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人 [yě rén]
1. 田野之民,农人。
例试问野人家。——宋·苏轼《浣溪沙》词。
英[ farmers in the field; ]
2. 质朴的人,无爵位的平民。
英[ common people; ]
3. 粗野的人。
英[ savage; ]
4. 流浪汉。
英[ tramp; ]
5. 未开化的人,生活在原始状态或属于原始社会的人。
英[ uncivilized men; ]
野人 引证解释
⒈ 上古谓居国城之郊野的人。与“国人”相对。
引《左传·定公十四年》:“大子 蒯聵 献 盂 于 齐,过 宋 野,野人歌之曰:‘既定尔娄猪,盍归吾艾豭。’”
《仪礼·丧服》:“禽兽知母而不知父,野人曰:‘父母何筭焉!’都邑之士则知尊禰矣。”
贾公彦 疏引《论语》 郑玄 注:“野人粗略,与都邑之士相对。亦谓国外为野人。”
⒉ 泛指村野之人;农夫。
引三国 魏 嵇康 《与山巨源绝交书》:“野人有快炙背而美芹子者,欲献之至尊,虽有区区之意,亦已疏矣。”
《百喻经·比种田喻》:“昔有野人,来至田里,见好麦苗,生长鬱茂。”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杂记下·牛次原》:“几树垂杨官道斜,不成村落野人家。”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三章第五节:“农夫住在田野小邑,称为野人。”
⒊ 庶人;平民。
引《论语·先进》:“先进於礼乐,野人也;后进於礼乐,君子也。”
刘宝楠 正义:“野人者,凡民未有爵禄之称也。”
唐 白居易 《访陈二》诗:“出去为朝客,归来是野人。”
明 方孝孺 《绿畴轩记》:“君子修德,以教野人。”
⒋ 士人自谦之称。
引唐 杜甫 《赠李白》诗:“野人对羶腥,蔬食常不饱。”
仇兆鳌 注:“野人,公自谓也。”
明 刘基 《樵渔子对》:“夫高屋大厦,百鬼所闞;妖服贾祸,先哲时鉴:是岂野人之所愿欲哉!”
⒌ 借指隐逸者。
引唐 元稹 《晨起送使病不行因过王十一馆居》诗之二:“野人爱静仍耽寝,自向黄昏肯去无?”
宋 王禹偁 《题张处士溪居》诗:“云里寒溪竹里桥,野人居处絶尘嚣。”
⒍ 粗野之人。指缺乏教养,没有礼貌,蛮不讲理的人。
引《荀子·大略》:“管仲 之为人,力功不力义,力知不力仁,野人也;不可以为天子大夫。”
杨倞 注:“类郊野之人,未浸渍於仁义,故不可为王者佐。”
《红楼梦》第五二回:“比如方才説话,虽背地里,姑娘就直叫他名字;在姑娘们就使得,在我们就成了野人了。”
洪深 《五奎桥》:“周乡绅 :放屁!这是什么野人,敢说这种野话!”
⒎ 旧指未开化的民族。
引《吕氏春秋·恃君》:“氐羌 呼唐离水 之西, 僰人、野人 篇笮 之川, 舟人、送龙 突人 之乡,多无君。”
高诱 注:“西方之戎无君者。”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云南七·车里等各羁縻土司》:“野人者,在二长官司( 茶山、麻里 )界外,赤髮黄睛,树皮为衣,夜宿树上,丑恶兇悍,逢人即杀,无酋长约束。”
梁启超 《<西学书目表>序例》:“野人所知亦简,故 苗、黎、番、回 虽悍,人能制之。”
⒏ 指传说的猩猩之类。参见“野婆”。
引《尔雅翼·释兽二》“猩猩”:“荀卿 曰:‘今天猩猩形相,亦二足无毛也。’既言二足而又言无毛,则去人不远矣,今人谓之野人。”
国语词典
野人 [yě rén]
⒈ 未开化的蛮人。
近蛮人
⒉ 居处村野的平民。
引《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
《孟子·滕文公上》:「夫滕壤地褊小,将为君子焉?将为野人焉?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
⒊ 称粗野无礼的人。
引《红楼梦·第五二回》:「比如方才说话,虽是背地里,姑娘就直叫他的名字,在姑娘们就使得,在我们就成了野人了。」
野人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十子释义:《梁书。元帝纪》:“大宝 元年正月辛亥朔,左卫将军 王僧辩 获橘三十子共蔕以献。”后因以“三十子”为橘的别称。唐 陆龟蒙《袭美以春橘见惠因次韵酬谢》:“珍重更过三十子,不堪分付野人边。”
- 2.
三卫释义:⒈唐 禁卫军,有亲卫、勋卫、翊卫,合称“三卫”。《新唐书·李密传》:“当以才学显,何事三卫间哉。”⒉宋 代亦称三衙为“三卫”。《宋史·职官志六》:“博士掌教道,校试三卫所习文武之艺。”宋 欧阳修《鵯鵊词》:“南衙促仗三卫列,九门放钥千官入。”参见“三衙”。⒊明 洪武 二十二年(1389年)设 朵颜、泰宁、福余 三卫于 兀良哈 部落,通称 兀良哈 三卫,简称三卫。后又置 建州、海西、野人 三卫。明 谢肇淛《五杂俎·地部二》:“惟 朝鲜、琉球、安南 及 朵颜、三卫等受朝廷册封,贡赋惟谨,比於藩臣。”
- 3.
东坡释义:⒈东边坡地。唐 苏颋《先是新昌小园期京兆尹一访兹愿不果率然成章》诗:“寂寞东坡叟,传呼北里人。”唐 白居易《东坡种花》诗之二:“东坡春向暮,树木今何如?”⒉地名。在 湖北省 黄冈县 憢东。宋 苏轼《东坡》诗:“雨洗 东坡 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⒊宋 苏轼 自号 东坡居士,因以“东坡”为其别称。宋 施彦执《北窗炙輠》卷上:“昨 强幼安 来説话,引援甚富。某谓之曰:‘若此者,六一 语;若此者,温公 语;若此者,东坡 语;若此者,山谷 语;强幼安 语却在甚处?’”明 王鏊《震泽长语·文章》:“东坡 为诗,
- 4.
五鹿释义:⒈春秋 时地名。 (1)卫 地。在今 河南省 濮阳县 南。《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晋 公子 重耳 ﹞过 卫,卫文公 不礼焉。出於 五鹿,乞食於野人。”杜预 注:“五鹿,卫 地。”(2)晋 地。即 五鹿墟,又名 沙鹿。在今 河北省 大名县 东。相传 穆天子 东征曾舍于此。《左传·哀公元年》:“夏四月,齐侯、卫侯 救 邯郸,围 五鹿。”杜预 注:“五鹿,晋 邑。”⒉指 西汉 五鹿充宗。(1)《汉书·朱云传》载,充宗 通晓 梁立《易》。尝凭借权势与诸儒辩《易》,诸儒不敢与争,惟 朱云 多次将他驳倒。故时语
- 5.
何算释义:亦作“何筭”。 犹何别。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没有区别。《仪礼·丧服》:“野人曰:‘父母何筭焉?’”段玉裁《经韵楼集·野人曰父母何算焉》:“此谓野人言父与母何别也。何算,犹何别也。”南朝 宋 颜延年《陶徵士诔》:“夫实以诔华,名由謚高,苟允德义,贵贱何算焉?”《南齐书·周颙传》:“无馨无臭,与瓦砾其何算?”
- 6.
兰亭释义:⒈亭名。在 浙江省 绍兴市 西南之 兰渚山 上。东晋 永和 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 之 谢安 等同游于此,羲之 作《兰亭集序》。⒉指《兰亭帖》。唐 李约《萧子云飞白萧字赞序》:“比获《兰亭》之书,世情观之,未若野人之块,不闕於世,在世为无用之物,苟适余意,於余则有用已多。”宋 陆游《太平时》词:“临罢《兰亭》无一事,自修琴。”明 陶宗仪《<兰亭集>刻》:“《兰亭》一百一十七刻,装褫作十册,乃 南宋 理宗 内府所藏,每版有内府图书鈐缝玉池上,后归 贾平章。”郁达夫《寄映霞》诗之二:“欲撰 西泠 才女传,
- 7.
凿齿释义:⒈古代传说中的野人。⒉比喻残暴作乱之徒。⒊古代某些民族的一种风俗。
- 8.
劲威释义:严重的威胁。南朝 宋 鲍照 《咏双燕》之二:“ 阴山 饶苦雾,危节多劲威,岂但避霜雪,当儆野人机。”
- 9.
华表鹤释义:晋 陶潜《搜神后记》卷一:“丁令威,本 辽东 人,学道於 灵虚山,后化鹤归 辽,集城门华表柱。 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 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纍纍。’遂高上冲天。”后以“华表鹤”指久别之人。唐 司空图《长亭》诗:“殷勤华表鹤,羡尔亦曾归。”明 刘基《旅兴》诗:“凄凉华表鹤,太息成悲歌。”清 蒋士铨《一片石·祭碑》:“剪纸难招华表鹤,煎茶聊献野人芹。”
- 10.
参语释义:三人聚话。《汉书·杨敞传》:“延年 从更衣还,敞、夫人与 延年 参语许诺,请奉大将军教令,遂共废 昌邑王,立 宣帝。”颜师古 注:“三人共言,故云参语。”宋 陆游《西楼夕望》诗:“溪鸟孤飞寒靄外,野人参语夕阳中。”宋 叶适《蔡知阁墓志铭》:“公 遂挟 侂胄 见 赵公 参语,因知省 关礼 白太皇太后。”
- 11.
反服释义:⒈旧指对已脱离隶属关系的臣下,为旧君服丧。《礼记·檀弓下》:“穆公 问於 子思 曰:‘为旧君反服,古与?’子思 曰:‘古之君子,进人以礼,退人以礼,故有旧君反服之礼也。’”《礼记·杂记上》:“违诸侯,之大夫,不反服;违大夫,之诸侯,之反服。”⒉指尊长为卑幼亲属服丧。⒊脱戎装而穿常服。《资治通鉴·晋安帝元兴元年》:“﹝ 刘裕 ﹞曰:‘将军以劲卒数万,望风降服,彼新得志,威震天下,朝野人情皆已去矣,广陵 岂可得至邪!裕 当反服还 京口 耳。’”胡三省 注:“反服,谓反初服也。《离骚》曰:‘退将脩吾初服。’此
- 12.
受块释义:接受土块。语本《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晋 公子 重耳 ﹞出於 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子,子犯 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一》:“故 瀆 东逕 五鹿 之野,晋文公 受块於野人,即此处矣。”后用为受天赐之典。唐 王起《雨不破块赋》:“受块之人,共欣其天赐;击壤之老,将明其帝功。”
- 13.
坡野释义:田野;野外。柳杞《好年胜景》:“山路明晃晃地爬过山口,穿过坡野人家和丛林,伸向远处山水连绵的迷人的景物中去。”柳杞《好年胜景》:“四喜 拼命向一户坡野人家跑。”
- 14.
塓墀释义:谓粉饰标榜。 章炳麟《思乡愿上》:“野人持此以游市朝,朝士又以是延进野人也。更相塓墀,而忘其才之朽。”
- 15.
塞米诺人释义:“塞米诺”这个名字源自于西班牙语,是“野人”或“逃亡者”的意思。
- 16.
天赐释义:⒈上天赐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重耳 ﹞过 卫 ……乞食於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子犯 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水浒传》第三三回:“今日天赐,幸得哥哥到此。”⒉天子的赏赐。唐 崔枢《赐耆老布帛》诗:“布帛忻天赐,生涯作主恩。”宋 梅尧臣《送谢舍人奉使北朝》诗:“戎王拜天赐,虏帅伏名卿。”
- 17.
娄猪释义:母猪。比喻淫乱的女子。《左传·定公十四年》:“野人歌之曰:‘既定尔娄猪,盍归吾艾豭?’”杜预 注:“娄猪,求子猪,以喻 南子。艾瑕喻 宋 朝。”南子,卫灵公 妃,淫乱,故以喻之。一说谓娄猪为求牡之猪。参阅 清 王鸣盛《蛾术篇·娄猪》。
- 18.
官衙释义:旧时对政府机关的通称。元 刘詵《野人家》诗:“州符昨夜急如火,马蹄踏月趋官衙。”清 王端履《重论文斋笔录》卷二:“官衙远市无兼味,烹得池中两鯽鱼。”
- 19.
山厨释义:山野人家的厨房。
- 20.
山家释义:⒈山野人家。《南史·贼臣传·侯景》:“山家小儿果攘背,太极殿 前作虎视。”唐 杜甫《从驿次草堂复至东屯茅屋》诗之二:“山家蒸栗暖,野饭射麋新。”明 高启《一剪梅·闲居》词:“竹门茅屋槿篱笆,道似田家,又似山家。”清 唐孙华《夏日园居杂咏》之三:“芳枳疎藤插架斜,居然风物似山家。”⒉隐士。宋 梅尧臣《九华隐士居陈生寄松管笔》诗:“一获山家赠,令吾媿汝曹。”清 张尔岐《蒿庵闲话》卷一:“又古人名刺,相见后亦还之。魏野 留 富郑公 名刺,作山家之宝,亦以 郑公 故,非通例也。”魏野,见《宋史·隐逸传上》。⒊泛
野人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十子释义:《梁书。元帝纪》:“大宝 元年正月辛亥朔,左卫将军 王僧辩 获橘三十子共蔕以献。”后因以“三十子”为橘的别称。唐 陆龟蒙《袭美以春橘见惠因次韵酬谢》:“珍重更过三十子,不堪分付野人边。”
- 2.
三卫释义:⒈唐 禁卫军,有亲卫、勋卫、翊卫,合称“三卫”。《新唐书·李密传》:“当以才学显,何事三卫间哉。”⒉宋 代亦称三衙为“三卫”。《宋史·职官志六》:“博士掌教道,校试三卫所习文武之艺。”宋 欧阳修《鵯鵊词》:“南衙促仗三卫列,九门放钥千官入。”参见“三衙”。⒊明 洪武 二十二年(1389年)设 朵颜、泰宁、福余 三卫于 兀良哈 部落,通称 兀良哈 三卫,简称三卫。后又置 建州、海西、野人 三卫。明 谢肇淛《五杂俎·地部二》:“惟 朝鲜、琉球、安南 及 朵颜、三卫等受朝廷册封,贡赋惟谨,比於藩臣。”
- 3.
东坡释义:⒈东边坡地。唐 苏颋《先是新昌小园期京兆尹一访兹愿不果率然成章》诗:“寂寞东坡叟,传呼北里人。”唐 白居易《东坡种花》诗之二:“东坡春向暮,树木今何如?”⒉地名。在 湖北省 黄冈县 憢东。宋 苏轼《东坡》诗:“雨洗 东坡 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⒊宋 苏轼 自号 东坡居士,因以“东坡”为其别称。宋 施彦执《北窗炙輠》卷上:“昨 强幼安 来説话,引援甚富。某谓之曰:‘若此者,六一 语;若此者,温公 语;若此者,东坡 语;若此者,山谷 语;强幼安 语却在甚处?’”明 王鏊《震泽长语·文章》:“东坡 为诗,
- 4.
五鹿释义:⒈春秋 时地名。 (1)卫 地。在今 河南省 濮阳县 南。《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晋 公子 重耳 ﹞过 卫,卫文公 不礼焉。出於 五鹿,乞食於野人。”杜预 注:“五鹿,卫 地。”(2)晋 地。即 五鹿墟,又名 沙鹿。在今 河北省 大名县 东。相传 穆天子 东征曾舍于此。《左传·哀公元年》:“夏四月,齐侯、卫侯 救 邯郸,围 五鹿。”杜预 注:“五鹿,晋 邑。”⒉指 西汉 五鹿充宗。(1)《汉书·朱云传》载,充宗 通晓 梁立《易》。尝凭借权势与诸儒辩《易》,诸儒不敢与争,惟 朱云 多次将他驳倒。故时语
- 5.
何算释义:亦作“何筭”。 犹何别。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没有区别。《仪礼·丧服》:“野人曰:‘父母何筭焉?’”段玉裁《经韵楼集·野人曰父母何算焉》:“此谓野人言父与母何别也。何算,犹何别也。”南朝 宋 颜延年《陶徵士诔》:“夫实以诔华,名由謚高,苟允德义,贵贱何算焉?”《南齐书·周颙传》:“无馨无臭,与瓦砾其何算?”
- 6.
兰亭释义:⒈亭名。在 浙江省 绍兴市 西南之 兰渚山 上。东晋 永和 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 之 谢安 等同游于此,羲之 作《兰亭集序》。⒉指《兰亭帖》。唐 李约《萧子云飞白萧字赞序》:“比获《兰亭》之书,世情观之,未若野人之块,不闕於世,在世为无用之物,苟适余意,於余则有用已多。”宋 陆游《太平时》词:“临罢《兰亭》无一事,自修琴。”明 陶宗仪《<兰亭集>刻》:“《兰亭》一百一十七刻,装褫作十册,乃 南宋 理宗 内府所藏,每版有内府图书鈐缝玉池上,后归 贾平章。”郁达夫《寄映霞》诗之二:“欲撰 西泠 才女传,
- 7.
凿齿释义:⒈古代传说中的野人。⒉比喻残暴作乱之徒。⒊古代某些民族的一种风俗。
- 8.
劲威释义:严重的威胁。南朝 宋 鲍照 《咏双燕》之二:“ 阴山 饶苦雾,危节多劲威,岂但避霜雪,当儆野人机。”
- 9.
华表鹤释义:晋 陶潜《搜神后记》卷一:“丁令威,本 辽东 人,学道於 灵虚山,后化鹤归 辽,集城门华表柱。 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 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纍纍。’遂高上冲天。”后以“华表鹤”指久别之人。唐 司空图《长亭》诗:“殷勤华表鹤,羡尔亦曾归。”明 刘基《旅兴》诗:“凄凉华表鹤,太息成悲歌。”清 蒋士铨《一片石·祭碑》:“剪纸难招华表鹤,煎茶聊献野人芹。”
- 10.
参语释义:三人聚话。《汉书·杨敞传》:“延年 从更衣还,敞、夫人与 延年 参语许诺,请奉大将军教令,遂共废 昌邑王,立 宣帝。”颜师古 注:“三人共言,故云参语。”宋 陆游《西楼夕望》诗:“溪鸟孤飞寒靄外,野人参语夕阳中。”宋 叶适《蔡知阁墓志铭》:“公 遂挟 侂胄 见 赵公 参语,因知省 关礼 白太皇太后。”
- 11.
反服释义:⒈旧指对已脱离隶属关系的臣下,为旧君服丧。《礼记·檀弓下》:“穆公 问於 子思 曰:‘为旧君反服,古与?’子思 曰:‘古之君子,进人以礼,退人以礼,故有旧君反服之礼也。’”《礼记·杂记上》:“违诸侯,之大夫,不反服;违大夫,之诸侯,之反服。”⒉指尊长为卑幼亲属服丧。⒊脱戎装而穿常服。《资治通鉴·晋安帝元兴元年》:“﹝ 刘裕 ﹞曰:‘将军以劲卒数万,望风降服,彼新得志,威震天下,朝野人情皆已去矣,广陵 岂可得至邪!裕 当反服还 京口 耳。’”胡三省 注:“反服,谓反初服也。《离骚》曰:‘退将脩吾初服。’此
- 12.
受块释义:接受土块。语本《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晋 公子 重耳 ﹞出於 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子,子犯 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一》:“故 瀆 东逕 五鹿 之野,晋文公 受块於野人,即此处矣。”后用为受天赐之典。唐 王起《雨不破块赋》:“受块之人,共欣其天赐;击壤之老,将明其帝功。”
- 13.
坡野释义:田野;野外。柳杞《好年胜景》:“山路明晃晃地爬过山口,穿过坡野人家和丛林,伸向远处山水连绵的迷人的景物中去。”柳杞《好年胜景》:“四喜 拼命向一户坡野人家跑。”
- 14.
塓墀释义:谓粉饰标榜。 章炳麟《思乡愿上》:“野人持此以游市朝,朝士又以是延进野人也。更相塓墀,而忘其才之朽。”
- 15.
塞米诺人释义:“塞米诺”这个名字源自于西班牙语,是“野人”或“逃亡者”的意思。
- 16.
天赐释义:⒈上天赐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重耳 ﹞过 卫 ……乞食於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子犯 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水浒传》第三三回:“今日天赐,幸得哥哥到此。”⒉天子的赏赐。唐 崔枢《赐耆老布帛》诗:“布帛忻天赐,生涯作主恩。”宋 梅尧臣《送谢舍人奉使北朝》诗:“戎王拜天赐,虏帅伏名卿。”
- 17.
娄猪释义:母猪。比喻淫乱的女子。《左传·定公十四年》:“野人歌之曰:‘既定尔娄猪,盍归吾艾豭?’”杜预 注:“娄猪,求子猪,以喻 南子。艾瑕喻 宋 朝。”南子,卫灵公 妃,淫乱,故以喻之。一说谓娄猪为求牡之猪。参阅 清 王鸣盛《蛾术篇·娄猪》。
- 18.
官衙释义:旧时对政府机关的通称。元 刘詵《野人家》诗:“州符昨夜急如火,马蹄踏月趋官衙。”清 王端履《重论文斋笔录》卷二:“官衙远市无兼味,烹得池中两鯽鱼。”
- 19.
山厨释义:山野人家的厨房。
- 20.
山家释义:⒈山野人家。《南史·贼臣传·侯景》:“山家小儿果攘背,太极殿 前作虎视。”唐 杜甫《从驿次草堂复至东屯茅屋》诗之二:“山家蒸栗暖,野饭射麋新。”明 高启《一剪梅·闲居》词:“竹门茅屋槿篱笆,道似田家,又似山家。”清 唐孙华《夏日园居杂咏》之三:“芳枳疎藤插架斜,居然风物似山家。”⒉隐士。宋 梅尧臣《九华隐士居陈生寄松管笔》诗:“一获山家赠,令吾媿汝曹。”清 张尔岐《蒿庵闲话》卷一:“又古人名刺,相见后亦还之。魏野 留 富郑公 名刺,作山家之宝,亦以 郑公 故,非通例也。”魏野,见《宋史·隐逸传上》。⒊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