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采风 采风的意思
cǎifēng

采风

简体采风
繁体採風
拼音cǎi fēng
注音ㄘㄞˇ ㄈㄥ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cǎi cài,(1) 〔采地〕古代卿大夫的封地。亦称“采邑”。

fēng fěng, ◎ 古同“讽”,讽刺。

基本含义

指出外调查、观察,汲取新鲜的人、事、物的经验或灵感。

采风的意思

采风 [cǎi fēng]

1. 对民情风俗的采集;特指对地方民歌民谣的搜集。

[collect folk songs;]

采风 引证解释

⒈ 搜集民间歌谣。参见“采诗”。

隋 王通 《中说·问易》:“诸侯不贡诗,天子不採风,乐官不达雅,国史不明变,呜呼,斯则久矣,《诗》可以不续乎!”
谓搜集民间歌谣。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大内规制纪略》:“世之君子,当不讳之朝,思采风之义,史失而求诸野,閒中一寓目焉,未必不兴发其致君泽民之念也。”
清 王应奎 《箬包船纪事》诗:“谁为采风者,听我歌此诗。”


国语词典

采风 [cǎi fēng]

⒈ 周代官府定期派人到民间采集诗歌,编成国风。后遂称搜集民歌为「采风」。


采风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伏蛰释义:隐伏,潜藏。闻一多《<西南采风录>序》:“让我们在那人性的幽暗角落里伏蛰了数千年的兽性跳出来反噬他一口。”
    • 2.
      使星释义:《后汉书·李郃传》:“和帝 即位,分遣使者,皆微服单行,各至州县观采风謡。使者二人当到 益 部,投 郃 候舍。时夏夕露坐…… 郃 指星示云:‘有二使星向 益州 分野。’”后因称使者为“使星”。
    • 3.
      友仁释义:与仁者交朋友。语出《论语·卫灵公》:“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清 梁章鉅《归田琐记·家居》:“居是邦而事贤友仁,就高年而采风问俗。”
    • 4.
      张柳释义:喻文采风流。语本《南史·张绪传》:“张绪 吐纳风流,齐武帝 常嗟赏灵和殿前 蜀 柳曰:‘此杨柳风流可爱,似 张绪 当年时。’”唐 黄滔《谢试官》:“博士鸣 岐 瑞质,歌 郢 至音,葱笼而 张 柳风垂,迥拔而 嵇 松云峭。”
    • 5.
      木谏释义:相传 尧 舜 时于朝市竖立木牌,谓之谤木,人有进谏之言则书于其上。郑观应《盛世危言·日报》:“古之时,谤有木諫,有鼓善,有旌,太史采风,行人问俗,所以求通民隐、达民情者,如是其亟亟也。”
    • 6.
      求诗释义:⒈指古代官方派人搜集民间歌谣,供统治者察风俗人情,知施政之得失。也叫采风、采诗。《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什一行而颂声作矣”汉 何休 注:“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於邑,邑移於国,国以闻於天子。”⒉谓寻觅诗句。宋 陆游《别王伯高》诗:“倾家酿酒犹嫌少,入海求诗未厌深。”
    • 7.
      翩翩年少释义:比喻男子年少俊秀,文采风流。
    • 8.
      致度释义:谓神采风度。
    • 9.
      藴藉释义:⒈亦作“薀籍”。宽厚而有涵养。《史记·酷吏列传》:“﹝ 义纵 ﹞治敢行,少藴藉。”《后汉书·桓荣传》:“荣 被儒衣,温恭有藴籍。”李贤 注:“藴籍,犹言宽博有餘也。”旧题 宋 尤袤《全唐诗话·裴休》:“为人藴藉,进止雍闲。”《花城》1981年第6期:“﹝她﹞雍容和顺,蕴藉敦厚。”⒉谓含蓄而不显露。晋 葛洪《抱朴子·尚博》:“若夫翰迹韵略之宏促,属辞比事之疏密,源流至到之修短,藴藉汲引之深浅,其悬絶也。”宋 吴曾《能改斋漫录·记文》:“前辈文采风流,藴藉如此。”明 陆时雍《诗镜总论》:“少陵 七言律,藴藉最
    • 10.
      贺节释义:祝贺节日。《水浒传》第九三回:“九十二个头领,及新降将 耿恭,齐齐整整,都来贺节,参拜 宋江。”《儒林外史》第二回:“想这新年大节,老爷衙门里,三班六房,那一位不送帖子来,我怎好不去贺节?”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江苏·南京采风记》:“﹝端午节﹞午刻焚香烛敬神,亲友互相贺节。”
    • 11.
      送灯释义:旧俗富人嫁女后第一个元宵节,送新灯以贺。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江苏·南京采风记》:“﹝送灯﹞此系富而好礼者方有之,女出阁后……逢灯节送各式新灯。”汪曾祺《晚饭花》:“这里的风俗,有钱人家的小姐出嫁的第二年,娘家要送灯。送灯的用意是祈求多子。元宵节前几天,街上常常可以看到送灯的队伍。”
    • 12.
      风俗释义:⒈相沿积久而成的风气、习俗。《诗序》:“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宋 司马光《效赵学士体成口号献开府太师》之四:“洛阳 风俗重繁华,荷担樵夫亦戴花。”巴金《灭亡》第八章:“她们问我 中国 底风俗,我也略略说了一点,又常常惹起她们发笑。”⒉指民间歌谣。《史记·乐书》:“以为州异国殊,情习不同,故博采风俗,协比音律。”

采风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伏蛰释义:隐伏,潜藏。闻一多《<西南采风录>序》:“让我们在那人性的幽暗角落里伏蛰了数千年的兽性跳出来反噬他一口。”
    • 2.
      使星释义:《后汉书·李郃传》:“和帝 即位,分遣使者,皆微服单行,各至州县观采风謡。使者二人当到 益 部,投 郃 候舍。时夏夕露坐…… 郃 指星示云:‘有二使星向 益州 分野。’”后因称使者为“使星”。
    • 3.
      友仁释义:与仁者交朋友。语出《论语·卫灵公》:“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清 梁章鉅《归田琐记·家居》:“居是邦而事贤友仁,就高年而采风问俗。”
    • 4.
      张柳释义:喻文采风流。语本《南史·张绪传》:“张绪 吐纳风流,齐武帝 常嗟赏灵和殿前 蜀 柳曰:‘此杨柳风流可爱,似 张绪 当年时。’”唐 黄滔《谢试官》:“博士鸣 岐 瑞质,歌 郢 至音,葱笼而 张 柳风垂,迥拔而 嵇 松云峭。”
    • 5.
      木谏释义:相传 尧 舜 时于朝市竖立木牌,谓之谤木,人有进谏之言则书于其上。郑观应《盛世危言·日报》:“古之时,谤有木諫,有鼓善,有旌,太史采风,行人问俗,所以求通民隐、达民情者,如是其亟亟也。”
    • 6.
      求诗释义:⒈指古代官方派人搜集民间歌谣,供统治者察风俗人情,知施政之得失。也叫采风、采诗。《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什一行而颂声作矣”汉 何休 注:“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於邑,邑移於国,国以闻於天子。”⒉谓寻觅诗句。宋 陆游《别王伯高》诗:“倾家酿酒犹嫌少,入海求诗未厌深。”
    • 7.
      翩翩年少释义:比喻男子年少俊秀,文采风流。
    • 8.
      致度释义:谓神采风度。
    • 9.
      藴藉释义:⒈亦作“薀籍”。宽厚而有涵养。《史记·酷吏列传》:“﹝ 义纵 ﹞治敢行,少藴藉。”《后汉书·桓荣传》:“荣 被儒衣,温恭有藴籍。”李贤 注:“藴籍,犹言宽博有餘也。”旧题 宋 尤袤《全唐诗话·裴休》:“为人藴藉,进止雍闲。”《花城》1981年第6期:“﹝她﹞雍容和顺,蕴藉敦厚。”⒉谓含蓄而不显露。晋 葛洪《抱朴子·尚博》:“若夫翰迹韵略之宏促,属辞比事之疏密,源流至到之修短,藴藉汲引之深浅,其悬絶也。”宋 吴曾《能改斋漫录·记文》:“前辈文采风流,藴藉如此。”明 陆时雍《诗镜总论》:“少陵 七言律,藴藉最
    • 10.
      贺节释义:祝贺节日。《水浒传》第九三回:“九十二个头领,及新降将 耿恭,齐齐整整,都来贺节,参拜 宋江。”《儒林外史》第二回:“想这新年大节,老爷衙门里,三班六房,那一位不送帖子来,我怎好不去贺节?”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江苏·南京采风记》:“﹝端午节﹞午刻焚香烛敬神,亲友互相贺节。”
    • 11.
      送灯释义:旧俗富人嫁女后第一个元宵节,送新灯以贺。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江苏·南京采风记》:“﹝送灯﹞此系富而好礼者方有之,女出阁后……逢灯节送各式新灯。”汪曾祺《晚饭花》:“这里的风俗,有钱人家的小姐出嫁的第二年,娘家要送灯。送灯的用意是祈求多子。元宵节前几天,街上常常可以看到送灯的队伍。”
    • 12.
      风俗释义:⒈相沿积久而成的风气、习俗。《诗序》:“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宋 司马光《效赵学士体成口号献开府太师》之四:“洛阳 风俗重繁华,荷担樵夫亦戴花。”巴金《灭亡》第八章:“她们问我 中国 底风俗,我也略略说了一点,又常常惹起她们发笑。”⒉指民间歌谣。《史记·乐书》:“以为州异国殊,情习不同,故博采风俗,协比音律。”

采风造句

1.这位年轻诗人文采风流,十分引人注目。

2.为了写好剧本,爸爸又到乡下采风去了。

3.音乐家贝多芬常到民间采风

4.老张采风归来,讲了很多我们闻所未闻的珍闻趣事。

采风(caifeng)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采风是什么意思 采风读音 怎么读 采风,拼音是cǎi fēng,采风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采风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