沾濡 [zhān rú]
1. 浸湿。多指恩泽普及。
沾濡 引证解释
⒈ 浸湿。多指恩泽普及。
引汉 司马相如 《封禅文》:“怀生之类,沾濡浸润。”
元 马致远 《陈抟高卧》第三折:“殿廷聚会风云气,华夏沾濡雨露恩。”
姚华 《论文后编》:“《诗》、《书》之教,著於四术, 姬 周 学人,靡不沾濡。”
国语词典
沾濡 [zhān rú]
⒈ 滋润浸湿。比喻恩泽普及。也作「霑濡」。
引《文选·扬雄·长杨赋》:「普天所覆,莫不沾濡。」
《文选·司马相如·封禅文》:「怀生之类,沾濡浸润。」
沾濡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刑剭释义:谓将有罪之贵族、大臣刑杀于户内,而不在市上施刑。《易·鼎》:“鼎折足,覆公餗,其刑剭,凶。”郑玄 注:“若三公倾覆王之美道,屋中刑之。”《新唐书·元载王缙等传赞》:“《易》称‘鼎折足,其刑剭’,谅哉!”宋 邵博《闻见后录》卷三:“王弼 注‘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以为沾濡之形也。盖 弼 不知古《易》形作刑,渥作剭。”按 王弼 本作“形渥”。明 刘基《刘仲璟长史传》:“今皇帝圣神嗣统,先生勋旧残孽,宜弗底刑剭。”
- 2.
怀生释义:⒈安于生计。《左传·僖公二十七年》:“子犯 曰:‘民未知义,未安其居。’於是乎出定 襄王,入务利民,民怀生矣。”俞樾 平议:“怀,安也。言民安其生也。”⒉爱惜生命。《吴子·论将》:“果者,临敌不怀生。”清 戴震《原善中》:“有血气,夫然后有心知,於是有怀生畏死之情,因而趋利避害。”⒊谓有生命之物。《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怀生之类,沾濡浸润。”《隋书·音乐志下》:“罝罘斤斧,顺时令。怀生熙熙,皆得性。”
- 3.
沾溉释义:沾濡浇灌。比喻恩典、德泽。
- 4.
濡缕释义:沾湿一缕。形容沾湿范围极小。引申指力量微弱。《史记·刺客列传》:“得 赵 人 徐夫人 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焠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裴駰 集解:“言以匕首试人,人血出,足以沾濡丝缕,便立死也。”唐 元稹《唐故建州蒲城县尉元君墓志铭》:“及逾三十年,予亦窃位偷名,官进不已,然而终无濡缕之力及於君。”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田七郎》:“七郎 曰:‘此刀购诸异国,杀人未尝濡缕。迄佩三世矣。’”
- 5.
痌瘝一体释义:谓对民间疾苦感同身受,看作是自己的痛苦。太平天囯 黄期陞《建天京于金陵论》:“痌瘝一體,休戚相關,恩膏覃敷,海宇均蒙雨露沾濡。”
- 6.
针芒释义:⒈亦作“鍼芒”。⒉针头如芒。常以喻微细之物。《后汉书·陈忠传》:“隄溃蚁孔,气洩鍼芒。”《新唐书·沙陀传》:“因豪桀大会驰射,百步外针芒木叶无不中。” 清 钱谦益 《归来泉歌答金坛于惠生曹汝真》:“沾濡乍与针芒应,滭沸俄随锄钁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