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榷 [shāng què]
1. 商讨。
例提出几点意见,与诸位商榷。
我们所发表的意见,都允许大家讨论、商榷。——《要造成一种民主空气》
英[discuss;]
商榷 引证解释
⒈ 见“商搉”。
国语词典
商榷 [shāng què]
⒈ 商量、讨论。南朝梁·钟嵘〈诗品序〉:「每博论之余,何尝不以诗为口实,随其嗜欲,商榷不同。」也作「商搉」。
引《北史·卷三二·崔挺传》:「商榷古今,间以嘲谑,听者忘疲。」
近协商 商讨 商量 商议
商榷的近义词及解释
- 1.
协商释义:共同商量以便取得一致意见:友好协商。有问题可以协商解决。
- 2.
商讨释义:为了解决较大的、较复杂的问题而交换意见;商量讨论:会议商讨了两国的经济合作问题。
- 3.
商议释义:为了对某些问题取得一致意见而进行讨论:这个问题如何解决,还须好好商议一下。
- 4.
商量释义:交换意见:遇事要多和群众商量。 这件事要跟他商量一下。
商榷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二吴释义:指 吴郡 与 吴兴。《南齐书·高帝纪下》:“二 吴、义兴 三郡遭水,减今年田租。”清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二吴》:“吴郡、吴兴 皆有‘吴’字,自当为‘二 吴’。”
- 2.
侯国释义:⒈侯爵的封地。《汉书·地理志下》:“讫於 孝平,凡郡国一百三,县邑千三百一十四,道三十二,侯国二百四十一。”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汝水》:“潁川郡 有 成安县,侯国也。”清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汉书九·侯王相有别》:“诸郡国下所属县,有注侯国者,即所谓王子侯、恩泽侯等侯国也。”⒉指侯爵。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汾水》:“汉高帝 十一年,封 靳彊 为侯国。”
- 3.
健啖释义:亦作“健啗”。 食欲好;食量大。宋 陆游《老景》诗:“疾行逾百步,健啖每三飡。”宋 郭彖《睽车志》卷二:“晚年,仲 復丧妻,而生计益落,孑然一身,独享高寿,而健啗康强。”《金史·崔立传》:“安国 健啖,﹝ 崔立 ﹞日饱之以鱼,遂与之谋。”清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南史九·二万人食米数》:“据此计算,每人一日食米三升三合有零,今人虽健啖不能食此数。”
- 4.
内职释义:⒈指嫔妃等在宫中所尽的职守。《礼记·昏义》:“天子听外治,后听内职。”《旧唐书·后妃传下·顺宗庄宪皇后王氏》:“后性仁和恭逊,深抑外戚,无丝毫假贷,训厉内职,有母仪之风焉。”⒉指嫔妃。清 洪昇《长生殿·定情》:“妃子世胄名家,德容兼备,取供内职,深愜朕心。”⒊指供职禁中,内参机要的朝廷重臣。《后汉书·伏湛传》:“光武 即位,知 湛 名儒旧臣,欲令干任内职,徵拜尚书。”唐 韩愈《上兵部李侍郎书》:“今者入守内职,为朝廷大臣。”清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新旧唐书八·内职》:“旧《哀帝纪》:‘天祐 元年三月,敕
- 5.
商搉释义:亦作“商榷”。商讨;斟酌。《文选·左思<吴都赋>》:“剖判庶士,商搉万俗。”刘逵 注:“《广雅》曰:商,度也;搉,粗略也。言商度其粗略。”唐 韩愈 孟郊《纳凉联句》:“儒庠恣游息,圣籍饱商搉。”清 黄遵宪《寄和周朗山》:“各平湖海气,商榷共登楼。”阿英《敌后日记摘抄·四二年七月》:“遂与彼辈曾至 苏家桥 者商榷,成一新路单。”
- 6.
商榷释义:商讨:这个问题尚待商榷。 他的论点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 7.
国相释义:⒈古时辅政的大臣。 《左传·宣公十二年》:“困兽犹鬭,况国相乎!”⒉比喻具有辅国之才的人。《史记·晋世家》:“晋公子 贤,而其从者皆国相。”⒊指王国或封国辅政之臣。宋 陆游《蜡弹省札》:“大者为王……其国并置国相一员,委本国选择保奏,当降真命。”⒋指侯国的长官。清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南史五·宋州郡国相》:“扬州 南徐州 诸州但有令长,自 南豫州 以下始有国相。”
- 8.
弁冕释义:⒈弁、冕皆古代男子冠名,吉礼之服用冕,通常礼服用弁。因以‘弁冕’指礼帽。《穀梁传·僖公八年》:“弁冕虽旧,必加於首。”⒉泛指汉官服式。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辫髮瓔珞,非弁冕之服。”⒊犹魁首。清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新旧唐书二十二》:“﹝ 杜佑 ﹞著述擅名,传至今千餘年,部帙如新,裒然为册府之弁冕。”⒋引申为居首。清 王韬《<续选八家文>序》:“明 初承 元 之弊,而 潜溪 起而振之,以弁冕乎一代。”⒌谓达官贵人。犹冠盖。宋 叶适《<纪年备遗>序》:“弁冕接踵。”
- 9.
征取释义:征收索取;征求取得。 《南史·陈纪下·后主》:“税江税市,徵取百端。”清 阮元《小沧浪笔谈》卷三:“明年冬,秋帆先生 来抚 齐 鲁,同有勒成一书之志。遂商榷条例,博稽群籍,徵取全省碑刻搨本。”范文澜《中国近代史》第八章第四节:“谋害法不得行,改取废立法,宣称‘帝久病不能君天下’,密电南省各总督抚,征取同意。”
- 10.
徵取释义:征收索取;征求取得。 《南史·陈纪下·后主》:“税江税市,徵取百端。”清 阮元《小沧浪笔谈》卷三:“明年冬,秋帆先生 来抚 齐 鲁,同有勒成一书之志。遂商榷条例,博稽群籍,徵取全省碑刻搨本。”范文澜《中国近代史》第八章第四节:“谋害法不得行,改取废立法,宣称‘帝久病不能君天下’,密电南省各总督抚,征取同意。”
- 11.
揅榷释义:研讨,商榷。
- 12.
政地释义:处理政事的地方。 指朝廷。宋 叶绍翁《四朝闻见录·赵忠定抡才》:“忠定 季子 崇实,閒因与予商榷駢儷,以为此最不可忽,先公居政地,閒以此观人。”明 沉德符《野获编·词林·戊辰词林大拜》:“盖戊辰诸公,在政地者几十年,更无别籍中人,尤称盛事。”《清史稿·世祖纪二》:“如 刘正宗 者,偏私躁忌,朕已洞悉於心,乃容其久任政地。”
- 13.
散局释义:⒈谓团体解散。清 林则徐《英吉利等国烟贩趸船鸦片尽数呈缴折》:“该国自公司散局以后,於 道光 十六年派有四等职夷人 义律,到 澳门 经营商榷,谓之领事。”⒉谓不是主管的官员。《醒世恒言·薛录事鱼服证仙》:“尔 青城县 主簿 薛伟,家本 吴 人,官亦散局。”
- 14.
有待商榷释义:需要以后经过研讨,来确定某事物的真实意思或某件事情的解决方案。有待:尚待;需要等待。商榷:量、讨论的意思。
- 15.
朴僿释义:⒈朴陋而浅薄。明 顾起元《客座赘语·风俗》:“服食之供,糲与疏者倍蓰於粱肉紈綺,言貌朴僿,城南人常举以相啁哳。”清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南史合宋齐梁陈书》:“六朝 人纪载实事,每不明析。因直书其事,恐词义朴僿,观者嫌之,乃故作支缀。”章炳麟《驳中国用万国新语说》:“本为谐韵,转之则无韵;本为双声,转之则异声;本以数音成语,转之则音节冗长,失其同律。是则杜絶文学,归于朴僿。”⒉谓朴实。清 谭献《复堂日记》卷四:“斅艺斋 遗书,朴僿而不冗,敦碻而不夸。”梁启超《新英国巨人克林威尔传》第三章:“其他日相率披坚执
- 16.
榻本释义:用纸墨从铸刻物上拓印出其文字或图画的墨本。清 阮元《小沧浪笔谈》卷三:“明年冬,秋帆先生 来抚 齐 鲁,同有勒成一书之志,遂商榷条例,博稽羣籍,徵取全省碑刻榻本。”清 昭槤《啸亭杂录·呼延碑》:“乾隆 中,大臣收復西域 乌鲁木齐,筑城郭时,掘得 汉 裴岑《破呼延碑》,字体完善,远胜《曹全》、《夏侯》诸榻本。”一本作一本作“搨本”。
- 17.
浸淫释义:⒈浸润;濡湿。 汉 董仲舒《雨雹对》:“雾不塞望,浸淫被洎而已;雪不封条,凌殄毒害而已。”唐 韩偓《荷花》诗:“浸淫因重露,狂暴是秋风。”⒉引申为浸染,濡染。《墨子·大取》:“故浸淫之辞,其类在鼓栗。”孙诒让 间诂:“《文选·洞簫赋》李 注云:‘浸淫,犹渐冉,相亲附之意也。’”汉 东方朔《七谏·沉江》:“贤俊慕而自附兮,日浸淫而合同。”元 石岩《<志雅堂杂钞>序》:“翁浸淫乎前辈,商榷乎朋儕,故词为专门而不仅词也。”清 戴名世《<狄向涛稿>序》:“余故独著 向涛 之志如此,以见世犹有卓然自立不为世俗之所浸
- 18.
港澳同胞释义:是指生活和居住在香港、澳门地区的中国人,中国居民。 港澳同胞与台湾同胞、海外侨胞一起,简称为“三胞”,都是我国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工作的主要对象之一。港澳同胞在支援祖国现代化建设、促进祖国统一等方面,日益发挥重要的积极作用。不过他们早已回到祖国的怀抱。因此,“港澳同胞”这个称呼是否可以继续沿用,值得商榷。
- 19.
确商释义:商榷;磋商。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蒙古起义清方档案》:“已电飭护理 呼伦道 庆善 与 蒙 员确商,迅即停战。”
- 20.
羣流释义:⒈诸河流。⒉犹同辈。更多解释诸河流。晋 郭璞《江赋》:“网络羣流,商榷涓澮。”犹同辈。宋 姚铉《<唐文粹>序》:“惟 韩吏部 超卓羣流,独高遂古。”傅尃《变雅楼三十年诗徵序》:“犹恐涉乎标榜,未厌羣流;或失精严,转疵竽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