摈弃 [bìn qì]
1. 抛弃。
例摈弃旧的规章制度。
英[cast away; reject;]
摈弃 引证解释
⒈ 见“摈弃”。亦作“摈弃”。
⒉ 排斥抛弃。
引汉 刘向 《列女传·齐孤逐女》:“妾三逐於乡,五逐於里,孤无父母,摈弃於野,无所容止。”
三国 魏 曹丕 《诏王朗等三公》:“今将休息,栖 备 高山,沉 权 九渊,割除摈弃,投之画外。”
宋 苏舜钦 《维舟野步呈子履》诗:“吾儕性疏拙,摈弃安足痛。”
峻青 《黎明的河边·血衣》:“看到这一切, 李老头子 摈弃了他那迷信的思想,再不幻想什么天雷了。”
⒊ 犹放浪。
引《南齐书·文学传·卞彬》:“彬 颇饮酒,摈弃形骸。”
国语词典
摈弃 [bìn qì]
⒈ 排斥、遗弃。
引汉·刘向《列女传·卷六·齐孤逐女》:「孤无父母,摈弃于野,无所容止。」
近摈斥 排斥 抛弃 放弃
反争取 收容
摈弃的近义词及解释
- 1.
抛弃释义:扔掉不要:抛弃家园。抛弃旧观念。
- 2.
排斥释义:使别的人或事物离开自己这方面:排斥异己。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排斥。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并不排斥艺术上的夸张。
- 3.
摈斥释义:排斥:摈斥异己。
- 4.
放弃释义:丢掉(原有的权利、主张、意见等):放弃阵地。工作离不开,他只好放弃了这次进修的机会。
- 5.
舍弃释义:丢开;抛弃;放弃:舍弃舒适的生活,主动要求到边远地区工作。
摈弃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傧厌释义:排斥,摈弃。
- 2.
傧背释义:摈弃,背弃。儐,通“摈”。
- 3.
吸着释义:吸附、吸收、解吸、离子交换、离子摈弃、离子阻滞、化学吸附或渗析等现象的总称。
- 4.
宾事释义:⒈恭敬地事奉。⒉谓摈弃世事。宾,通“摈”。
- 5.
宾正释义:谓摈弃正直之人。 宾,通“摈”。
- 6.
宾灭释义:亦作“宾烕”。摈弃灭亡。宾,通“摈”。
- 7.
屏舍释义:摈弃。
- 8.
崇雅黜浮释义:指在文风上崇尚雅正,摈弃浮华。
- 9.
批根释义:排斥,摈弃。 陈衍《<瘿唵诗>序》:“顾与之游数年,其有所作,未有自以为可,不使 尧生 若余批根而剔刮之者。”
- 10.
掎夺释义:指摘摈弃。
- 11.
排摈释义:排斥、摈弃。
- 12.
摈压释义:摈弃压抑。
- 13.
摈弃释义:抛弃:摈弃旧观念。
- 14.
摧伤释义:⒈损伤;挫伤。 汉 蔡邕《伤故栗赋》:“适祸贼之灾人,嗟夭折以摧伤。”宋 王安石《邢太保有鹤折翼以诗伤之》:“不为摧伤改性灵,静中犹见好仪形。”清 方苞《书<儒林传>后》:“汉 兴七十餘年,自天子公卿皆不悦儒术,而诸老师尚守遗经,其并出於 武帝 之世者,皆 秦 汉 间摧伤摈弃而不肯自贬其所学者也。”胡汉民《民报之六大主义》:“今之僉人动言我民族歷史无有民权之习惯,以是而摧伤爱国志士之气。”⒉谓伤痛之极。晋 潘岳《寡妇赋》:“思缠緜以瞀乱兮,心摧伤以愴惻。”《隶释·汉凉州刺史魏元丕碑》:“民失慈父,四海之内
- 15.
清言释义:⒈高雅的言论。⒉指魏晋时期何晏、王衍等崇尚《老》《庄》,摈弃世务,竞谈玄理的风气。
- 16.
清谈派释义:六朝时期崇尚虚无、空谈名理的一种思想流派,他们多用 老 庄 思想解释儒家经义,摈弃世务,专谈玄理,以 阮籍、嵇康、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 竹林七贤为其代表。
- 17.
相忘释义:彼此忘却。《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於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宋 苏轼《送穆越州》诗:“江海相忘十五年,羡君松柏蔚苍颜。”白采《被摈弃者》:“我宝宝一天一天的烦聒我,同伴都像与我相忘了。”
- 18.
禁弃释义:犹摈弃,去除。
- 19.
逐摈释义:驱逐摈弃。
- 20.
遗俗释义:⒈流传下来的风俗。⒉为世俗所摈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