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掩杀 掩杀的意思
yǎnshā

掩杀

简体掩杀
繁体掩殺
拼音yǎn shā
注音ㄧㄢˇ ㄕㄚ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yǎn,(1) 遮蔽,遮盖。【组词】:掩护。掩体。掩饰。掩映。掩盖。掩蔽。掩埋。掩人耳目。瑕不掩瑜。藏瑕掩疵。(2) 关,合。【组词】:掩闭。掩门。掩卷。(3) 门、窗、箱柜等关合时夹住了东西。【组词】:掩了手。(4) 乘人不备而袭击或捉拿。【组词】:掩杀。掩击。掩袭。

shā,(1) 使人或动物失去生命。【组词】:杀生。杀敌。杀鸡取卵。杀一儆百。(2) 战斗,搏斗。【组词】:杀出重围。(3) 消减。【组词】:杀风景。(4) 药物等刺激身体感觉疼痛。【例句】:肥皂水杀了眼睛。(5) 收束。【组词】:杀价。杀尾。(6) 勒紧,扣紧。【组词】:杀车。(7) 用在动词后,表示程度深。【组词】:笑杀人。恨杀。

掩杀的意思

掩杀 [yǎn shā]

1. 乘人不备而进攻;冲杀。

十个头领引了大小军士,掩杀起来。——《水浒传》

[pounce the enemy; launch a surprise attack;]

掩杀 引证解释

⒈ 乘其不备而进攻;冲杀。

宋 范仲淹 《奏马怀德乞转阁门祗候青涧城都监》:“自后掩杀蕃贼,破荡族帐,累度得功。”
宋 岳飞 《奏招曹成不服乞进兵札子》:“臣今进兵……即行措置用兵掩杀,务速除荡。”
《东周列国志》第三十回:“秦 兵乘胜掩杀, 晋 兵大溃。”
《三国演义》第三回:“董卓 慌走, 建阳 率军掩杀, 卓 兵大败。”


国语词典

掩杀 [yǎn shā]

⒈ 乘敌不备而袭击之。也作「掩袭」。

《薛仁贵征辽事略》:「催兵掩杀,太宗失败,兵荒将乱,伞倒旗斜。」
《儒林外史·第四三回》:「你等他回去之时,听炮响为号,伏兵齐起,上前掩杀。」


掩杀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头项释义:⒈位置或次序在前的。⒉头领,首领。宋 岳飞《分拨军马状》:“统率 马友 并本路 李宏、吴锡、韩京 诸头项军马,前来措置掩杀 曹成。”宋 李纲《与潘子贱龙图书》:“招捕羣冠十餘及头项,踰三万人。”《续资治通鉴·宋理宗绍定五年》:“此时 蒙古 病者众,十七头项皆在京城。”⒊项目,门类。宋 苏轼《省试放榜后札子·乞不分差经义诗赋试官》:“若必用本科各考所试,则经义、策论、诗、赋四场,文理不同,亦须各差试官一人而后可。此本议者私忧过计,而有司不察,便为创立此条,使一试院中有两头项试官,自有科场以来,无此故事。”
    • 2.
      托言释义:⒈借口。文秉《先拨志始》卷上引 明 杨涟《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疏》:“忠贤 恐其露己骄横,上年因皇上南郊,谋之私比,托言急病,立刻掩杀。”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二》:“于生 念许之则祸在后日,不许则祸在目前,猝不能决。托言父在难自专。”鲁迅《坟·文化偏至论》:“托言众治,压制乃尤烈于暴君。”⒉假称。清 尹庆兰《萤窗异草三编·秦吉了》:“月餘,婢竟光采如初,绪 乃浼尼为撮合山,托言贫家之女,力白於其母。”
    • 3.
      游掠释义:犹游击。宋 岳飞《申省破曹成捷状》:“今年闰四月五日自遶岭路下手掩杀 曹成,下把隘并游掠贼兵,破 荡州 界 太平塲 贼寨。”参见“游击”。
    • 4.
      衆盛释义:谓人物众多,气势盛大。 《东周列国志》第四六回:“白暾 见 晋 兵众盛,急忙拨转马头,晋 军从后掩杀。”

掩杀(yansha)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掩杀是什么意思 掩杀读音 怎么读 掩杀,拼音是yǎn shā,掩杀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掩杀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