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国 [zhì guó]
1. 传国;让国。
致国 引证解释
⒈ 传国;让国。
引《公羊传·昭公三十一年》:“诛 颜 之时天子死, 叔术 起而致国于 夏父。”
何休 注:“言 叔术 本欲让,迫有诛 颜 天子在尔,故天子死则让。”
《史记·刺客列传》:“诸樊 知 季子札 贤而不立太子,以次传三弟,欲卒致国於 季子札。”
《后汉书·刘恺传》:“故 居巢侯 刘般 嗣子 愷,当袭 般 爵,而称父遗意,致国弟 宪,遁亡七年。”
致国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伶官传序释义:散文篇名。 北宋欧阳修作。是《新五代史·伶官传》前的序。伶官,即宫廷中的乐工、艺人。文章根据后唐庄宗李存勖宠信伶官以致国乱身死的史实,提出了“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的著名论点。
- 2.
切劘释义:⒈切磨;切磋相正。宋 王安石 《与王深父书》之一:“自与足下别,日思规箴切劘之补,甚於飢渴。”《明史·王叔英传》:“ 叔英 与 孝孺 友善,以道义相切劘。” 清 叶燮 《原诗·外篇上》:“诗道杂而多端,而友朋切劘之义,因之而衰矣。” 孙中山 《致国民党员书》:“但以主义相切劘,则举凡营私垄断之言,悉无自而入。”⒉磨擦。 汉 扬雄 《太玄·掜》“劘之於事” 晋 范望 注:“劘谓切劘。” 唐 刘禹锡 《砥石赋》:“沃之草腴,杂以乌膏。切劘下上,真质焯见。”
- 3.
十败释义:⒈指招致国家败亡的十个方面。 ⒉指战争一方必败的十个弱点。
- 4.
延陵季子释义:指 春秋 时 吴 公子 季札。相传 吴王 寿梦 有四子:诸樊(或称 谒)、馀祭、馀眛(一作 夷昧)、季札。季札 贤,寿梦 欲废长立少。季札 让不可。寿梦 卒,诸樊 立,与 馀祭、馀眜 相约,传弟而不传子,弟兄迭为君,欲终致国于 季札。季札 离国赴 延陵(一说封于 延陵),终身不入 吴 国,故世称 延陵季子。事见《公羊传·襄公二十九年》、《史记·吴太伯世家》。《礼记·檀弓下》:“延陵季子,吴 之习於礼者也。”亦称“延陵子”。三国 魏 曹植《赠丁仪》诗:“思慕 延陵子,宝劒非所惜。”晋 陆机《吴趋行》:“穆穆
- 5.
息民释义:谓使人民得到休养生息。《左传·隐公七年》:“凡诸侯同盟,於是称名,故薨则赴以名,告终,称嗣也,以继好息民。”汉 贾谊《过秦论下》:“案土息民,以待其敝。”唐 柳宗元《非国语下·祀》:“夫祀……自息民以下,咸无足取焉尔。”清 鲁一同《秦论》:“秦 之强不强於 惠孝 之耕战,而强於 景哀 之息民。”孙中山《致国民党员书》:“其所主张,以为今之所务,惟在保境息民。”
- 6.
致国释义:传国;让国。 《公羊传·昭公三十一年》:“诛 颜 之时天子死,叔术 起而致国于 夏父。”何休 注:“言 叔术 本欲让,迫有诛 颜 天子在尔,故天子死则让。”《史记·刺客列传》:“诸樊 知 季子札 贤而不立太子,以次传三弟,欲卒致国於 季子札。”《后汉书·刘恺传》:“故 居巢侯 刘般 嗣子 愷,当袭 般 爵,而称父遗意,致国弟 宪,遁亡七年。”
- 7.
辩析释义:⒈辨别分析。辩,通“ 辨 ”。《后汉书·桓谭传》:“﹝ 桓谭 ﹞能文章,尤好古学,数从 刘歆 、 扬雄 辩析疑异。”⒉辩解分说。⒊分别,区别。辩,通“ 辨 ”。 鲁迅 《致国务院国徽拟图说明书》:“迨十字军兴,聚列国之士而成师,惧其杂糅不可辩析,则各以一队长官之盾徽为职。”
- 8.
遁亡释义:⒈亦作“遯亡”。 逃亡。《东观汉记·刘恺传》:“故 居巢侯 刘般 嗣子 愷 当袭父 般 爵,而称父遗意,致国弟 宪,遯亡七年,所守弥固。”《新唐书·突厥传上》:“高宗 责曰:‘頡利 败,尔不辅,无亲也;延陀 破,尔遯亡,不忠也。’”⒉犹散失。宋 苏舜钦《依韵和胜之<暑饮>》:“真气潜遁亡,半夜忽发霍。”
- 9.
遗意释义:⒈死者生前或临终时的意见、愿望。 《后汉书·刘恺传》:“故 居巢侯 刘般 嗣子 愷,当袭 般 爵,而称父遗意,致国弟 宪,遁亡七年,所守弥篤。”《三国志·魏志·东海定王霖传》:“明帝 即位,以先帝遗意,爱宠 霖 异於诸国。”《陈书·袁泌传》:“其子述 泌 遗意,表请之,朝廷不许,赠金紫光禄大夫,謚曰 质。”⒉指前人的心愿、意见。清 王士禛《池北偶谈·谈故一·起居注》:“江陵相 定议,以修撰、编、检、史官充日讲者,日轮一员,记注起居,兼録圣諭詔册等。今日之制,即本 江陵 遗意也。”⒊前人或古代事物留下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