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言 [fàng yán]
1. 谓不谈世事。放纵其言,不受拘束。
放言 引证解释
⒈ 谓不谈世事。一说为放纵其言。参阅 清 刘宝楠 正义。
引《论语·微子》:“﹝子﹞谓 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
何晏 集解引 包咸 曰:“放,置也;不復言世务。”
⒉ 放纵其言,不受拘束。
引《后汉书·荀韩锺陈传论》:“汉 自中世以下,阉竖擅恣,故俗遂以遁身矫絜放言为高。”
李贤 注:“放肆其言,不拘节制也。”
唐 白居易 《<禽虫十二章>序》:“予闲居,乘兴偶作一十二章,颇类志怪放言。”
清 昭槤 《啸亭续录·陶珏卿》:“余每放言妄论,伊必阻止曰:‘此招祸之媒也。’”
鲁迅 《书信集·致黎烈文》:“日前见启事,便知大碰钉子无疑。放言已久,不易改弦,非不为也,不能也。”
国语词典
放言 [fàng yán]
⒈ 恣意言论,毫无节制。
引《后汉书·卷七〇·孔融传》:「又前与白衣祢衡跌荡放言,云:『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辨骚》:「卜居标放言之致,渔父寄独往之才。」
放言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角童释义:头挽三髻的童稚。 宋 陆游《放言》诗:“无人駡 郑虔,亦无嘲 孝先。回顾三角童,吾与汝忘年。”
- 2.
东林党释义:晚明以江南 官僚士大夫为主的政治集团。明朝后期,宦官专权,政治腐败。1594年吏部郎中顾宪成被革职还乡。后 与高攀龙等在东林书院讲学,反对宦官专权和矿监、税监掠夺,主张开放言路,受到正直官僚士大夫的 支持与拥护,遂形成一个政治集团,被称为东林党。后其重要成员多遭宦官魏忠贤迫害。
- 3.
佯愚释义:伪装愚笨。汉 王逸《<楚辞章句>叙》:“若夫怀道以迷国,佯愚而不言……虽保黄耇终寿百年,盖志士之所耻,愚夫之所贱也。”汉 王粲《王商论》:“闭口而获诽谤,况敢直言乎?虽隐身深藏,犹不得免,是以 宁武子 佯愚,接舆 为狂,困之至也。”唐 白居易《放言》诗之一:“但爱 臧生 能诈圣,可知 宁子 解佯愚?”
- 4.
咎悔释义:⒈灾祸;灾患。 汉 班固《奕旨》:“隐居放言远咎悔,行象 虞仲 信可喜。”三国 魏 嵇康《幽愤》诗:“古人有言,善莫近名,奉时恭默,咎悔不生。”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三》:“衡(禰衡)恃才倜儻,肆狂狷於无妄之世,保身不足,遇非其死,可谓咎悔之深矣。”⒉指悔过,追悔自责。清 陈梦雷《绝交书》:“年兄不自咎悔,对人反责不孝以十四年纪纲到省,不与回书。”
- 5.
放言遣辞释义:放言:敞开说;遣辞:用词造句。指无拘无束地说话或写文章。
- 6.
滕口释义:张口放言。
- 7.
灵椿释义:⒈古代传说中的长寿之树。典出《庄子·逍遥游》:“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唐 韩偓《小隐》诗:“灵椿朝菌由来事,却笑 庄生 始欲齐。”元 谷子敬《城南柳》第四折:“和那瑶草为隣,灵椿共茂,丹桂同芳。”清 赵翼《放言》诗:“灵椿寿八千,朝菌及夕萎。”⒉喻年高德劭的人。前蜀 张蠙《投翰林张侍郎》诗:“丹穴虽无凡羽翼,灵椿还向细枝条。”宋 辛弃疾《沁园春·寿赵茂嘉郎中》词:“天教多寿,看到貂蝉七叶孙。君家里,是几枝丹桂,几树灵椿?”⒊比喻父亲。五代 冯道《赠窦十》诗:“燕山 竇十郎,教子有义方
- 8.
肤寸释义:⒈古长度单位。一指宽为寸,四指宽为肤。《公羊传·僖公三十一年》:“肤寸而合。”何休 注:“侧手为肤,案指为寸。”⒉借指下雨前逐渐集合的云气。晋 张协《杂诗》之九:“虽无箕毕期,肤寸自成霖。”唐 王昌龄《悲哉行》:“长云数千里,倐忽还肤寸。”宋 黄庭坚《放言》诗之五:“微云起肤寸,大荫弥九州。”清 郑廷旸《天香·淡巴菰和樊榭》词:“縈雾难分,撩云不定,也同肤寸俄泛。”参见“肤寸而合”。⒊比喻极小或极少。《战国策·秦策三》:“昔者,齐 人伐 楚,战胜,破军杀将,再辟千里,肤寸之地无得者,岂 齐 不欲地哉,形
- 9.
腾口释义:同“滕口”。张口放言。
- 10.
跌宕放言释义:跌宕放纵不拘;放言任性而言,不受拘束。行为放纵,言语不拘。
- 11.
逞辞释义:放言、恣纵词章。
- 12.
逸迹释义:⒈见“逸迹”。⒉亦作“逸跡”。亦作“逸蹟”。犹遁迹。指隐居。汉 王粲《七释》:“是以栖林隐谷之夫,逸迹放言之士,鉴乎有道,贫贱是耻。”唐 皮日休《七爱诗·卢徵君鸿》:“高名无阶级,逸迹絶涯涘。”⒊指骏马的快步。晋 葛洪《抱朴子·名实》:“顿云禽於千仞,骋逸迹以追风。”⒋高超的书艺作品。南朝 梁武帝《观锺繇书法十二意》:“世之学者宗二 王、元常 逸迹,曾不睥睨。”唐 韩愈《祭郴州李使君文》:“接雄词於章句,窥逸跡於篆籀。”唐 窦臮《述书赋上》:“达士逸蹟,乃推 无奕,毫翰云为,任兴所适。”唐 司空图《月
- 13.
道意释义:⒈指道家无为的主旨。 汉 班固《奕旨》:“外若无为默而识,浄泊自守以道意,隐居放言远咎悔,行象 虞仲 信可喜。”⒉表示或传达某种意愿。南朝 齐 王融《为竟陵王与隐士刘虬书》:“所以不远千里,尺书道意。”唐 王勃《秋晚入洛于毕公宅别道王宴序》:“仰云霞而道意,捨尘事而论心。”明 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香奁艳语》:“春春 已为他邸所畜,独 赛师 在,郎君若欲见之,当为道意也。”田汉《梵峨璘与蔷薇》第四幕:“鄙人既知小姐必归,所以特驰函道意。”⒊道教或道家的旨意、气质。晋 葛洪《抱朴子·塞难》:“儒教近而易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