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七十二营释义:指 明 末参加 荥阳 大会的农民起义军各部。 《明史·流贼传·李自成》:“﹝ 崇禎 ﹞八年正月大会於 滎阳。老回回、曹操、革里眼、左金王、改世王、射塌天、横天王、混十万、过天星、九条龙、顺天王 及 迎祥、献忠 共十三家七十二营,议拒敌,未决。”
- 2.
严旨释义:指圣旨。明 沉德符《野获编·科场·京闱冒籍》:“顺天 场后,冒籍之説纷起,既而给事中 钟羽王 发之,为 浙 人 冯诗 等八名,俱奉严旨,诗 等二人,枷示 顺天府 前,满日同六人俱发为民。”清 陈梦雷《绝交书》:“不孝疏上,奉严旨,年兄入都遂趦趄囁嚅,竟负将军都统面约之言。”《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一回:“那时候严旨催迫,自有一番必要他班师的话。”
- 3.
丰芑释义:⒈《诗·大雅·文王有声》:“丰水 有芑,武王 岂不仕;詒厥孙谋,以燕翼子,武王 烝哉。”孔颖达 疏:“丰水 是无情之物,犹以润泽而生菜为己事,况 武王 岂不以功业为事乎。言实以功业为事,思得泽及后人,故遗传其所以顺天下之谋,以安敬事之子孙。”后以“丰芑”指《诗·大雅·文王有声》。宋 魏了翁《安少保果州生祠记》:“周 自 文、武、成、康 以来,《棫模》、《丰芑》、《嵩高》、《烝民》歌咏得人,本非一世之积。”⒉指帝王慎选储君,教育子孙。用《诗·大雅·文王有声》典故。《宋史·乐志十四》:“丰 芑貽谋,建尔元子。
- 4.
于此释义:⒈在此。汉 司马相如《上林赋》:“顺天道以杀伐,时休息於此。”南朝 宋 颜延之《陶徵士诔》:“依世尚同,诡时则异。有一於此,两非默置。”⒉如此。汉 阮瑀《为曹公作书与孙权》:“思计此变,无伤於孤。何必自遂於此,不復还之。”⒊至此;至今。宋 苏轼《潮州修韩文公庙碑》:“独 韩文公 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復归于正,盖三百年於此矣。”
- 5.
亢位释义:指《易·乾》第六爻的爻位。 《乾》卦“上九”(即第六爻)的爻辞为“亢龙有悔”,故称其爻位为亢位。相传 孔子 解释何谓“亢龙有悔”时说:“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后因以“亢位”为前朝失位、后代受禅之兆。《南齐书·高帝纪上》:“后汉 自 建武 至 建安 二十五年,一百九十六年而禪 魏,魏 自 黄初 至 咸熙 二年,四十六年而禪 晋 ……咸以六终六受。六,亢位也。验往揆今,若斯昭著。敢以职任,备陈管穴。伏愿顺天时,膺符瑞。”
- 6.
京闱释义:谓科举时代在京城举行的考试。 明 归有光《戴素庵先生七十寿序》:“戴素庵 先生与吾父……皆以明经工於进士之业,数试京闈不得第。”清 叶名沣《桥西杂记·顺天乡试同考官》:“顺治 二年,定例乡试房考,京闈用中行。”
- 7.
伤春释义:⒈因春天到来而引起忧伤、苦闷。唐 司空曙《送郑明府贬岭南》诗:“青枫江色晚,楚 客独伤春。”唐 朱绛《春女怨》诗:“欲知无限伤春意,尽在停针不语时。”明 高明《琵琶记·牛氏规奴》:“呀,老姥姥,你怎的説这话。惜春 年纪小,也怪他伤春不得。你年纪这般老大,也説这般伤春的话,成甚么样子!”清 龚自珍《西郊落花歌》:“西郊落花天下奇,古来但赋伤春诗。”⒉旧指春日施刑,不顺天时,故谓之伤春。《旧唐书·于志宁传》:“令时属阳和,万物生育而特行刑罚,此谓伤春。窃案《左传》声子 曰:‘赏以春夏,刑以秋冬。’顺天时也。”
- 8.
信天游释义:也叫顺天游、小曲子。陕北民歌的主要形式之一。一般是两句一联,即一段。短的只有一段,长的可接连数十段。演唱时各段可以自由反复,反复时,曲调可以灵活变化。曲调高亢辽阔,节奏自由。
- 9.
候选释义:清 制,京官自郎中以下,地方官自道员以下,凡初由考试或捐纳入仕,以及原官因故开缺依例起复,皆须赴吏部报到,听候依法选用,称为候选。清 李渔《比目鱼·荣发》:“且喜乡、会两塲,俱已报捷,只是未曾补官,还在京师候选。”清 叶名澧《桥西杂记·顺天乡试同考官》:“顺治 二年,定例乡试房考,京闈用中行及候选进士。”《文明小史》第五一回:“他家里很有几文,不到二十岁,就报捐了个候选道。”
- 10.
倾毁释义:倒塌毁坏。唐 玄奘《大唐西域记·瞻波国》:“伽蓝数十所,多有倾毁。”《新唐书·五行志一》:“﹝ 武德 ﹞九年三月,顺天门 楼东柱已倾毁而自起。”
- 11.
兜轿释义:即兜子。元 马致远《陈抟高卧》第二折:“只消的顺天风坐一片白云,煞强似你那宣使乘的紫藤兜轿稳。”《古今小说·新桥市韩五卖春情》:“吴山 辞父,讨一乘兜轿抬了,小厮 寿童 打伞跟随。”参见“兜子”。
- 12.
入赀释义:纳钱财以赎罪或取得官爵功名。 南朝 梁武帝《更开赎刑诏》:“尧 舜 以来,便开赎刑,中年依古,许罪身入貲。”《新五代史·南平世家·高季兴》:“季兴 少为 汴州 富人 李让 家僮。梁太祖 初镇 宣武,让 以入貲得幸,养为子,易其姓名曰 朱友让。”明 沉德符《野获编·科场·纳粟民生高第》:“惟 成化 丙午,罗文肃 累试有司不録,遂以俊秀入貲,举 顺天 解元,次年登进士,为遮常。”明 谢肇淛《五杂俎·事部三》:“汉 卜式、司马相如 皆入貲为郎,则知古者鬻爵之制,其来已久。”
- 13.
北卷释义:明 清 科举对北方各省会试试卷的统称。 清 顾炎武《日知录·北卷》:“今制,科场分南卷、北卷、中卷。”原注:“《实録》:洪熙 元年八月乙卯,行在礼部,奏定科举取士之额,南士取十之六,北士取十之四,后又令南北各退五卷为中卷。”清 阮葵生《茶馀客话》卷十六:“按 明 洪熙 元年会试进士,不过百名。南卷取十之六,北卷取十之四…… 山东、山西、河南、陕西、顺天、保定、真定、河间、大名、永平、十三省府,延庆、保安 二州,辽东、大寧、万全 三都司,为北卷。”
- 14.
北榜释义:指 明 代 北京 顺天府 乡试录取的榜帖。 明 归有光《高州太守钦君寿诗序》:“﹝ 钦君 ﹞与余尝同试 建康。嘉靖 十九年,君为 顺天府 贡士,而余贡 应天。是时吾郡登南榜者,士二十七人,而北榜唯君一人。”
- 15.
北皿释义:清 代各省贡监生参加 顺天 乡试,分南、北、中三卷。
- 16.
北闱释义:⒈明堂的北门。汉 蔡邕《明堂月令论》:“古大明堂之礼曰……日入出北闈,视帝节猷。《尔雅》曰:‘宫中之门谓之闈。’王居明堂之礼,又别阴阳门,东南称门,西北称闈,故《周官》有门闈之学。”⒉明 清 科举制对 顺天(今 北京市)乡试的通称。《明史·选举志二》:“其他指摘科场事者,前后非一,往往北闈为甚,他省次之。”清 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四:“诸升之 文思繁富,三赴北闈,不售。”胡适《<海上花列传>序》:“﹝ 韩邦庆 ﹞尝一试北闈,仍鎩羽而归。”
- 17.
区夏释义:⒈诸夏之地,指华夏、中国。《书·康诰》:“用肇造我区夏。”孔 传:“始为政於我区域诸夏。”唐 贾至《燕歌行》:“我 唐 区夏餘十纪,军容武备赫万祀。”明 陶宗仪《辍耕录·朝仪》:“大 元 受天命,肇造区夏,列圣相承。”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关于筹备立宪的谕旨和奏摺》:“今则 陕 湘 警报迭闻,广 赣 变端又见。区夏腾沸,人心动摇。”⒉指中原地区。《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説起 燕都 的形势,北倚雄关,南压区夏,真乃金城天府,万年不拔之基。”清 钱谦益《直隶顺天府昌平州顺义县知县张国纲授文林
- 18.
十八房释义:明 会试、清 会试及乡试,十八名同考官分房批阅五经试卷,故称“十八房”。清 顾炎武《日知录·十八房》:“今制会试用考试官二员总裁,同考试官十八员,分閲五经,谓之十八房。”《文献通考·选举》:“顺天 乡试,仍照旧例,其外省乡试……大省十八房。”清 赵翼《陔馀丛考·十八房》:“本朝会试及京闈乡试,所用同考官凡十八员,谓之十八房。按,分经本始于 宋理宗 绍定 二年,但不载房数。今之十八房,盖沿前 明 制也……《易》、《诗》各五房,《书》四房,《春秋》、《礼记》各二房,共十八房,相沿已久。”参阅《清史稿·选举志三
- 19.
南闱释义:⒈南门。《文选·沉约<直省学愁卧>诗》:“秋风吹广陌,萧瑟入南闈。”吕向 注:“闈,门也。”唐 崔湜《襄阳早秋寄岑侍郎》诗:“江城秋气早,旭旦坐南闈。”⒉明、清 科举考试,称 江南 乡试为南闱,顺天 乡试为北闱。清 方文《喜遇从子子留即送之宁波》诗:“人言汝向南闈来,我闻惊絶还疑猜。”清 孔尚任《桃花扇·听稗》:“自去年壬午,南闈下第,便侨寓这 莫愁湖 畔。”清 钱泳《履园丛话》卷十三:“吾乡 王殿撰 云锦,康熙 庚午举南闈。至丙戌年,年五十矣。”
- 20.
南陈北崔释义:指 明 末画家 陈洪绶 与 崔子忠。陈 是 浙江 诸暨 人,崔 是 山东 莱阳 人,居 顺天(今 北京市),以善画人物齐名。清 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十九:“﹝ 陈洪綬 ﹞ 崇禎 间与 北平 崔青蚓 齐名,号南 陈 北 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