阿僧祇劫,作习是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付嘱汝等。’”唐 张南史《秋夜闻雁寄南十五兼呈空和尚》诗:“禪师几度曾摩顶,高士何年更发心。”《西游记》第四十回:“感蒙 观世音菩萨 劝化,与我们摩顶受戒,改换法名,皈依佛果。”⒊指受戒出家。清 李渔《怜香伴·香咏》:“贫尼少时也学拈毫,自摩顶
- 4.
竹园精舍释义:即竹林精舍。《说郛》卷七七引 晋 道安《西域志》:“摩訶赖国 有 阿耨达山,王舍城 在山东南,竹园精舍 在城西,有佛六年苦行处。”参见“竹林精舍”。
- 5.
菩提心释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简称。“菩提”二字,是古印度的梵语,译成汉文的意义为“觉”,即是成佛的意思,菩提心即是成佛的心。发菩提心,就是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也就是要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
- 6.
阿傉达山释义:见“阿耨达山”。
- 7.
阿耨释义:⒈佛教语。意译为极微。今译为原子。⒉见“阿耨达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