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车 [gé chē]
1. 古代兵车的一种。
革车 引证解释
⒈ 古代兵车的一种。
引《左传·闵公二年》:“元年革车三十乘,季年乃三百乘。”
杜预 注:“革车,兵车。”
《孙子·作战》:“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駟,革车千乘。”
梅尧臣 注:“驰车,轻车也;革车,重车也。凡轻车一乘,甲士步卒二十五人。重车一乘,甲士步卒七十五人。”
《北史·文苑传序》:“既而革车电迈, 渚宫 云撤。”
宋 叶大庆 《考古质疑》卷二:“古者,车兼攻守,合而言之,皆曰革车;分而言之,曰革车,又曰轻车、重车。”
国语词典
革车 [gé chē]
⒈ 兵车。
引《礼记·明堂位》:「成王以周公为有勋劳于天下,是以封周公于曲阜地方七百里,革车千乘。」
《战国策·秦策一》:「革车百乘,绵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溢。」
革车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十体释义:⒈指十种文体。 唐 陆龟蒙《再酬袭美先辈见和读襄阳耆旧传之作》诗:“吾祖仗才力,革车蒙虎皮,手持一白旄,直向文场麾……十体免负赘,百家咸起痿。”明 杨慎《文赋列十体》:“分文之十体,各以四字尽之,可谓妙矣。”⒉指书法的十体。唐 张怀瓘 所分为:古文、大篆、籀文、小篆、八分、隶书、章草、行书、飞白、草书。见所著《书断·列传》。⒊指书法的十体。唐 唐元度 所分为:古文、大篆、小篆、八分、飞白、薤叶、垂针、垂露、鸟书、连珠。见《宣和书谱·唐元度》。⒋指十种诗体。唐 元稹 于 元和 七年时,将自己所作诗分编为
- 2.
千乘释义:⒈兵车千辆。古以一车四马为一乘。《左传·襄公十八年》:“鲁 人、莒 人皆请以车千乘自其乡入。”《孙子·作战》:“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駟,革车千乘,带甲十万。”汉 司马相如《子虚赋》:“王车驾千乘,选徒万骑,畋於海滨。”清 毕沅《晋书地理志新补正》:“戎马四千匹,兵车千乘。”⒉战国 时期诸侯国,小者称千乘,大者称万乘。《韩非子·孤愤》:“万乘之患,大臣太重;千乘之患,左右太信:此人主之所公患也。”汉 刘向《说苑·至公》:“夫不以国私身捐千乘而不恨,弃尊位而无忿,可以庶几矣。”宋 苏轼《径山道中次韵答周长官兼赠
- 3.
沛若释义:盛大貌。《公羊传·文公十四年》:“晋 郤缺 帅师、革车八百乘,以纳 接菑 于 邾娄,力沛若有餘而纳之。”
- 4.
灵舆释义:⒈亦作“灵轝”。 神灵乘坐的车驾。《汉书·礼乐志》:“﹝《郊祀歌》﹞广宣延,咸毕觴,灵舆位,偃蹇驤。”颜师古 注:“神既毕饗,则严驾灵舆,引其侍从之位,偃蹇高驤也。”三国 魏 阮籍《咏怀》之二二:“夏后 乘灵舆,夸父 为 邓林。”南朝 梁 江淹《悼室人》诗之十:“当追帝女迹,出入泛灵舆。”⒉天子乘坐的革车。《文选·扬雄<羽猎赋>》:“撞鸿鐘,建九旒,六白虎,载灵舆。”李善 注:“服虔 曰:灵舆,天子舆也。”吕延济 注:“灵舆,革车也。”⒊即灵车。《三国志·吴志·孙和传》:“﹝ 孙晧 ﹞追諡父 和 曰 文
- 5.
革车释义:古代兵车的一种。《左传·闵公二年》:“元年革车三十乘,季年乃三百乘。”杜预 注:“革车,兵车。”《孙子·作战》:“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駟,革车千乘。”梅尧臣 注:“驰车,轻车也;革车,重车也。凡轻车一乘,甲士步卒二十五人。重车一乘,甲士步卒七十五人。”《北史·文苑传序》:“既而革车电迈,渚宫 云撤。”宋 叶大庆《考古质疑》卷二:“古者,车兼攻守,合而言之,皆曰革车;分而言之,曰革车,又曰轻车、重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