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火 [zhōng huǒ]
1. 途中午休用饭。中官。古官名。
中火 引证解释
⒈ 途中午休用饭。 《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日光将午,到一村镇。
引江居 下了驴,走上一步,稟道:‘相公,该打中火了。’”
《警世通言·宋小官团圆破毡笠》:“老爷优待他忒过分了,与他同坐同食;舟中还可混帐,到陆路中火歇宿,老爷也要存个体面。”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二》:“再东盘北岭之南,三里,始见路旁餘薪爨灰,知为中火之地。”
⒉ 中官。古官名。
引《左传·昭公十七年》“大曍氏 以龙纪” 孔颖达 疏引 汉 服虔 曰:“炎帝 以火名官……中官为中火。”
国语词典
中火 [zhōng huǒ]
⒈ 中等火候。
例如:「这道糖醋排骨要中火焖烧,才能出味。」
⒉ 在旅途中吃午饭。也作「打中火」、「打中伙」。
引《喻世明言·卷二三·木绵庵郑虎臣报冤》:「下官是往京听选的,偶借此中火,甚是搅扰。」
《警世通言·卷二二·宋小官团圆破毡笠》:「舟中还可混帐,到陆路中火歇宿,老爷也要存个体面。」
中火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中伙释义:同“中火”。 《天雨花》第一回:“看看走到日正午,方到一乡镇市存。一行歇马打中伙,齐赶乡村野店门。”曹聚仁《万里行记·行》:“中午好好儿歇中伙,那就不会做‘啦啦队’(掉队之意)。”
- 2.
中火释义:⒈途中午休用饭。《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日光将午,到一村镇。 江居 下了驴,走上一步,稟道:‘相公,该打中火了。’”《警世通言·宋小官团圆破毡笠》:“老爷优待他忒过分了,与他同坐同食;舟中还可混帐,到陆路中火歇宿,老爷也要存个体面。”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二》:“再东盘北岭之南,三里,始见路旁餘薪爨灰,知为中火之地。”⒉中官。古官名。《左传·昭公十七年》“ 大曍氏 以龙纪” 孔颖达 疏引 汉 服虔 曰:“ 炎帝 以火名官……中官为中火。”
- 3.
总制释义:⒈总聚其制度。《文选·任昉<王文宪集>序》:“莫不总制清衷,递为心极。”张铣 注:“总,聚;衷,思也。言诸道术,莫不聚其制度,运於清思,递互为用於心中也。”⒉官名,即总督。明武宗 尝自称“总督军务”,臣下避之,乃改总督为总制。明世宗 嘉靖 十九年避“制”字,又改总制为总督。参阅《明史·武宗纪》及《职官志二》。⒊任总督官职。明 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史二》:“王晋溪 总制三边时,每一廵边,虽打中火,亦费百金。”清 曾国藩《金陵楚军水师昭忠祠记》:“国藩 奉命总制 两江。”⒋犹统率。《水浒传》第五七回:“中
- 4.
打中伙释义:见“打中火”。
- 5.
潘多拉释义:希腊神话中火神赫菲斯托斯用黏土做成的美女。她把主神宙斯图谋惩罚偷火给人类的普罗米修斯的一个盒子打开,于是里面的疾病、罪恶、嫉妒等祸患一齐飞出,只有希望留在盒底,人间因此充满各种灾祸。后多用“潘多拉的盒子”比喻灾祸的来源。
- 6.
火位释义:五行中火行的方位。古以五行与五方相配,火为南方。
- 7.
火名释义:⒈以火为名号。 《左传·昭公十七年》:“炎 帝氏 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杜预 注:“以火纪事名百官。”⒉五行中火行的名号。《宋书·五行志二》:“晋武帝 太康 六年,南阳 送两足虎,此毛虫之孽也…… 干寳 曰:‘虎者阴精而居于阳。金兽也。南阳,火名也。金精入火,而失其形,王室乱之妖也。’”
- 8.
火老释义:⒈指五行中火的衰退。⒉指残夏。火旺于夏,故云。
- 9.
火节释义:即火把节。明 江盈科《雪涛谈丛·滇中火节》:“滇省 风俗,每年于六月二十八日,各家俱束苇为藁,高七八尺,凡两树置门首,遇夜炳燎,其光烛天。是日各家俱用生肉,切为膾,调以醯蒜,不加烹飪,名曰喫生,总称曰火节。”明 杨慎《伊兰赋》:“开以景风之俶辰兮,贯乎星回之火节。”参见“火把节”。
- 10.
灰劫释义:⒈佛教语。 指大三灾中火劫后的余灰。⒉指被兵火毁坏后的残迹。
- 11.
煸炒释义:又称干煸或干炒,平常时候大多叫做干煸。它是一种较短时间加热成菜的方法,原料经刀工处理后,投入小油量的锅中,中火热油不断翻炒,原料见油不见水汁时,加调味料和辅料继续煸炒,至原料干香滋润而成菜的烹调方法。
- 12.
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释义:同“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清平山堂话本·曹伯明错勘赃记》:“正是: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水浒传》第四五回:“杨雄 听了,心中火起,便駡道:‘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这廝倒来我面前,又説 海闍黎 许多事,説得个没巴鼻。眼见得那廝慌了,便先来説破,使个见识。’”
- 13.
砂中金释义:砂中金者刚形布地,宝质藏砂,真叫淘洗为珍,必须因人始贵。此金非炉火则不能制,但甲午见丙寅,寅中火生,寅午合局,柱无长生之土则燥更值木助主疾夭。丙午虽水但干支纯火如逢尤凶。
- 14.
踏花释义:⒈亦作“蹋花”。踏青,游春。⒉佛经故事:昔有南窟仙人,见鹿产一女,即取归抚养,长大成人,惟脚似鹿,是为鹿女。一日,因洞中火熄,命鹿女往北窟仙人处取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