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三直释义:⒈三个直言敢谏的官员。指 明 代 罗洪先、唐顺之、赵时春。明 沉德符《野获编·词林·翰林建言知名》:“嘉靖 十九年,上偶疾不视朝,东宫官赞善 罗洪先、司諫 唐顺之、校书 赵时春,以上免朝颇频,各疏请来岁元旦,太子出御 文华殿,受文武及朝覲官朝贺,上震怒……时人高之,又呼为翰林三直云。”⒉三个直言敢谏的官员。指 清 代 苏廷魁、陈庆镛、朱琦。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一:“嘉道 之间,苏廷魁、陈庆鏞、朱琦 为諫垣三直。”
- 2.
丕然释义:敬奉貌。明 唐顺之《答江五坡提学》:“伏惟兄之蒞 闽 且三年矣,八 闽 之士固已丕然向下风矣。”
- 3.
世味释义:⒈人世滋味;社会人情。唐 韩愈《示爽》诗:“吾老世味薄,因循致留连。”宋 唐珏《摸鱼儿》词:“悠然世味浑如水,千里旧怀谁省?”清 曹寅《避热》诗之五:“世味何如 湘 水淡,物情翻向 楚 人夸。”⒉指功名宦情。宋 叶适《孟达甫墓志铭》:“既连黜两州,世味益薄。知 南康,自列亲嫌不往。”明 唐顺之《都察院都事秦君墓表》:“君乃鋭然自割於强盛之年,非孝爱纯至,一不中热於世味,有所不能。”
- 4.
丝发释义:⒈如丝之发。 《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一·子夜歌三》:“宿昔不梳头,丝髮被两肩。”⒉犹丝毫。形容细微。《后汉书·南匈奴传》:“往者虽有和亲之名,终无丝髮之効。”《魏书·律历志上》:“臣年垂七十,日就衰頽,恐一朝先犬马,竟无丝髮之益。”宋 曾巩《上欧阳学士第一书》:“尝自谓於圣人之道,有丝髮之见焉。”明 唐顺之《送邑令李龙罔擢户部主事序》:“丝髮无耗於国,而百万有益於民者,凡四五条。”⒊指细微事物。《晋书·庾羲传》:“臣受恩奕世,思尽丝髮。”宋 范仲淹《奏上时务书》:“以进药石为虚言,以陈丝髮为供职。”清 唐
- 5.
中声释义:⒈中和之声。《左传·昭公元年》:“先王之乐,所以节百事也,故有五节,迟速本末以相及,中声以降,五降之后,不容弹矣。” 杜预 注:“此谓先王之乐得中声,声成,五降而息也。” 杨伯峻 注:“宫商角徵羽五声,有迟有速,有本有末,调和而得中和之声,然后降于无声。”《国语·周语下》:“古之神瞽,考中声而量之以制。” 韦昭 注:“考,合也,谓合中和之声。” 明 唐顺之 《送陆训导序》:“昔 孔子 患 郑 、 卫 之声乱于雅颂,乖剌无所从正……自是删《诗》,定其中声,得三百篇。”⒉指五音中的商声。 宋 沉括 《梦溪笔谈
- 6.
中户释义:指中等资产的人家。 《宋史·高宗纪七》:“三月丁丑,雨雹。丁亥,蠲 江、浙、荆、湖 等路中户以下积年逋负。”明 唐顺之《谢赐银币表》:“载緋载緑,顿增中户三家之产。”清 张新标《派夫行》:“上户买脱中户随,寂寥穷巷悲何极。”
- 7.
中热释义:⒈内热。《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热,故溺赤也。”元 郝经《野菊》诗:“我欲摘以杯,饮之濯中热。”⒉犹热中。明 唐顺之《都察院都事秦君墓表》:“君乃鋭然自割于强盛之年,非孝爱纯至,一不中热於世味有所不能,是无难耳。”⒊内心激动。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素秋》:“今见大哥不能自发舒,不觉中热,十九岁老童,当效驹驰也。”
- 8.
临机立断释义:犹言当机立断。 抓住时机,立刻决断。明 唐顺之《条陈海防经略事疏》:“訪得 淮 揚 海防兵備副使 劉景韶 英敏多謀,臨機立斷,運籌足以破鬼夷之算,賈勇足以汗懦將之顔。”清 谭嗣同《仁学》四五:“曰‘决力’,臨機立斷,自殘不恤,如劍鋒直陷,劍身亦折然。”亦作“臨機能斷”、“臨機輒斷”。《北史·樊子盖传论》:“子蓋 雅有幹局,質性方嚴,見義而勇,臨機能斷,保全邦邑,勤亦懋哉!”《新唐书·杜如晦传》:“如晦 少英爽,喜書,以風流自命,内負大節,臨機輒斷。”
- 9.
乡杖释义:《礼记·王制》:“五十杖於家,六十杖於乡,七十杖於国,八十杖於朝。”后遂以“乡杖”表示年老。明 唐顺之《希周兄八十》诗:“三十年前事未遥,兄时乡杖我垂髫。”
- 10.
买交释义:花钱交朋友。唐 任华《寄李白》诗:“白璧一双买交者,黄金百鎰相知人。”明 唐顺之《结客少年场行》:“买交不惜千金产,使气能拚七尺躯。”
- 11.
亏误释义:亦作“亏悮”。 差错。明 唐顺之《凤阳等处灾伤疏》:“但容臣暂借 淮 扬 漕米五六万石。待臣防过春汛,半年之后,收拾餘银,多方糴买,运还京仓。此只迟五六万石半年之运,臣必不敢亏误。”《水浒传》第十三回:“奉相公钧旨,教你两箇俱各用心。如有亏悮处,定行责罚。若是赢时,多有重赏。”
- 12.
五花骢释义:即五花马。唐 韩翃《送王光辅归青州兼寄储侍御》诗:“远忆故人沧海别,当年好跃五花驄。”前蜀 毛文锡《接贤宾》词:“香韉鏤襜五花驄,值春景初融。”明 唐顺之《送焦提学往贵州》诗:“书生非法吏,犹跨五花驄。”
- 13.
交斗释义:亦作“交鬪”。 播弄是非;互相争斗。《左传·昭公十六年》:“若属有谗人交鬭其间,鬼神而助之,以兴其兇怒,悔之何及?”《三国志·魏志·郭嘉传》:“袁绍 爱此二子,莫适也,有 郭图、逢纪 为之谋臣,必交鬭其间,还相离也。”明 唐顺之《读<春秋>》:“较利害,则权之散而交鬪,犹不若权之聚而可以紓祸息民。”
- 14.
亭徼释义:边境上的防御工事。亦指边防要地。《史记·平準书》:“新秦中 或千里无亭徼,於是诛 北地 太守以下,而令民得畜牧边县。”裴駰 集解引 晋灼 曰:“徼,塞也。”宋 尹洙《息戍》:“国家割弃朔方,西师不出三十年,而亭徼千里,环重兵以戍之。”明 唐顺之《李封君七十寿序》:“蛮夷亦息戈负耒喁喁然自嚮於亭徼之外。”
- 15.
伉浪释义:亦作“伉俍”。率直豪放。《明史·赵时春传》:“时春 读书善强记,文章豪肆,与 唐顺之 王慎中 齐名。诗伉浪自喜,类其为人。”清 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五:“冯汝行 如 幽州 马行客,虽见伉俍,殊乏都雅。”清 钱谦益《陈则舆墓志铭》:“陈君 于余,二十年以长,余少伉浪,不可人意,君折辈行与游。”
- 16.
伏弢释义:仆倒在弓套上。《左传·成公十六年》:“王召 养由基,与之两矢,使射 吕錡。中项,伏弢。以一矢復命。”《国语·晋语九》:“郑 人击我。吾伏弢衉血,鼓音不衰。”韦昭 注:“弢,弓衣也。”后以指为国捐躯或浴血奋战。唐 王维《为曹将军谢写真表》:“愿死艺於伏弢,誓杀身於鸣轂。”明 唐顺之《谢赐银币表》:“臣窃愧恩深力浅,任重才疎,敢忘伏弢,益思敌愾。”
- 17.
伏腊释义:⒈亦作“伏臈”。 古代两种祭祀的名称。“伏”在夏季伏日,“腊”在农历十二月。《史记·留侯世家》:“留侯 死,并葬黄石,每上冢伏腊,祠 黄石。”《后汉书·孝明帝纪》:“今百姓送终之制,竞为奢靡。生者无担石之储,而财力尽於坟土。伏腊无糟糠,而牲牢兼於一奠。”明 唐顺之《皇陵行》:“伏臈烝尝时不后,清明寒食更浇酒。”⒉指伏祭和腊祭之日,或泛指节日。汉 杨恽《报孙会宗书》:“田家作苦,岁时伏腊,烹羊炮羔,斗酒自劳。”《周书·晋荡公护传》:“每四时伏腊,高祖 率诸亲戚,行家人之礼,称觴上寿。”《梁书·处士传·何胤》
- 18.
休徵释义:吉祥的征兆。《书·洪范》:“曰休徵。”孔 传:“叙美行之验。”《汉书·终军传》:“故 周 至 成王,然后制定,而休徵之应见。”颜师古 注:“休,美也。徵,证也。”唐 元稹《遭风》诗:“那知否极休徵至,渐觉宵分曙气催。”明 唐顺之《廷试策》:“陛下敬一以昭事,中和以立极,宜乎休徵至而六沴消矣。”清 陈梦雷《丁巳秋道山募建普度疏》:“故河清海宴,神人无杂扰之灾,物阜民蕃,太史奏休徵之应。”
- 19.
会哨释义:⒈分班出巡警戒人员在预定的时间和地点会齐巡逻,称“会哨”。明 唐顺之《公移·牌》:“请严督三处领水兵官整备船舰,昼夜紧守三门,勤勤会哨以防春汛。”清 魏源《圣武记》卷十四:“中国 之师船,苟无海贼之警,即终年停泊,虽有出巡会哨之文,皆潜泊於近嶴内岛无人之地。”刘笃庆《把敌人挤出蒲阁寨》:“没多久,把敌人的维持区挤得由三十里缩小到五里以内,同三交据点的会哨也不得不停止。”⒉指巡查人员定时会齐。《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百回:“每天晚上,各厂的委员、司事都轮班查夜,就是总办、提调也每夜轮流着到处稽查;到半夜时
- 20.
传注释义:⒈亦作“传註”。 解释经籍的文字。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论说》:“释经则与传注参体,……传者转师,注者主解。”宋 叶适《金坛县重建学记》:“古今之义理準焉,虽更燔灭坏乱,而传注终不能汩,异説终不能迷也。”明 唐顺之《叶包庵先生寿序》:“先生治《诗》且三十年,虽一以传註为宗,然训詁名物之外,往往能深探古人之精微而发之于文。”清 李渔《闲情偶记·辞曲》:“曲之有白,就文字论之,则犹经文之於传註。”⒉见“传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