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凤函释义:犹凤诏。 明 李东阳《方石先生祖母赵节妇殁已五十年方石以礼部侍郎诰请移为旌表为诗纪事奉次》之一:“凤函飞度越江遥,江山离鸞恨始消。”
- 2.
四明释义:山名。在 浙江省 宁波市 西南。自 天台山 发脉,绵亘于 奉化、慈溪、馀姚、上虞、嵊县 等县境。道书以为第九洞天,又名 丹山赤水洞天。凡二百八十二峰。相传群峰之中,上有方石,四面如窗,中通日月星辰之光,故称 四明山。《三才图会·四明山图考》:“四明山 者,天台 之委也。高兴华顶,齐跨数邑。自 奉化 雪竇 入,则直谓之 四明。行山中大约五六十里,山山盘亘,竹树葱菁,众壑之水,乱流争趋。入益深,猿鸟之声俱絶,悄然嘻呬通顥气,觉与世界如絶,不似 天台 之近人也。道书称第九洞天。峯凡二百八十二,中有 芙蓉峯,刻
- 3.
太室阙释义:在 河南 嵩山 南麓。 中岳庙 门前500米处。建于 东汉 安帝 元初 五年(公元118年),为 汉 代 太室山庙 前的神道阙,与 少室阙、启母阙 并称“汉代三阙”。阙高近4米,东西两阙相距75米。阙身为方石砌成,上部为石雕四阿顶,南面刻有篆文“中岳太室阳城”。阙身四面雕刻人物、车骑、建筑及龙虎等画像五十余幅。
- 4.
年登释义:谷物丰收。 《南史·顾宪之传》:“时 西陵 戍主 杜元懿 以 吴兴 岁俭,会稽 年登,商旅往来倍岁。”《新唐书·吕元泰传》:“水旱为灾,不谓年登;仓稟未实,不谓国富。”明 李东阳《仁辅屡和雪韵而方石不至再用前韵督之》:“雪里幽怀百感层;相逢聊復话年登。”
- 5.
年辰释义:岁月。郭沫若《中国少年儿童队队歌》:“经历了多少年辰的苦斗,已经把黑暗的势力扫荡。”艾芜《石青嫂子》:“学生住过的寝室教室,因为建筑简单,年辰久远,好些地方石灰泥土剥落了。”
- 6.
引接释义:⒈延见接待。 《后汉书·隗嚣传》:“嚣 素谦恭爱士,倾身引接,为布衣交。”唐 张鷟《游仙窟》:“十娘 答曰:‘……儿意相当,事须引接。此间疎陋,未免风尘。入室不合推辞,升堂何须进退!’遂引入中堂。”明 李东阳《与方石先生书》:“往年尝为执事言之,輒蒙引接。”⒉推荐提拔。唐 赵璘《因话录·商下》:“而 韩、柳、皇甫、李公,皆以引接后学为务。”⒊引导,接引。唐 李通玄《新华严经论》卷三九:“然菩萨何得有生而作生法,皆缘像表法,引接众生令易解故。”
- 7.
枕方寝绳释义:枕方石,睡绳床。
- 8.
枕石寝绳释义:枕方石,睡绳床。 同“枕方寝绳”。
- 9.
石检释义:古代封禅时,置于封禅坛方石旁用以封闭玉检的石条。 《后汉书·祭祀志上》:“建武 三十二年正月……议封禪所施用。有司奏当用方石再累置坛中,皆方五尺,厚一尺,用玉牒书藏方石。牒厚五寸,长尺三寸,广五寸,有玉检。又用石检十枚,列於石傍,东西各三,南北各二,皆长三尺,广一尺,厚七寸。检中刻三处,深四寸,方五寸,有盖。检用金缕五周,以水银和金以为泥。”
- 10.
石磴释义:石级;石台阶。南朝 梁 萧统《开善寺法会》诗:“牵萝下石磴,攀桂陟松梁。”《初刻拍案惊奇》卷四:“约有十数里,方得石磴,磴有百来级,级尽方是平地。”清 钱谦益《香山寺》诗:“云从石磴中间出,月向香臺下界生。”《收穫》1984年第3期:“有的地方石磴足有二尺高,可磴面儿只有二寸来宽,大腿高高地提上去,脚板贴紧石磴横过来,咬着牙关彆足气,才能升上一磴。”
- 11.
祥练释义:《礼记·檀弓上》:“练而慨然,祥而廓然。 ”又《杂记下》:“期之丧,十一月而练,十三月而祥,十五月而禫。”练,本指父母丧后第十一月,改素服为练服之祭;祥,原指父母丧后满一周年之祭。后因以“祥练”指丧期或丧服。《晋书·顾和传》:“尚书令礼已过祥练,岂得听不赴急疾而遂罔极之情乎!”宋 苏轼《札子》:“臣谓 宗晟 未经祥练之变,且无金革之虞。”明 章懋《与谢方石鸣治书》之三:“先人弃诸孤,甫经祥练,而季弟继亡,二丧并举,哀恫罔极。”
- 12.
纵遣释义:⒈释放遣发。《后汉书·班超传》:“谢 大惊,即遣使请罪,愿得生归。超 纵遣之。”《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二年》:“隋 驍果尚近万人,亦各纵遣,任其所之。”⒉即使。明 李东阳《借榴一首赠方石》诗:“风披雨浥渐成阴,纵遣无花看亦足。”
- 13.
芝房歌释义:汉 郊祀歌名。又称《齐房》。《汉书·武帝纪》:“﹝ 元封 二年﹞六月,詔曰:‘甘泉宫 内中产芝,九茎连叶。上帝博临,不异下房,赐朕弘休……作《芝房之歌》’。”亦省称“芝房”。汉 班固《<两都赋>序》:“《白麟》、《赤鴈》、《芝房》、《宝鼎》之歌,荐於宗庙。”唐 王绩《过汉故城》诗:“鉤陈被兰錡,乐府奏《芝房》。”明 李东阳《再答方石》诗:“一卧空山岁几霜,斋歌重听 汉《芝房》。”
- 14.
茅绹释义:茅草搓的绳索。语出《诗·豳风·七月》:“昼尔于茅,宵尔索綯。”郑玄 笺:“女当昼日往取茅归,夜作绞索以待时用。”晋 葛洪《神仙传·壶公》:“头上有一方石,广数丈,以茅綯悬之。”
- 15.
谚号释义:谓以鄙俗的称呼加于人或物。 谚,通“ 喭 ”。 唐 法琳 《辨正论·九箴》:“自 黄 老 风浇,容服亦变,非道非俗,谚号门人,善诅善駡,古名鬼卒。”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四》:“稍东折,遇方石中横,谚号为‘棺材石’。”
- 16.
轸石释义:方石。
- 17.
郑公听履释义:同“郑履”。 明 李东阳《弘治己酉十月恭陪茂陵禫祭途次次韵答谢方石赠别》:“郑公 听履星俱下,列子 乘风气可骑。”
- 18.
钦率释义:犹敬遵。汉 蔡邕《朱穆坟前方石碑》:“其孤 野 受顾命曰:‘古者不崇坟,不封墓,祭服虽三年,无不于寝。今则易之,吾不取也。尔其无拘于俗,无废于诚。’野 钦率遗意,不敢有违。”
- 19.
镇肉释义:宋 沉括《梦溪笔谈·艺文二》:“有饔人以一方石镇肉,视之,若有鐫刻,试取石洗濯,乃 宋 海陵王 墓铭,谢朓 撰并书,其字如 钟繇,极可爱。 ”后以“镇肉”借指未被人鉴识的珍宝奇物。
- 20.
阗阗释义:⒈众多、旺盛貌。《诗·小雅·采芑》:“伐鼓渊渊,振旅闐闐。”高亨 注:“闐闐,兵势众盛貌。”唐 欧阳詹《福州南涧寺上方石像记》:“万物闐闐,各由袭沿。”宋 洪迈《夷坚丙志·黄十翁》:“东门外如阳间市肆,往来闐闐。”⒉形容声音洪大。《楚辞·九辩》:“属雷师之闐闐兮,通 飞廉 之衙衙。”晋 左思《蜀都赋》:“车马雷骇,轰轰闐闐,若风流雨散,漫乎数百里间。”唐 贾曾《饯张尚书赴朔方序》:“听闐闐之去鼓,目悠悠之转斾。”清 刘大櫆《重修孙公桥记》:“凿琢礱礪,闐闐殷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