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寄书 寄书的意思
shū

寄书

简体寄书
繁体寄書
拼音jì shū
注音ㄐ一ˋ ㄕㄨ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jì,(1) 托付。【组词】:寄托。寄存。寄情。寄怀。寄意。(2) 依靠,依附。【组词】:寄居。寄食。寄生虫。(3) 托人传送,特指由邮局传递。【组词】:寄信。寄钱。(4) 认的亲属。【组词】:寄父。寄母。寄子。

shū,(1) 成本的著作。【组词】:书籍。书刊。书稿。书香。书卷气(指在说话、作文、写字、画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读书人的风格)。书生气(指读书人脱离实际的习气)。(2) 信。【组词】:书信。书札。书简。书函。(3) 文件。【组词】:证书。说明书。(4) 写字或写的字。【组词】:书法。书写。书桌。书案。书画。(5) 写文章。【组词】:大书特书。罄竹难书。(6) 字体。【组词】:草书。隶书。楷书。(7) 古书名,《尚书》的简称(亦称“书经”)。(8) 某些曲艺形式的通称。【组词】:说书。听书。

基本含义

通过书信传递信息或表达思念之情。

寄书的意思

寄书 [jì shū]

1. 传递书信。

寄书 引证解释

⒈ 传递书信。

北周 庾信 《竹杖赋》:“亲友离絶,妻孥流转; 玉关 寄书, 章臺 留釧。”
唐 韩愈 《赠别元十八协律》诗之六:“寄书 龙城 守,君驥何时秣?”
宋 陆游 《箜篌谣寄季长少卿》之二:“寄书何时到, 江 汉 春茫茫。”
《水浒传》第三一回:“他知道我杀了 阎婆惜,每每寄书来与我,千万教我去寨里住几时。”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黄英》:“忽有客自 东粤 来,寄 陶生 函信。发之,则嘱姊归焉。考其寄书之日,即妻死之日。”


国语词典

寄书 [jì shū]

⒈ 寄信。

北周·庾信〈竹杖赋〉:「亲友离绝,妻拏流转,玉关寄书,章台留钏。」
清·张景祁〈双双燕·玳梁对语〉词:「怕负了深闺,寄书香缕。」

⒉ 邮寄书籍。

如:「委托书局代为寄书。」


寄书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乌衔肉释义:《汉书·循吏传·黄霸》:“﹝ 黄霸 ﹞尝欲有所司察,择长年廉吏遣行,属令周密。吏出,不敢舍邮亭,食於道旁,乌攫其肉。民有欲诣府口言事者适见之,霸 与语道此。后日吏还謁 霸,霸 见迎劳之,曰:‘甚苦!食於道旁乃为乌所盗肉。’吏大惊,以 霸 具知其起居,所问豪氂不敢有所隐。”后因以“乌衔肉”为下情上达之典实。宋 苏轼《捕蝗》诗之一:“无人可诉乌衔肉,忆弟难凭犬寄书。”
    • 2.
      分庭释义:⒈分处庭中,以示平等。《汉书·货殖传》:“子赣 结駟连骑,束帛之币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隋书·卢思道传》:“通人 杨令君、邢特进 已下,皆分庭致礼,倒屣相接。”《续资治通鉴·宋徽宗宣和五年》:“对罢,诣 王黼 第,黼 欲令庭趋,尼楚赫 不可,分庭而见。”清 李渔《蜃中楼·寄书》:“使君秉天朝宪节,寡人司水国微权,既辱分庭,只行抗礼。”⒉指分处庭中。南朝 宋 颜延之《应诏宴曲水作》诗:“分庭荐乐,析波浮体。”
    • 3.
      县尊释义:旧时对县官的尊称。川剧《拉郎配》第八场:“县尊寄书信,实在为难人。”
    • 4.
      回雁峯释义:⒈又名 雁回峰。在 湖南 衡阳市 南,为 衡山 七十二峰之一。相传雁至 衡阳 而止,遇春而回,或说其峰势如雁回转,故称。清 唐甄《潜书·两权》:“﹝ 吴三桂 ﹞退守于 衡,不能悔败自厉,乃急于称帝,凿平 回雁峯,上登行郊祀之礼。”参阅 清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湖广六·长沙府》。⒉衡山 七十二峰之一。其峰势如雁回转;又相传雁至此而止,遇春而回。唐 卢仝《萧二十三赵歙州婚期》诗之一:“相思莫道无来使,迴雁峯 前好寄书。”唐 元稹《哭吕衡州》诗之五:“迴雁峯 前雁,春迴尽却迴。”清 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二:“
    • 5.
      官况释义:⒈居官的境遇。唐 李中《赠永真杜翱少府》诗:“爱静不嫌官况冷,苦吟从听鬢毛苍。”宋 苏轼《减字木兰花·送赵令》词:“故人重见,世事年来千万变。官况阑珊,惭愧青松守岁寒。”《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六回:“鼎臣 便把别话岔开,谈谈他的官况,又讲讲两 淮 的盐务。”⒉谓居官的心情。明 刘基《阮郎归》词:“官况懒,世情踈,断肠芳岁徂。暮云不见北飞鱼,路遥难寄书。”
    • 6.
      宣究释义:⒈完备;详尽。《汉书·地理志下》:“汉 承百王之末,国土变改,民人迁徙,成帝 时 刘向 略言其地分,丞相 张禹 使属 潁川 朱赣 条其风俗,犹未宣究,故辑而论之,终其本末著於篇。”宋 曾巩《移沧州过阙上殿札子》:“﹝ 英宗 ﹞虽早遗天下,成功盛烈,未及宣究,而明识大略,足以克配前人之休。”清 谭嗣同《报贝元徵》:“前寄书有未宣究,今且即答来语,一一陈之。”⒉穷尽。谓深入推求。《汉书·宣帝纪》:“其博举吏民,厥身修正,通文学,明於先王之术,宣究其意者,各二人。”颜师古 注:“究,尽也。”⒊泛指推求研究。清
    • 7.
      宫花释义:⒈皇宫庭苑中的花木。 唐 李白《宫中行乐词》之五:“宫花争笑日,池草暗生春。”唐 杜牧《早春阁下寓直萧九舍人亦置内署因寄书四韵》:“御水初消冻,宫花尚怯寒。”金 蔡松年《鹧鸪天》词:“解语宫花出画檐,酒尊风味为花甜。”《水浒传》第一回:“含烟御柳拂旌旗,带露宫花迎剑戟。”⒉科举时代考试中选的士子在皇帝赐宴时所戴的花。宋 李宗谔《绝句》:“戴了宫花赋了诗,不容重见赭黄衣。无憀独出宫门去,恰似当年下第归。”明 高明《琵琶记·杏园春宴》:“嫦娥 翦就緑云衣,折得蟾宫第一枝。宫花斜插帽簷低,一举成名天下知。”清
    • 8.
      寄书邮释义:传送书信的人。邮为古代传递文书的驿站,故称。语出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殷洪乔 作 豫章郡,临去,都下人因附百许函书,既至 石头,悉掷水中,因祝曰:‘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殷洪乔 不能作致书邮。’”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巧娘》:“问:‘郎何之?’答云:‘为人作寄书邮。’”
    • 9.
      寄书鳞释义:寄书之鱼。
    • 10.
      寄书鸿释义:即寄书雁。
    • 11.
      寄纸释义:指寄书信。
    • 12.
      朔庭释义:犹北庭。指北方异族政权。宋 张孝祥《水调歌头·凯歌上刘恭父》词:“君王自神武,一举朔庭空。”《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然后诸路并进,非特恢復中原有反掌之易,亦可一举而空朔庭也。”元 吴莱《严陵应仲章自杭寄书至赋此答之》诗:“乘轩南国鹤,解鏇朔庭雕。”
    • 13.
      白兔释义:⒈亦作“白菟”。白色的兔子。古代以为瑞物。⒉月亮的代称。传说月中有白兔,故称。⒊相传为秦始皇的骏马名。⒋《古诗源·窦玄妻〈古怨歌〉》:“煢煢白兔,东走西顾。衣不如新,人不如故。”沉德潜注:“玄状貌絶异,天子使出其妻,妻以公主。妻悲怨,寄书及歌与玄。时人怜之。”后用为弃妇的典故。
    • 14.
      破腹释义:⒈剖开腹部。《三国志·魏志·华佗传》:“又有一士大夫不快,佗 云:‘君病深,当破腹取。然君寿亦不过十年。’”⒉腹泻;拉肚子。宋 洪迈《夷坚丙志·刘夷叔》:“夷叔 因食冷淘破腹,一夕卒。”元 无名氏《硃砂担》第一折:“我不去,我有些破腹,你替我一替。”《水浒传》第三九回:“张顺 因见 宋江 爱鱼吃,又将得好金色大鲤鱼两尾送来,就谢 宋江 寄书之义,却见 宋江 破腹,泻倒在牀。”《好逑传》第六回:“吃素菜为何便至破腹,此中定有缘故。”⒊生育;生孩子。清 李渔《生我楼》第一回:“少年的妇人只愁不破腹。生过一胎
    • 15.
      诒书释义:寄书。
    • 16.
      象寄译鞮释义:《礼记·王制》:“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后称翻译为“象寄译鞮”。《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论外人谋我教育权之可危》:“往者总署之设‘同文舘’也,生徒数百计,虽无奇材异能,足任外交,然以供象寄译鞮之职,则固绰有餘裕。”亦省称“象寄”、“象鞮”。清 黄遵宪《寄怀左子兴领事》诗:“头衔南岛蛮夷长,手笔西方象寄书。”严复《译<天演论>例言》:“海通以来,象寄之才,随地多有。”梁启超《<适可斋记言行>序》:“所见所闻,其象鞮之流,往往学此为衣食计
    • 17.
      贤宰释义:⒈贤明的宰相。 《后汉书·左雄周举等传论》:“陈蕃、杨秉 处称贤宰,皇甫、张、段 出号名将。”《说郛》卷二四引 宋 孔平仲《孔氏杂说》:“贤相亦可谓之贤宰。《左雄传论》曰:陈蕃、杨秉 世称贤宰。”⒉贤明的地方长官。唐 张说《至尉氏》诗:“吾兄昔兹邑,遗爱称贤宰。”明 无心子《金雀记·寄书》:“因接恩官辞梓里,为因贤宰出都门。”清 查慎行《送同年张耦韩宰灵宝》诗:“神明世合推贤宰,悃愊君能復古风。”
    • 18.
      铁口释义:⒈旧时占卜命相者的自夸之词。 谓其预测无不应验。 清 洪昇 《长生殿·进果》:“住 褒城 ,走 咸京 ,细看流年与五星。生和死,断分明,一张铁口尽闻名。”⒉形容强硬的言词。 清 李渔 《蜃中楼·寄书》:“ 杞 人多事,不用忧天。我这铁口曾相券,岂同戏言。”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十六章:“老兄可不要铁口无情,浇他冷水。”

寄书(jishu)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寄书是什么意思 寄书读音 怎么读 寄书,拼音是jì shū,寄书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寄书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