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典 [wǔ diǎn]
1. 古代的五种伦理道德。传说中的上古五部典籍。泛指古代典籍。指《诗》、《书》、《易》、《礼》、《春秋》五经。
五典 引证解释
⒈ 古代的五种伦理道德。
引《书·舜典》:“慎徽五典,五典克从。”
孔 传:“五典,五常之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蔡沉 集传:“五典,五常也。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是也。”
⒉ 传说中的上古五部典籍。
引《左传·昭公十二年》:“﹝ 倚相 ﹞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杜预 注:“皆古书名。”
《书序》:“少吴、顓頊、高辛、唐、虞 之书,谓之五典。”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宗经》:“皇世《三坟》,帝代《五典》。”
⒊ 泛指古代典籍。
引南朝 梁 萧纲 《南郊颂》:“《五典》三墨,既葳蕤于璧水;九流《八索》,亦繽纷于 石渠。”
明 沉受先 《三元记·讲学》:“素志惟甘清淡,《三坟》、《五典》沉酣。”
⒋ 指《诗》、《书》、《易》、《礼》、《春秋》五经。
引汉 荀悦 《申鉴·政体》:“夫道之本,仁义而已矣,五典以经之,群经以纬之。”
《后汉书·朱浮传》:“五典纪国家之政,《鸿范》别灾异之文。”
李贤 注引《礼记》:“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絜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国语词典
五典 [wǔ diǎn]
⒈ 少昊、颛顼、高辛、唐、虞所著的典籍。
引汉·孔安国〈书经序〉:「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
《文选·张衡·东京赋》:「昔常恨三坟五典既泯,仰不睹炎帝帝魁之美。」
五典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坟释义:传说中我国最古的书籍。《左传·昭公十二年》:“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杜预 注:“皆古书名。”“三坟”,三皇之书,也有认为系指天、地、人三礼,或天、地、人三气的,均见 孔颖达 疏引。近人 章炳麟《检论·尚书故言》则谓:“坟、丘十二,宜即 夷吾 所记 泰山 刻石十有二家也。”今存《三坟书》,分山坟、气坟、形坟,以《连山》为 伏羲 作,《归藏》为 神农 作,《乾坤》为 黄帝 作,各衍为六十四卦,系之以传,且杂以《河图》,实系 宋 人伪造。
- 2.
三坟五典释义:传说中中国最古的书籍。《左传·昭公十二年》:“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杜预注:“皆古书也。”
- 3.
九丘释义:⒈传说中我国最古的书名。 《左传·昭公十二年》:“楚 左史 倚相 趋过,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杜预 注:“皆古书名。”《<书>序》:“九州 之志,谓之《九丘》,丘,聚也。言 九州 所有,土地所生,风气所宜,皆聚此书也。”唐 杨炯《从弟去溢墓志铭》:“若夫 羽陵 遗策,汲冢 残书,倚相 之《八索》《九丘》,张华 之千门万户,莫不山藏海纳,学无所遗。”⒉指九州。宋 黄庭坚《常父惠示丁卯雪十四韵谨同韵赋之》:“下令走百神,大云庇九丘。”明 陈文烛《<少室山
- 4.
五典释义:⒈古代的五种伦理道德。《书·舜典》:“慎徽五典,五典克从。”孔 传:“五典,五常之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蔡沉 集传:“五典,五常也。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是也。”⒉传说中的上古五部典籍。《左传·昭公十二年》:“﹝ 倚相 ﹞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杜预 注:“皆古书名。”《书序》:“少吴、顓頊、高辛、唐、虞 之书,谓之五典。”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宗经》:“皇世《三坟》,帝代《五典》。”⒊泛指古代典籍。南朝 梁 萧纲《南郊颂》:“《五典》三
- 5.
五典三坟释义:犹言三坟五典。 泛指古代典籍。
- 6.
五达道释义:即五典。语出《礼记·中庸》:“天下之达道五……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朱熹 集注:“达道者,天下古今所共由之路,即《书》所谓‘五典’。”清 袁枚《随园随笔·诸经》:“毛西河 以今之五伦是《中庸》之五达道,非古之五伦。”详“五典”。
- 7.
众流释义:⒈众多的水流。 汉 班固《西都赋》:“众流之隈,汧 涌其西。”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涟水》:“涟水 出 邵陵县 界南,逕连 道县 ……控引众流,合成一溪。”南朝 宋 谢灵运《山居赋》:“众流所凑,万泉所回。”⒉指学术上的各个流派。《后汉书·王充传》:“﹝ 王充 ﹞常游 洛阳 市肆,閲所卖书,一见輒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晋 夏侯湛《东方朔画赞》序:“自《三坟》、《五典》、《八索》、《九丘》,阴阳图纬之学,百家众流之论……乃研精而究其理,不习而尽其功。”唐 韩愈《后汉三贤赞》之一:“一见诵忆,遂通众流
- 8.
八索释义:古书名。 后代多以指称古代典籍或八卦。《左传·昭公十二年》:“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杜预 注:“皆古书名。” 孔颖达 疏引 孔安国 《尚书序》:“八卦之説,谓之八索。索,求其义也。”又引 贾逵 云:“八索,八王之法。” 晋 葛洪 《抱朴子·安贫》:“六蓺备研,《八索》必该,斯则富矣;振翰摛藻,德音无穷,斯则贵矣。” 唐 杨炯 《<王勃集>序》:“每览韦编,思弘大《易》。周流穷乎八索,变动该乎四营,为之发挥,以成注解。” 宋 袁褧 《枫窗小牍》卷上:“王初寮草詔曰:‘太极函三,运
- 9.
典坟释义:三坟五典的略语。泛指各种书籍。
- 10.
坟典释义:三坟、五典的并称,后转为古代典籍的通称。
- 11.
外成释义:⒈旧谓夷狄顺从教化而相安无事。 《左传·文公十八年》:“举八元,使布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共、子孝、内平外成。”杜预 注:“内,诸夏。外,夷狄。”孔颖达 疏:“此五教可常行,又谓之五典也。诸夏夷狄皆从其教,是为内平外成。”⒉谓女子出嫁。汉 班固《白虎通·嫁娶》:“妇人外成,以出适人为嫁。”《晋书·刑法志》:“女人有三从之义,无自专之道,出适他族,还丧父母,降其服纪,所以明外成之节,异在室之恩。”《诗·召南·采苹》“于以奠之,宗室牖下”郑玄 笺“凡昏事于女礼,设几筵于户外,此其义也与”唐 孔颖达 疏
- 12.
学海释义:⒈汉 扬雄《法言·学行》:“百川学海而至于海,丘陵学山不至于山,是故恶夫画也。 ”言百川流行不息,所以至海;丘陵止而不动,所以不至于山。谓做学问当如河川流向大海,日进不已。北齐 邢卲《广平王碑》:“志犹学海,业比登山。”⒉谓学问渊博。亦指学问渊博的人。晋 王嘉《拾遗记·后汉》:“何休 木訥多智,三坟五典、阴阳算术、河洛讖纬及远年古谚、歷代图籍,莫不成诵也……京师谓 康成 为‘经神’、何休 为‘学海’。”宋 司马光《送导江李主簿君俞》诗:“学海无涯富,辞锋一战勋。”清 王晫《今世说·赏誉》:“朱 名 鹤龄,
- 13.
徽典释义:⒈盛美的典礼。⒉美好的典常。语出《书·舜典》:“慎徽五典。”孔传:“徽,美也;五典,五常之教。”唐杜甫《朝献太清宫赋》:“惟累圣之徽典,恭淑慎以允缉。”清徐作肃《侯氏旅谱题词》:“呜呼,徽典!亲族之训著於《书》,《行苇》之诗作於周公。古之圣人,凡以为教化之大者,固人人知也。”⒊美好的典章。
- 14.
揆门相释义:宰相的别称。语出《书·舜典》:“五典克从,纳于百揆,百揆时敍,宾于四门。”宋 文莹《玉壶清话》卷三:“﹝ 吕蒙正 ﹞子 从简 当奏补,时公为揆门相,旧制,宰相奏子起家即授水部员外郎,加朝阶……固让,方允止授九品京官。”
- 15.
比类释义:⒈整理,按类排比。清 章学诚《文史通义·礼教》:“然终不免为策括者,以其无心得而但知比类以求备也。”清 章学诚《文史通义·礼教》:“礼家讲求於纂辑比类,大抵於五典六仪之原多未详析,总缘误识以仪为礼耳。”章炳麟《<新方言>序》:“斯 戴君 转语之所以贵,因以比类,虑得六例。”谢觉哉《不惑集·整理材料》:“‘比类’,拿现在话讲,是‘调查研究’,是‘整理材料’。”⒉仿效;效法。《礼记·乐记》:“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比类以成其行。”孔颖达 疏:“比谓比拟善类,以成己身之美行。”《国语·周语下》:“其后 伯禹 念
- 16.
百篇释义:⒈《文选·孔安国〈尚书序〉》:“典謨训誥誓命之文凡百篇。 ”张铣 注:“如此之类,惣有百篇,此略举之。”后因以“百篇”作《尚书》的代称。唐 刘肃《大唐新语·文章》:“太宗 赋《尚书》曰:‘日昃翫《百篇》,临灯披《五典》。’”⒉极言诗篇之多。唐 杜甫《饮中八仙歌》:“李白 一斗诗百篇,长安 市上酒家眠。”
- 17.
衆流释义:⒈众多的水流。汉 班固《西都赋》:“众流之隈,汧 涌其西。”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涟水》:“涟水 出 邵陵县 界南,逕连 道县 ……控引众流,合成一溪。”南朝 宋 谢灵运《山居赋》:“众流所凑,万泉所回。”⒉指学术上的各个流派。《后汉书·王充传》:“﹝ 王充 ﹞常游 洛阳 市肆,閲所卖书,一见輒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晋 夏侯湛《东方朔画赞》序:“自《三坟》、《五典》、《八索》、《九丘》,阴阳图纬之学,百家众流之论……乃研精而究其理,不习而尽其功。”唐 韩愈《后汉三贤赞》之一:“一见诵忆,遂通众流。
- 18.
贲典释义:三坟、五典的并称。后为古代典籍的通称。賁,通“坟”。
- 19.
邱坟释义:⒈传说中的上古典籍。 即三坟、五典、八索、九邱。亦泛指古代经典文献。⒉坟墓。
- 20.
驴仙释义:我国历史时期人物,七岁时即能诵《道德经》,并能达其要旨。 长成后身材高大 魁梧,古籍中描绘其形像为:庞眉文额,朱顶绿睛,隆准方颐,目有三角,伏犀贯顶,垂手过膝,使人望之肃然起 敬!他生性好学,天文地理,河洛图纬,皆极其妙;诸子百家,三坟五典,所览无遗。先为往来吴越之地的一人 大儒,从其学者有千余之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