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修行 修行的意思
xiūxíng

修行

简体修行
繁体
拼音xiū xíng
注音ㄒㄧㄡ ㄒㄧㄥˊ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xiū,(1) 装饰,使完美。【组词】:修饰。修辞。装修。(2) 整治,恢复完美。【组词】:修复。修治。修缮(修理)。修浚(修理疏通)。修好。修明(古代指政治清明)。(3) 剪或削。【组词】:修剪。(4) 兴建,建造。【组词】:修建。修筑。(5) 编纂,撰写。【组词】:修书。修史。修纂。(6) (学问,品行方面)钻研、学习、锻炼。【组词】:修学。修业。修养。(7) 长(cháng ),高。【组词】:修长。(8) 信奉宗教的人虔诚地学习教义,并付诸行动。【组词】:修行。修女。(9) 姓。

háng hàng héng xíng,(1) 行列。【组词】:字里行间。罗列成行。(2) 兄弟姐妹的次弟;排行:我行二,你行几?(3) 步行的阵列。(4) 量词。用于成行的东西。【组词】:泪下两行。(5) 某些营业所。【组词】:银行。花行。商行。(6) 行业。【组词】:同行。各行各业。(7) 用长的针脚成行地连缀。【组词】:行棉袄。行几针。(1) 走。【组词】:行走。步行。旅行。行踪。行百里者半九十。行云流水(喻自然不拘泥)。行远自迩。(2) 出外时用的。【组词】:行装。行箧。行李。(3) 流通,传递。【组词】:行销。风行一时。(4) 从事。【组词】:进行。(5) 流动性的,临时性的。【组词】:行商。行营。(6) 足以表示品质的举止行动。【组词】:行径。品行。言行。操行。行成于思。(7) 实际地做。【组词】:行礼。行医。行文。(8) 可以。【例句】:不学习不行。(9) 能干。【组词】:你真行。(10) 将要。【组词】:行将毕业。(11) 古代指物质的基本元素。【例句】:五行(“金”、“木”、“水”、“火”、“土”)。(12) 古诗的一种体裁。【组词】:长歌行。(13) 汉字字体的一种。【组词】:行书。(14) 姓。

基本含义

指修炼道德修养,追求心灵的升华和境界的提高。

修行的意思

修行 [xiū xíng]

1. 修养德行。

[ self-cultivation; ]

2. 出家学佛或学道;行善积德。

[ practise Buddhism or Taoism; ]

修行 引证解释

⒈ 修养德行。

《庄子·大宗师》:“彼何人者邪?修行无有,而外其形骸。”
成玄英 疏:“彼二人情事难识,修己德行,无有礼仪,而忘外形骸。”
《韩非子·问田》:“臣闻服礼辞让,全之术也;修行退智,遂之道也。”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风操》:“又有 臧逢世,臧严 之子也,篤学修行,不坠门风。”

⒉ 美好的品行。

《吕氏春秋·赞能》:“叔敖 游于 郢 三年,声问不知,修行不闻。”
汉 刘向 《说苑·善说》:“愿大王选良富家子有修行者以为吏。”

⒊ 泛指操行。

《东观汉记·第五伦传》:“第五伦 、字 伯鱼,京兆 长陵 人,修行清白。”

⒋ 遵行。

《史记·殷本纪》:“封 紂 子 武庚禄父,以续 殷 祀,令修行 盘庚 之政。”
《后汉书·列女传·鲍宣妻》:“拜姑礼毕,提瓮出汲。修行妇道,乡邦称之。”

⒌ 出家学佛或学道。

《晋书·艺术传·鸠摩罗什》:“为性率达,不拘小检,修行者颇共疑之。”
唐 王建 《赠太清卢道士》诗:“修行近日形如鹤,导引多时骨似绵。”
《西游记》第六回:“你不在 南海 修行,却来此见我做甚?”
茅盾 《陀螺》:“什么恋爱,她是勘破了的。她说,将来进尼姑庵修行。”

⒍ 行善积德。

《儒林外史》第十三回:“我们公门里好修行,所以通个信给他,早为料理。”
清 李渔 《奈何天·焚券》:“凡在佃户债户身上,都要施些小恩,存些厚道,一来替主人积德,二来当自己修行。”


国语词典

修行 [xiū xíng]

⒈ 修习实践。

《汉书·卷八八·儒林传·严彭祖传》:「凡通经术,固当修行先王之道。」

⒉ 学佛、学道。

《文明小史·第二五回》:「因为丈夫死了,觉得自己是个未亡人,没得什么意兴,拿了个修行念头。」


修行的近义词及解释

    • 1.
      修炼释义:指道家修养练功、炼丹等活动。修炼内功,提高自身素质。
    • 2.
      修道释义:宗教徒虔诚地学习教义,并且把它贯彻在自己的行动中。
    • 3.
      磨练释义:同“磨炼”。

修行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尘不倒释义:原指佛教徒修行时,排除物欲,保持心地洁净。 现泛指丝毫不受坏习惯,坏风气的影响。也用来形容非常清洁、干净。
    • 2.
      一尘不受释义:原指佛教徒修行时,排除物欲,保持心地洁净。现泛指丝毫不受坏习惯,坏风气的影响。也用来形容非常清洁、干净。
    • 3.
      一尘不涉释义:原指佛教徒修行时,排除物欲,保持心地洁净。现泛指丝毫不受坏习惯,坏风气的影响。也用来形容非常清洁、干净。
    • 4.
      一钵释义:修行者所持之钵。
    • 5.
      七众释义:佛教按受戒程度和修行方式将信徒划分为七种。其中出家五种,在家二种,合称七众。
    • 6.
      七种不净释义:七种不净 [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谓修行之人。
    • 7.
      七觉分释义:佛教修行的七种内容,属于“三十七道品”中的一类。即择法觉分(以智慧判别真伪),精进觉分(努力修持),喜觉分(行善而生喜悦),轻安觉分(断除沉重烦恼而身心安适),念觉分(忆念佛法而不忘失),定觉分(心注一境而不散乱),捨觉分(捨弃一切分别而住于平等)。
    • 8.
      三兽渡河释义:佛教以兔、马、象三兽渡河入水之深浅,喻小、中、大三乘证道之高下。 后泛指修行。
    • 9.
      三宝释义:佛教指佛、法、僧。佛指创教者释迦牟尼和一切修行圆满的人,法指佛教教义,僧指继承或宣扬教义的出家人。
    • 10.
      三昧释义:佛教用语,意思是使心神平静,杂念止息,是佛教的重要修行方法之一。借指事物的诀要:深得其中三昧。[梵samādhi]
    • 11.
      三祇释义:“三大阿僧祇”的略语。佛教指菩萨修行成佛所经历的三个漫长阶段。阿僧祇,梵文的音译,意为旷大劫,无数长时。
    • 12.
      三福释义:佛教语。求生净土者应当修行的三种福业:世福、戒福和行福。
    • 13.
      三祇百劫释义:菩萨由发心至成佛果之间的修行时限。
    • 14.
      三种至教释义:三种至教 [出显扬圣教论] 一圣言所摄谓修行之人。
    • 15.
      三车客释义:指修行佛法的人。明 徐渭《访李岣嵝山人于灵隐寺》诗:“七年火宅三车客,十里荷花两桨人。”参见“三车”。
    • 16.
      不二法门释义:佛教用语,“不二”指不是两极端,“法门”指修行入道的门径。意思是说,观察事物的道理,要离开相对的两个极端而用“处中”的看法,才能得其实在。后用来比喻独一无二的门径。
    • 17.
      不二门释义:同“不二法门”。 唐 姚合《寄不疑上人》诗:“是法修行遍,方栖不二门。”清 姚鼐《正月晦日期应宿同游浮山》诗:“异哉不二门,兼绍洞山统。”
    • 18.
      业障释义:⒈佛教指妨碍修行的罪恶。⒉旧时家长骂不肖子弟的话。
    • 19.
      丛林释义:⒈茂密的树林:热带丛林。⒉和尚聚集修行的处所,泛指大寺院。后道教也沿用此名。
    • 20.
      乐行道释义:自最初的入定直至各禅的近行生起,继续定的修习而称为“行道”。 这种行道对于有些人是苦的──因诸盖等的障碍法的现行故为苦难;亦即修行不乐的意思。

修行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尘不倒释义:原指佛教徒修行时,排除物欲,保持心地洁净。 现泛指丝毫不受坏习惯,坏风气的影响。也用来形容非常清洁、干净。
    • 2.
      一尘不受释义:原指佛教徒修行时,排除物欲,保持心地洁净。现泛指丝毫不受坏习惯,坏风气的影响。也用来形容非常清洁、干净。
    • 3.
      一尘不涉释义:原指佛教徒修行时,排除物欲,保持心地洁净。现泛指丝毫不受坏习惯,坏风气的影响。也用来形容非常清洁、干净。
    • 4.
      一钵释义:修行者所持之钵。
    • 5.
      七众释义:佛教按受戒程度和修行方式将信徒划分为七种。其中出家五种,在家二种,合称七众。
    • 6.
      七种不净释义:七种不净 [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谓修行之人。
    • 7.
      七觉分释义:佛教修行的七种内容,属于“三十七道品”中的一类。即择法觉分(以智慧判别真伪),精进觉分(努力修持),喜觉分(行善而生喜悦),轻安觉分(断除沉重烦恼而身心安适),念觉分(忆念佛法而不忘失),定觉分(心注一境而不散乱),捨觉分(捨弃一切分别而住于平等)。
    • 8.
      三兽渡河释义:佛教以兔、马、象三兽渡河入水之深浅,喻小、中、大三乘证道之高下。 后泛指修行。
    • 9.
      三宝释义:佛教指佛、法、僧。佛指创教者释迦牟尼和一切修行圆满的人,法指佛教教义,僧指继承或宣扬教义的出家人。
    • 10.
      三昧释义:佛教用语,意思是使心神平静,杂念止息,是佛教的重要修行方法之一。借指事物的诀要:深得其中三昧。[梵samādhi]
    • 11.
      三祇释义:“三大阿僧祇”的略语。佛教指菩萨修行成佛所经历的三个漫长阶段。阿僧祇,梵文的音译,意为旷大劫,无数长时。
    • 12.
      三福释义:佛教语。求生净土者应当修行的三种福业:世福、戒福和行福。
    • 13.
      三祇百劫释义:菩萨由发心至成佛果之间的修行时限。
    • 14.
      三种至教释义:三种至教 [出显扬圣教论] 一圣言所摄谓修行之人。
    • 15.
      三车客释义:指修行佛法的人。明 徐渭《访李岣嵝山人于灵隐寺》诗:“七年火宅三车客,十里荷花两桨人。”参见“三车”。
    • 16.
      不二法门释义:佛教用语,“不二”指不是两极端,“法门”指修行入道的门径。意思是说,观察事物的道理,要离开相对的两个极端而用“处中”的看法,才能得其实在。后用来比喻独一无二的门径。
    • 17.
      不二门释义:同“不二法门”。 唐 姚合《寄不疑上人》诗:“是法修行遍,方栖不二门。”清 姚鼐《正月晦日期应宿同游浮山》诗:“异哉不二门,兼绍洞山统。”
    • 18.
      业障释义:⒈佛教指妨碍修行的罪恶。⒉旧时家长骂不肖子弟的话。
    • 19.
      丛林释义:⒈茂密的树林:热带丛林。⒉和尚聚集修行的处所,泛指大寺院。后道教也沿用此名。
    • 20.
      乐行道释义:自最初的入定直至各禅的近行生起,继续定的修习而称为“行道”。 这种行道对于有些人是苦的──因诸盖等的障碍法的现行故为苦难;亦即修行不乐的意思。

修行造句

1.有一个高僧在沙漠中修行,忽然想到亚历山大府的名妓泰绮思是一个贻害世道人心的人物。

2.在装修行业蒸蒸日上的形势下,时尚餐厅设计应运而生。

3.教徒们努力修行,期望死后能升到极乐世界去。

4.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教育是一种爱的修行,教育是一种生命的唤醒,教育是一种未来的投资,教育是一种人生的智慧。

5.渐渐修行,就可以情绪一动就意识到,意识到了就用正思维破它,情绪就消退了。

6.踏实生活,安定生活,波澜不惊,不断修行

7.佛的修行包括体悟人世百态,各种人情世故都要经历,勾心斗角嘛,应该有,或者是类似的说法。

8.所以,一个以说话为兴趣的人,不能修行

9.戒酒是一种修行,让心灵一辈子快乐的修行

10.在道场里,最丑陋的行为,就是不修行。谁不修行,将来就会堕落。

11.灵魂的旅行,这个说法就有所不同了。本质上是一种修行的境界。

12.走在修行的路上,好好活着。

13.那些岁月里遗落的暖,在修行的路上发芽,生根,开花,安暖了时光。

14.这取经路上的每一难皆为造化,而每一步皆是修行,生命就是这么的奇妙。

15.树仿佛像修行的人,那一圈圈的年轮见证了光阴,那垂下的枝叶诉说了艰辛。

16.当下修行用功当下觉悟啊。

17.参禅也好,念佛也好,只要认真修行,都能出离生死关。到临终时,身无痛苦,心无贪恋,如入禅定,含笑往生。

18.在顺境中修行,永远不能成佛。

19.我们修行,吃的东西要淡而无味,没有什么味道,这才能去我们的执着,去我们的毛病。

20.师父说错了,出家,并不一定就能避开,修行的最高境界,乃在于红尘中,依然能自如。

修行(xiuxing)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修行是什么意思 修行读音 怎么读 修行,拼音是xiū xíng,修行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修行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