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位 [qù wèi]
1. 离开官位,卸职。
去位 引证解释
⒈ 离开官位,卸职。
引唐 韩愈 《顺宗实录二》:“丁酉,吏部尚书平章事 郑珣瑜 称疾去位。”
清 昭槤 《啸亭杂录·王文瑞》:“余登朝最晚,不及见诸先达,惟 王文瑞 公尚未去位。”
去位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克厌释义:能符合或满足。 《国语·周语下》:“帅象 禹 之功,度之于轨仪,莫非嘉绩,克厌帝心。”韦昭 注:“克,能也。厌,合也。”晋 张悛《为吴令谢询求为诸孙置守冢人表》:“蒙詔书之恩,裁加表异,以宠亡灵,则人望克厌,谁不曰宜!”《新唐书·黎干传》:“当时通儒鉅工尊 高祖 以配天,宗 太宗 以配上帝,人神克厌,为日既久。”《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三年》:“帝曰:‘与其去位,曷若同寅协恭,交修不逮,思所以克厌天心者!’”
- 2.
孙让释义:辞让。孙,通“逊”。《春秋·昭公二十五年》“公孙于 齐”晋 杜预 注:“讳奔,故曰孙,若自孙让而去位者。”《春秋·庄公元年》“夫人孙于 齐”唐 孔颖达 疏:“昔 帝尧 孙位,以让 虞舜;故假彼美事而为之名,犹孙让而去。”
- 3.
建极释义:⒈建立中正之道。语本《书·洪范》“皇建其有极”。孔颖达 疏:“皇,大也。极,中也。施政教,治下民,当使大得其中,无有邪僻。”一说谓建立法度、准则。蔡沉 集传:“建,立也。极,犹北极之极。至极之义,标準之名,中立而四方之所取正焉者也。”《续资治通鉴·宋宁宗庆元八年》:“自 胡紘、刘德秀 去位,侂胄 亦厌前事,故 鏜 等令言者以‘建极’之説投之。侂胄 用其言,学禁渐弛。”⒉指帝王即位。唐 崔融《为朝集使于思言等请封中岳表》:“陛下宝命絪緼,元期肸蠁,包混元而建极,宅造化而开阶,剖灵符於天,合至德於地。”
- 4.
引年释义:⒈谓古礼对年老而贤者加以尊养。后用以称年老辞官。《礼记·王制》:“凡三王养老,皆引年。八十者一子不从政,九十者其家不从政。”《梁书·止足传赞》:“顾宪之、陶季直,引年者也。”宋 苏辙《代张公安道乞致仕表》:“臣闻引年去位,事君之旧章;怀禄忘归,人臣之深戒。”清 杭世骏《<东城杂记>序》:“亦有国老引年,依风绳谷。”⒉延长年寿。唐 韩愈《进学解》:“訾医师以昌阳引年,欲进其豨苓也。”明 方孝孺《菊趣轩记》:“不为时俗所变,服之可以引年。”
- 5.
无次释义:⒈没有秩序;没有章法。 《左传·桓公十三年》:“及 鄢,乱次以济,遂无次。”《文选·刘琨<答卢谌>书》:“不復属意於文,二十餘年矣,久废则无次。”刘良 注:“次,次序也。”唐 韩愈《新竹》诗:“纵横乍依行,烂漫忽无次。”⒉失去位次。⒊犹言不列等,最下等。汉 扬雄《法言·孝至》:“荒荒圣德,远人咸慕,上也;武义璜璜,兵征四方,次也;宗夷猾夏,蠢迪王人,屈国丧师,无次也。”《续资治通鉴·宋神宗元丰四年》:“遇贼不击,枉道自全,是谓无次。”
- 6.
王阳金释义:《汉书·王吉传》:“自 吉(王子阳)至 崇 ……皆好车马衣服,其自奉养极为鲜明,而无金银锦绣之物。及迁徙去处,所载不过囊衣,不畜积餘财。去位家居,亦布衣蔬食。天下服其廉而怪其奢,故俗传‘王阳 能作黄金。’”颜师古 注:“以其无所求取,不营产业而车服鲜明,故谓自作黄金以给用。”后以“王阳金”喻供车服之资。
- 7.
高庙释义:死后庙号为“高”的君主。具体所指随文而定。(1)指 汉高祖 刘邦。《史记·袁盎晁错列传》:“文帝 从 霸陵 上,欲西驰下峻阪。袁盎 骑,并车擥轡。上曰:‘将军怯邪?’盎 曰:‘臣闻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百金之子不骑衡,圣主不乘危而徼幸。今陛下骋六騑,驰下峻山,如有马惊车败,陛下纵自轻,柰 高庙、太后何?’”(2)指 清高宗 爱新觉罗·弘历(年号 乾隆)。清 俞樾《春在堂随笔》卷六:“杭州 徐文穆 公,本为国朝贤相,乾隆 九年,引疾去位。高庙 赐诗,以宠其行云。”康有为《将至桂林望诸石峰》诗:“倪迂 狮林 少奥
- 8.
黜谪释义:贬谪。 晋 葛洪《抱朴子·省烦》:“执卷从事,案文举动,黜謫之罚,又在其閒。”宋 周密《齐东野语·绍熙内禅》:“太学生 周瑞朝 等六人共一书,诉 汝愚 有大功,不当去位,皆被黜謫。”清 夏燮《中西纪事·闽浙再犯》:“上年 厦门 失守,即係伊任内之事,既不殉节,又未黜謫,已属侥幸苟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