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丝纶 丝纶的意思
lún

丝纶

简体丝纶
繁体絲綸
拼音sī lún
注音ㄙ ㄌㄨㄣˊ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sī,(1) 蚕吐出的像线的东西,是织绸缎等的原料。【组词】:蚕丝。丝绸。缂(kè)丝(中国特有的一种丝织的手工艺品。亦作“刻丝”)。(2) 像丝的东西。【组词】:铁丝。菌丝。肉丝。游丝。(3) 计量单位名,10忽是1丝,10丝是1毫。(4) 表示极少或极小的量。【组词】:一丝不差。 一丝笑容。(5) 绵长的思绪或感情。【组词】:情丝。愁丝。(6) 指弦乐器。【例句】:丝竹(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竹指管乐器)。

lún guān,(1) 〔纶巾〕古代配有青丝带的头巾。(2) (綸)

基本含义

形容文笔纤细娴熟,诗文细腻动人。

丝纶的意思

丝纶 [sī lún]

1. 《礼记·缁衣》:“王言如丝,其出如纶。”孔颖达疏:“王言初出,微细如丝,及其出行于外,言更渐大,如似纶也。”后因称帝王诏书为“丝纶”。

2. 钓丝。

4. 即丝。粗于丝者为纶。

丝纶 引证解释

⒈ 后因称帝王诏书为“丝纶”。

《礼记·缁衣》:“王言如丝,其出如纶。”
孔颖达 疏:“王言初出,微细如丝,及其出行於外,言更渐大,如似纶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诏策》:“《记》称丝纶,所以应接羣后。”
唐 杨炯 《为刘少傅谢敕书慰劳表》:“虔奉丝纶,躬亲政事。”
明 徐复祚 《投梭记·折齿》:“奉丝纶来报里阎,访贤才作楫济艰。”

⒉ 钓丝。

唐 无名氏 《渔父》词:“料理丝纶欲放船,江头明月向人圆。”
宋 张先 《满庭芳》词:“金钩细,丝纶慢捲,牵动一潭星。”
明 高明 《琵琶记·官媒议婚》:“笑满船空载明月,下丝纶不愁无处。”
胡惠生 《赠王亦梅》诗:“西湖 风景好,何日理丝纶。”

⒊ 即丝。粗于丝者为纶。

三国 魏 曹植 《车渠椀赋》:“緼丝纶以肆采,藻繁布以相追。”


国语词典

丝纶 [sī lún]

⒈ 语本后用以称帝王的诏旨。

《礼记·缁衣》:「王言如丝,其出如纶。」
《文选·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献纳枢机,丝纶允缉。」
唐·韩愈〈酒中留上襄阳李相公〉诗:「浊水污泥清路尘,还曾同制掌丝纶。」


丝纶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世掌丝纶释义:后中书省代皇帝草拟诏旨,称为掌丝纶。 指父子或祖孙相继在中书省任职。
    • 2.
      丝纶释义:⒈《礼记·缁衣》:“王言如丝,其出如纶。 ”孔颖达疏:“王言初出,微细如丝,及其出行於外,言更渐大,如似纶也。”后因称帝王诏书为“丝纶”。⒉钓丝。⒊即丝。粗于丝者为纶。
    • 3.
      御正释义:⒈控驭使不偏斜。《管子·戒》:“是故圣人齐滋味而时动静,御正六气之变,禁止声色之淫,邪行亡乎体,违言不存口。”⒉官名。北周 所置。《周书·申徽传》:“明帝 以御正任总丝纶,更崇其术为上大夫,员四人,号大御正,又以 徽 为之。”北周 庾信《周太子太保步陆逞神道碑》:“御正以官触父名,不拜。”《资治通鉴·陈文帝天嘉二年》:“六月,乙酉,周 使御正 殷不害 来聘。”胡三省 注:“《周书·申徽传》曰:‘御正,任专丝纶’,盖中书舍人之职也。《北史·卢辩传》:‘武成 元年,增置御正四人,位上大夫。’考之《唐六典》则曰
    • 4.
      温言释义:温和的话语。《后汉书·皇后纪上·明德马皇后》:“其外亲有谦素义行者,輒假借温言,赏以财位。”唐 令狐楚《谢敕书手诏慰问状》:“捧丝纶之明詔,光宠贱微;吐污漫之温言,霑濡羣萃。”《明史·阉党传·张綵》:“宇 虽为尚书,銓政率由 綵,多不关白 宇,即白 宇,宇 必温言降接。”清 夏燮《中西纪事·粤民义师》:“酋大惧,乃以罢兵修好,请自此不言入城事,制府窥其妄念已息,復温言抚之,遂开舱互市如初。”
    • 5.
      调燮释义:⒈犹言调和阴阳。古谓宰相能调和阴阳,治理国事,故以称宰相。唐 颜舒《刻漏赋》:“罢衣裳之颠倒,配皇极而调燮。”宋 沉辽《德相送荆公三诗用元韵戏为之》:“我昔造公室,公方任调燮。”清 蒋士铨《桂林霜·议恤》:“世掌丝纶,官居鼎鉉,中书惭任调燮。”⒉调养;调理。金 朱之才《卧病有感二十韵》:“齿髮久已疏,又復失调燮。”宋 陆游《冬夜作短歌》:“衣裘视寒暖,日夜自调燮。”清 朱之瑜《与板矩书》之一:“臺兄英年畅遂,精研调燮之理,何为亦有此恙?”
    • 6.
      谏省释义:御史台的别称。唐 刘禹锡《李贾二大谏拜命后寄杨八寿州》诗:“諫省新登二直臣,万方惊喜捧丝纶。”宋 司马光《英宗皇帝挽歌辞》之三:“諫省臣无状,龙鳞昔屡婴。”清 方文《四令君诗·梁宣城平叔》:“明年入諫省,奉使 闽 粤 行。”
    • 7.
      贡宾释义:指参加会试的士子。 唐 广宣 《贺王侍郎典贡放榜》诗:“从辞凤阁掌丝纶,便向青云领贡宾。”参见“ 贡主 ”。
    • 8.
      踏水释义:⒈亦作“蹋水”。临水;傍水。唐 韩翃《送监军李判官》诗:“踏水回金勒,看风试锦裘。”唐 无名氏《渔父·和张志和词》之十二:“料理丝纶欲放船,江头明月向人圆,尊有酒,坐无毡,抛下渔竿踏水眠。”唐 韩偓《玩水禽》诗:“向阳眠处莎成毯,蹋水飞时浪作梯。”⒉游泳方式之一。胸脯以上露出水面,两足在水下踩踏而行。《水浒后传》第十五回:“李逵 道:‘不消寻船,你跟我来。’牵着手,踏水行去,如登平地。”《三侠五义》第四九回:“见他仍然踏水奔至小船,脱了衣靠。”⒊谓行走于水面。形容本领异常。《花月痕》第四八回:“那 淮南
    • 9.
      辽渖释义:今 辽宁省 沉阳市 及其周围地区。 明 刘若愚《酌中志·辽左弃地》:“天启 元年春,失 辽瀋,二年春失 广寧,全 辽 沦陷。”清 蒋良骐《东华录》卷二:“辽瀋 界内之人民已不能保,寧问田禾?”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一:“辽瀋 旧人,胜朝遗耉,比肩叠踵,同掌丝纶。”易宗夔《新世说·惑溺》:“未几,李闯 将迫畿辅,清 师亦集於 辽瀋。”
    • 10.
      连六鼇释义:亦作“连六鰲”。 相传 渤海 之东有神仙所居之五山。然山浮海而动,天帝命巨鳌十五,分三批轮流负山,五山始屹立不动。“而 龙伯之国 有大人,举足不盈数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钓而连六鼇,合负而趣归其国,灼其骨以数焉。”见《列子·汤问》。后因以为善钓之典实。宋 刘攽《和罗著作渔翁》:“龙伯国 人连六鰲,二山漂流不能止。”清 李调元《金鳌岭》诗:“我闻 龙伯 人,巨钓连六鰲。”亦省作“连六”。唐 张友正《钓鳌赋》:“谓优游以无穷,何瞬息而连六。”明 杨基《钓鳌海客歌》:“重施 龙伯国 人技,一展丝纶连六归。”
    • 11.
      颁金释义:战国 秦 商鞅 变法,“令既具,未布,恐民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復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于是颁布新法,令行于民。事见《史记·商君列传》。后因以“颁金”作为悬赏以取信于民的典故。《旧唐书·李密传》:“危急则勋赏悬授,克定则丝纶不行,异 商鞅 之颁金,同 项王 之刓印。”
    • 12.
      鸾奏释义:比喻笙箫之音。闽 翁承赞《天祐元年以右拾遗使册闽王而作》诗:“鸞奏八音谐律吕,凤衔五色显丝纶。”

丝纶(silun)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丝纶是什么意思 丝纶读音 怎么读 丝纶,拼音是sī lún,丝纶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丝纶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