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座 [bā zuò]
1. 亦作“八坐”。
2. 封建时代中央政府的八种高级官员。历朝制度不一,所指不同。东汉以六曹尚书并令、仆射为“八座”;三国魏、南朝宋齐以五曹尚书、二仆射、一令为“八座”;隋唐以六尚书、左右仆射及令为“八座”。清代则用作对六部尚书的称呼。后世文学作品多以指称尚书之类高官。
4. 指八抬轿。
八座 引证解释
⒈ 亦作“八坐”。
⒉ 封建时代中央政府的八种高级官员。历朝制度不一,所指不同。 东汉 以六曹尚书并令、仆射为“八座”; 三国 魏、南朝 宋 齐 以五曹尚书、二仆射、一令为“八座”; 隋 唐 以六尚书、左右仆射及令为“八座”。 清 代则用作对六部尚书的称呼。后世文学作品多以指称尚书之类高官。
引元 无名氏 《渔樵记》第二折:“但有日官居八坐,位列三台。”
《醒世恒言·张廷秀逃生救父》:“廷秀 弟兄俱官至八座之位。”
⒊ 指八抬轿。
引清 钱泳 《履园丛话·杂记上·红白盛事》:“先生( 阮元 )乘八座,行亲迎礼。”
国语词典
八座 [bā zuò]
⒈ 古代中央政府的八位高级官吏:(1) 汉以六曹尚书及一令、一仆为八座。(2) 魏以五曹、一令、二仆为八座。见《宋书·卷三九·百官志上》。(3) 隋、唐以左右仆射、六尚书为八座。见《晋书·卷二四·职官志》。后世遂为高官的通称。
引《醒世恒言·卷二〇·张廷秀逃生救父》:「廷秀弟兄俱官至八座之位,至今子孙科甲不绝。」
八座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两制释义:内制和外制的合称。指翰林学士和中书舍人。《宋史·真宗纪一》:“﹝ 咸平 元年十月﹞丙午,许羣臣著述诣閤献,令两制銓简。”明 宋濂《大明故资善大夫章公神道碑铭》:“章 为东南著姓,自 五季 以迄于 宋 代多显者,内则两制八座,外则州牧邑宰,皆未尝无其人。”参阅 宋 赵昇《朝野类要·两制》。
- 2.
八坐释义:见“八座”。
- 3.
八座尚书释义:《文选·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八座初启,以公补尚书令。 ”李善 注:“陈寿《魏志》评曰:‘八座尚书,即古六卿之任也。’《晋百官名》曰:‘尚书令,尚书僕射,六尚书,古为八座尚书。’”隋 唐 时以左右仆射和六部尚书为“八座尚书”。参见“八座”。
- 4.
八抬八座释义:比喻做大官。八抬,即八抬大轿;八座,八座尚书的省称。
- 5.
拾遗记释义:又名《王子年拾遗记》。 志怪小说集。十六国前秦王嘉作。十卷。前九卷杂录上古至汉魏之神话传闻,卷十记昆仑、蓬莱、方丈等八座仙山。多取自民间传说,虽汗漫无际,但也有社会现实的折光。全书人物众多、叙事委曲。
- 6.
理命释义:⒈谓敬事天命。《汉武帝内传》:“方丈之阜,为理命之室;沧浪海岛,养九老之堂。”晋 桓玄《与八座桓谦等论沙门应致敬事书》:“沙门之所以生生资存,亦日用於理命。岂有受其德而遗其礼,沾其惠而废其敬哉!”⒉即治命。谓人临终而神志清明时的遗命,与神智不清时的“乱命”相对。唐 时避 高宗 李治 之讳,改作“理命”。唐 白居易《故京兆<元少尹文集>序》:“﹝ 元宗简 ﹞语其子 途 云……‘我殁,其遗文得 乐天 为之序,无恨矣。’既而 途 奉理命,号而告予。”宋 王谠《唐语林·补遗一》:“﹝ 晟 等﹞虔窆公主于 万年县
- 7.
袜綫释义:亦作“袜线”。宋 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五:“韩昭、仕 王氏,至礼部尚书、文思殿大学士。粗有文章,至於琴棋书算射法,悉皆涉猎。以此承恩於 后主。时有朝士 李台嘏 曰:‘韩八座 事艺,如拆袜綫,无一条长。’”后因谓艺多而无一精者。亦比喻才学短浅。明 郑若庸《玉玦记·诏封》:“袜线之才,勉奉王命,深媿无功。”明 唐顺之《谢赐银币表》:“伏念臣铅刀微器,袜线短才,谬承韦弁之司,忝属金戈之役。”
- 8.
袜线释义:宋 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五:“韩昭、仕 王氏,至礼部尚书、文思殿大学士。粗有文章,至於琴棋书算射法,悉皆涉猎。以此承恩於 后主。时有朝士 李台嘏 曰:‘韩八座 事艺,如拆袜綫,无一条长。’”后因谓艺多而无一精者。亦比喻才学短浅。
- 9.
黄纸释义:⒈指古代铨选、考绩官吏,登记姓名,上报朝廷使用的黄色纸张。 《隋书·百官志上》:“若勅可,则付选,更色别,量贵贱,内外分之,随才补用。以黄纸録名,八座通署,奏可,即出付典名。”宋 欧阳修《归田录》卷二:“﹝ 钱思公 ﹞自云:‘平生不足者,不得於黄纸书名,每以为恨也。’”宋 陆游《投梁参政》诗:“平生实易足,名幸污黄纸。”⒉写在黄麻纸上的诏书。《晋书·石季龙载记上》:“先帝创临天下,黄纸再定。”宋 梅尧臣《送广西提刑潘比部》诗:“白麻新拜大丞相,黄纸首除南省郎。”清 吴伟业《赠家园次湖州守五十韵》:“赤囊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