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保皇 保皇的意思
bǎohuáng

保皇

简体保皇
繁体
拼音bǎo huáng
注音ㄅㄠˇ ㄏㄨㄤˊ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bǎo,(1) 看守住,护着不让受损害或丧失。【组词】:保卫。保管。保健。保障。保密。明哲保身。朝不保夕(早晨保不住晚上会发生什么情况。形容形势危急)。(2) 维持原状,使不消失或减弱。【组词】:保持。保洁。保质。保墒。(3) 负责。【组词】:保证。保荐。保修。保险。确保。担保。(4) 旧时户口的一种编制,若干甲为一保。(5) 旧称佣工。【例句】:酒保(酒店服务人员)。佣保。(6) 姓。

huáng,(1) 君主,亦指神话传说中的神。【组词】:皇帝。皇后。皇宫。皇储(已确定的皇位继承人)。皇权。(2) 大。【组词】:皇皇巨著。冠冕堂皇。(3) 对先代的敬称。【例句】:皇考(对亡父的尊称)。(4) 同“遑”,闲遐。(5) 同“惶”,恐惧。(6) 姓。

基本含义

保护皇权,维护君主制度。

保皇的意思

保皇 [bǎo huáng]

1. 指保卫皇帝,比喻效忠保守势力。

保皇党。
保皇派。

[royalist; royalism;]

保皇 引证解释

⒈ 谓力图维护封建君主政体,反对资产阶级革命。如 清 末戊戌政变后, 康有为、梁启超 等人倡设保皇会,宣传君主立宪,反对革命。

梁启超 《上粤督李傅相书》:“其保皇之心,即从其保家属之心而发生,非有二物也。”


保皇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保皇会释义:清 末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团体。 戊戌政变后,康有为、梁启超 等以保皇为宗旨,一八九九年倡设保皇会于 加拿大,在 美洲、南洋、日本 建立组织。宣传君主立宪,反对革命。一九○七年 康有为 为响应 清 政府预备立宪的许诺,将各地保皇会改名为国民宪政会。
    • 2.
      保皇释义:维护帝制或皇权,比喻效忠当权者:保皇党。 保皇派。
    • 3.
      刻心释义:谓铭记于心。 唐 韩愈《上贾滑州书》:“是宜小子刻心悚慕,又焉得不感而鸣哉?”《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二十年》:“大慙,谨已刻心,非但书绅也。”孙中山《敬告同乡书》:“夫 康 梁,同一鼻孔出气者也。康 既刻心写腹以表白其保皇之非伪,而 梁 未与之决絶,未与之分离。”
    • 4.
      孙中山释义:(1866—1925)中国近代革命先行者,民主革命家。名文,字德明,号逸仙,广东香山(今中山市)人。早年在香港开始革命活动。1894年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次年广州起义失败后,到欧、美各地宣传革命。1905年在日本组成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提出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即三民主义学说。以《民报》为阵地,与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保皇派进行激烈论战,并多次领导反清武装起义。武昌起义后,于1912年1月1日在南京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不久政权被北洋军阀袁世凯篡夺。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和中国共产党帮助下,1924
    • 5.
      康有为释义:(1858—1927)戊戌变法时期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人物。 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更生,广东南海(今广州)人。青年时曾向西方国家寻求救国真理。中日甲午战争后,联合在京会试的举人一千三百余名上“万言书”,要求拒签中日和约,迁都抗战,变法维新,改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后积极宣传变法维新思想。1898年光绪帝任用他和梁启超等人参与政事,实行变法,遭到顽固势力反对。变法失败,逃往日本。和梁启超等组织保皇党反对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1917年赞助张勋复辟。著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等。
    • 6.
      梁启超释义:(1873—1929)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 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举人出身,康有为学生,与康有为合称“康梁”。光绪二十一年(1895)赴北京参加会试,追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后参加康有为领导的戊戌变法,是康的得力助手。主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并积极办报、著书、讲学,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变法失败,逃往日本,与康有为组织保皇党,反对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辛亥革命后,支持并参加了北洋军阀政府。晚年在清华大学任教。著有《饮冰室合集》。

保皇(baohuang)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保皇是什么意思 保皇读音 怎么读 保皇,拼音是bǎo huáng,保皇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保皇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