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堂 [xué táng]
1. 学校的旧称。
英[school;]
学堂 引证解释
⒈ 学校的旧称。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江水一》:“始 文翁 为 蜀 守,立讲堂作石室於南城。
引永初 后,学堂遇火,后守更增二石室。”
唐 韩愈 《秋怀》诗:“学堂日无事,驱马适所愿。”
清 赵翼 《己未元旦》诗:“青红省记儿童事,七十年前上学堂。”
清 秋瑾 《敬告中国二万万女同胞》:“生了儿子,就要送他进学堂,女儿也是如此。”
冰心 《两个家庭》:“他们住的那条街上很是清静,都是书店和学堂。”
⒉ 命相家术语,指人面近于耳门之前处。
引《新唐书·方技传·袁天纲》:“学堂莹夷,眉过目,故文章振天下。”
《太清神鉴》卷二:“学堂为聪明之馆,故近於耳门之前。”
⒊ 旧指儿童死者合葬处。
引清 章学诚 《信摭》:“小儿子死者共葬一处,谓之学堂;小女共葬一处,谓之绣堂。”
国语词典
学堂 [xué táng]
⒈ 古代学生受教育的场所,相当于现今的学校。
引《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九》:「罗家把女 儿寄在学堂中读书。」
《儒林外史·第一回》:「他母亲做些针指,供他到村学堂里去读书。」
⒉ 术数用语。命相家用来指面部近耳门的地方。
引《新唐书·卷二〇四·方技传·袁天纲传》:「学堂莹夷,眉过目,故文章振天下。」
学堂的近义词及解释
- 1.
学宫释义:⒈学校。汉 刘向《列女传·邹孟轲母》:“復徙舍学宫之旁。”宋 叶适《蔡知閤墓志铭》:“亲至学宫,课率诸生,劝教有义,士人兴起。”清 钱谦益《特进光禄大夫孙公行状》:“年十餘岁,徒步从职方公读书学宫。”⒉旧指各府县的孔庙。为儒学教官的衙署所在。《儒林外史》第四七回:“我们县里,礼义廉耻,一总都灭絶了!也因学宫里没有一个好官。”清 钮琇《觚賸续编·赵公裕后》:“武清县 学宫圮坏,公捐二百金首倡修整。康熙 戊午地震復倾,公独力重建,庙貌聿新。”《上海小刀会起义史料汇编·上海小刀会起事本末》:“刘元帅 坐於学宫明
- 2.
黉舍释义:校舍。亦借指学校。《宋书·臧焘徐广傅隆传赞》:“艺重当时,所居一旦成市,黌舍暂启,著録或至万人。”宋 范成大《送子文杂言》诗:“城东黌舍有佳人,邂逅使我加餐食。”明 谢肇淛《五杂俎·人部四》:“今之释教,殆遍天下。琳宇梵宫,盛於黌舍;唪诵呪唄,嚣於弦歌。”郭沫若《东风集·<咏福建·咏厦门高集海堤>》:“金门 晴靄外,黌舍碧波中。”
- 3.
学塾释义:私塾。
- 4.
学校释义:有计划、有组织、有领导地进行系统教育的机构。
- 5.
书院释义:中国古代的一种学术机构和学校。 始于唐代,原为皇室所设,掌管校勘经籍、征集遗书、辨明典章、给皇帝讲解经典史籍等工作。五代各地始建书院。宋代大盛,官府和私人都能开设,均聘请名流,广招生徒,变成读书讲学的场所。明清以来又多成为准备科举考试的地方。清末废科举后,大都改为学堂。
- 6.
私塾释义:中国旧时一种私人办的学校。多用《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名贤集》及四书、五经等为课本,对学生进行个别教学,无一定的学习年限。
学堂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不悛释义:不悔改。 《左传·哀公二十七年》:“知伯 不悛,赵襄子 由是惎 知伯,遂丧之。”唐 岑参《阻戎泸间群盗》诗:“兵革方御寇,尔恶胡不悛?”明 无名氏《玉环记·皋逢箫玉》:“知再不悛,乘风捲土,噍类无遗。”郑观应《盛世危言·善举》:“旷学则其师督责之,至再至三,仍或不悛,则拘诸改过学堂。”
- 2.
东铭释义:宋 代哲学家 张载 于其学堂东牖所书的铭言。
- 3.
两级师范学堂释义:清 末创办的含有初级和优级两级的师范学校。初级培养小学堂教员,修业五年。附设简易科,修业一年或半年。优级培养初级师范学堂和中学堂的教员与管理员,修业公共科一年,本科三年。辛亥革命后初级师范学堂改为师范学校,优级师范学堂改为高等师范学校。
- 4.
两等小学堂释义:清 末设小学堂,分初等和高等,合并设立者称两等小学堂。 初等七岁入学,修业五年,后改四年,高等修业四年。辛亥革命后,学堂改称学校。
- 5.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释义:中国的医科大学。校址在北京。前身为协和医学堂,后数易其名,一度停办,1979年复校,改名中国首都医科大学,1985年改现名。设有医学、护理和医学实验技师等专业。医学专业学制为八年。
- 6.
书院释义:中国古代的一种学术机构和学校。 始于唐代,原为皇室所设,掌管校勘经籍、征集遗书、辨明典章、给皇帝讲解经典史籍等工作。五代各地始建书院。宋代大盛,官府和私人都能开设,均聘请名流,广招生徒,变成读书讲学的场所。明清以来又多成为准备科举考试的地方。清末废科举后,大都改为学堂。
- 7.
了达释义:⒈佛家语。彻悟;通晓。《坛经·宣诏品》:“明与无明,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唐 顾况《从江西道中寄齐相公》诗:“能依二諦法,了达三轮空。”元 李寿卿《度柳翠》第四折:“法座下有甚麼不能了逹?钉嘴铁舌,铜头铁额,火眼金睛,都来问禪。”梁启超《湖南时务学堂学约》:“度数年之力,中国 要籍一切大义,皆可了达。”⒉超脱。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陶靖节》:“渊明 自作挽辞,秦太虚 亦效之。余谓 渊明 之辞了达,太虚 之辞哀怨。”⒊“了身达命”之略语。谓了悟人生,通达事理。元 无名氏
- 8.
亸神释义:方言。指轻薄少年。郭沫若《黑猫》七:“不打牌不吃酒的时候便是看京戏,学做 成都 的所谓‘軃神’,总是要坐在戏场中的第一排,对于自己所捧的旦角怪声叫好。”巴金《家》二五:“刚才我到学堂来,一路上被一些学生同流氓、軃神跟着。”原注:“軃神,即一些专门调戏妇女的年轻人。”徐复《方言溯源·軃神》:“蜀 人谓流薄不务正业者为軃神,音托何切。軃字亦后出俗体,其本字当由耽来。耽,《玉篇》变体作躭,涉隶书相似而讹。自耽变体为躭,而 蜀 人又别造声近之軃字为之。”
- 9.
傅姆释义:古时辅导、保育贵族子女的老年妇人。唐 杜枚《杜秋娘》诗:“画堂授傅姆,天人亲捧持。”宋 司马光《论公主宅内臣状》:“臣闻父之爱子,教以义方,弗纳於邪。公主生于深宫,年齿幼穉,不更傅姆之严,未知失得之理。”宋 郭彖《睽车志》卷五:“女闻之,窃谓傅姆曰:‘女子託身,惟择所归。’”梁启超《倡设女学堂启》:“必待傅姆,《阳秋》之贤 伯姬;言告师氏,《周南》之歌淑女。”
- 10.
关白释义:⒈报告。 《汉书·霍光传》:“诸事皆先关白 光,然后奏御天子。”宋 陆游《东篱》诗之三:“家事犹令罢关白,固应黜陟不曾知。”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张鸿渐》:“﹝女﹞曰:‘幸是风雅士,不妨相留。然老奴竟不关白,此等草草,岂所以待君子!’”⒉通知;通告。《新唐书·陆贽传》:“边书告急,方使关白用兵,是谓从容拯溺,揖让救焚矣。”清 严如熤《三省边防备览·艺文下》:“各州县地方寻常事件,固毋庸彼此关白。”严复《论沪上创兴女学堂事》:“设无别故,无他人代决之絶不关白本人者也。”⒊日本 平安 时代官名。天皇年幼时太
- 11.
养生术释义:摄养身心使长寿的方法。《明史·隐逸传·杨引》:“尝揭《论语·乡党篇》示人曰:吾教自有养生术,安事偃仰吐纳为?”清 昭槤《啸亭杂录·宗室诗人》:“晚年慕养生术,每日进食十种,稍茹甘味即哺出,人皆笑其迂,然亦可谅其品矣。”续范亭《养生术》诗:“于今才得养生术,柳下学堂不言科。”
- 12.
内书堂释义:宫廷内的学堂。 明 沉德符《野获编·内阁·相公投刺司礼》:“先人以史官教习内书堂,冯 逐而 张诚 代之矣。”明 刘若愚《酌中志·内臣职掌纪略》:“内书堂读书,自 宣德 年间创建。始命大学士 陈山 教授之,后以词臣任之。凡奉旨收入官人,选年十岁上下者二三百人,拨内书堂读书。”
- 13.
冯国璋释义:(1859— 1919)北洋直系军阀首领。字华甫,直隶河间(今属河北)人。北洋武备学堂毕业。清末协助袁世凯建立和 控制北洋军。曾镇压辛亥革命。1913年反对讨袁,与张勋抢先攻战南京,任江苏都督,掌握东南实权。袁死后,北洋军阀分裂,成为直系军阀首领,任副总统。1917年张勋复辟失败后,任代理大总统。次年,在同北洋军阀皖系斗争中失败下台。
- 14.
北京大学图书馆释义:前身为创建于1902年的京师大学堂藏书楼。 1912年随京师大学堂改为北京大学而改称北京大学图书部,1931年改现名。截止80年代末,馆藏图书三百五十余万册。
- 15.
北京师范大学释义:中国的高等师范大学。 校址在北京。前身是创建于1902年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1949年改现名。设有教育、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外语等系和研究生院、教育管理学院,另建有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 16.
北洋海军释义:19世纪70年代至甲午战争,清政府在中国北方沿海建立的新式海军。 初由李鸿章主持,先在天津办水师学堂,后设立海军衙门,订购外国军舰,在旅顺和威海卫修建军港。至1888年正式编成北洋舰队,有兵舰二十余艘,军事训练全由外国军官操纵。1894年中日黄海海战中,北洋舰队的官兵英勇奋战,曾一度挫败日本侵略军。次年初,因李鸿章下令避免对日作战,严禁出海巡弋,北洋海军困守威海卫,被日舰围攻,全军覆没。
- 17.
发源地释义:⒈河流开始流出的地方。如:青藏高原 是 长江 的发源地。⒉借指事物发端、起源的所在。瞿秋白《赤都心史》四七:“呵,呵。不要小看他。这小小的一沟却是 俄罗斯 舰队的发源地呢。”杜鹏程《保卫延安》第一章:“党中央和 毛主席 住在 延安,延安 就成了 中国 的心脏,成了 中国 革命的司令部,成了胜利的发源地。”郭沫若《反正前后》第一篇六:“时候已经在停课准备学年试验的期中,风潮的发源地是 四川 最高学府的高等学堂。”《花城》1980年第7期:“他说,要在‘五四’运动的发源地再点一把文艺复兴的火。”
- 18.
坠绪释义:⒈《书·五子之歌》:“荒坠厥绪,覆宗絶祀。”孔 传:“太康 失其业以取亡。”后以“坠绪”指行将断绝的皇统。宋 文莹《玉壶清话》卷七:“愿王英德,各遂所安,无恤坠绪。”⒉指行将绝灭的学说。唐 韩愈《进学解》:“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清 恽敬《<说文解字谐声谱>序》:“若夫成一家之絶学,求前人之坠绪,开后来之精识,皋文 此书之所得,盖有未易几及者。”《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拟设国粹学堂启》:“举凡三仓之雅詁,六艺之精言,九流之坠绪,彼 嬴秦 蒙古 所不能亡者,竟亡于教育普兴之世,不亦大可哀邪!”
- 19.
堂长释义:⒈宋书院和州学职事名。⒉学堂之长。犹后之校长。
- 20.
大学堂释义:清 末创办新制学校时称大学为大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