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阳 [yú yáng]
1. 地名。战国燕置渔阳郡,秦汉治所在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西南)。
2. 地名。唐玄宗天宝元年改蓟州为渔阳郡,治所在渔阳(今天津市蓟县)。
3. 即《渔阳参挝》。
5. 复姓。汉有少府渔阳鸿。见《通志·氏族三》。
渔阳 引证解释
⒈ 地名。 战国 燕 置 渔阳郡,秦 汉 治所在 渔阳 (今 北京市 密云县 西南)。
引《史记·陈涉世家》:“二世 元年七月,发閭左适戍 渔阳,九百人屯 大泽乡。”
⒉ 地名。 唐玄宗 天宝 元年改 蓟州 为 渔阳郡,治所在 渔阳 (今 天津市 蓟县 )。
引唐 杜甫 《后出塞》诗之四:“渔阳 豪侠地,击鼓吹笙竽。”
清 洪昇 《长生殿·传概》:“唐明皇 欢好霓裳讌, 杨贵妃 魂断 渔阳 变。”
⒊ 即《渔阳参挝》。参见“渔阳参挝”。
引清 孔尚任 《桃花扇·闹榭》:“《玉树》难谐拍,《渔阳》不辨挝。”
⒋ 复姓。 汉 有少府 渔阳鸿。见《通志·氏族三》。
渔阳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十六郡释义:秦始皇 二十六年(公元前二二六年)分全国为三十六郡。《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六年﹞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裴駰 集解:“三十六郡者,三川、河东、南阳、南郡、九江、鄣郡、会稽、潁川、碭郡、泗水、薛郡、东郡、琅邪、齐郡、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代郡、鉅鹿、邯郸、上党、太原、云中、九原、雁门、上郡、陇西、北地、汉中、巴郡、蜀郡、黔中、长沙 凡三十五,与 内史 为三十六郡。”清 姚鼐《复谈孝廉书》:“按《秦始皇纪》,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在其二十六年,迄三十三年,略取 陆梁 地为 桂林、象郡、南海,是已为三
- 2.
义兄弟释义:结义的兄弟。《北齐书·渔阳王绍信传》:“乃与 长命 结为义兄弟。”宋 周密《齐东野语·李全》:“因结羣不逞为义兄弟。”明 王世贞《觚不觚录》:“分宜 当国,而家人 永年 专为 世蕃 过钱,署号曰 鹤坡,无不称 鹤坡 者。一御史 朱 与之称义兄弟。”
- 3.
农殖释义:亦作“农植”。劝民种植。后泛指种植。《书·吕刑》:“稷 降播种,农殖嘉穀。”《汉书·食货志上》:“食谓农殖嘉穀可食之物。”《后汉书·刘虞传》:“虞 务存宽政,劝督农植,开 上谷 胡 市之利,过 渔阳 盐铁之饶,民悦年登,穀石三十。”《晋书·陶侃传》:“是以百姓勤於农殖,家给人足。”
- 4.
动地释义:震撼大地。《公羊传·文公九年》:“地震者何?动地也。”《北齐书·神武纪上》:“神武 亲送之郊,雪涕执别,人皆号慟,哭声动地。”唐 白居易《长恨歌》:“渔阳 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毛泽东《七律·答友人》:“洞庭 波涌连天雪,长岛 人歌动地诗。”
- 5.
厗奚释义:古县名。 汉 置,属 渔阳郡。在今 北京市 密云县 境内。《汉书·地理志下》:“平谷,安乐,厗奚,莽 曰 敦德。”《后汉书·郡国志五》作“傂奚”。清 王念孙 谓当为 虒奚 之形讹。参阅 清 王念孙《读书杂志·汉书七》。
- 6.
名绩释义:名声与功绩。 《三国志·魏志·牵招传》:“而 渔阳 傅容 在 雁门 有名绩。”《南史·孝义传上·柳叔夜》:“叔夜 年十六为 新野 太守,甚有名绩,补 遥光 諮议参军。”明 李东阳《送伍广州诗序》:“﹝君﹞为贰守,为大郡,而名绩茂著,今之贤大夫也。”
- 7.
喒家释义:我。元 无名氏《气英布》第三折:“看者看者喒争鬭,都教死在喒家手。”元 无名氏《气英布》第三折:“项王 为此亲信喒家,封为 当阳君 之职。”明 徐渭《渔阳三弄》:“喒家姓 察 名 幽,字 能平,别号 火珠道人。”
- 8.
大泽乡释义:古地名。在今 安徽 宿县 南 蕲县集 西的 小刘村。秦 末 陈胜、吴广 起义于此。《史记·陈涉世家》:“二世 元年七月,发閭左适戍 渔阳,九百人屯 大泽乡。”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淮水》:“蘄水 又东南逕 蘄县,县有 大泽乡,陈涉 起兵於此,篝火为狐鸣处也。”
- 9.
惊破释义:犹震碎。唐 白居易《长恨歌》:“渔阳 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宋 范成大《次韵陈融甫支盐年家见赠》:“高轩款门来,惊破雀罗静。”
- 10.
掺鼓释义:古代乐奏中的一种击鼓。特指《渔阳掺挝》。
- 11.
改容释义:⒈改变仪容;动容。《庄子·德充符》:“子产 蹵然改容更貌曰:‘子无乃称!’”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禰衡 被 魏武 謫为鼓吏。正月半试鼓,衡 扬枹为《渔阳》,掺檛渊渊,有金石声,四坐为之改容。”《旧唐书·柳公权传》:“穆宗 政僻,尝问 公权 笔何尽善,对曰:‘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上改容,知其笔諫也。”清 陈梦雷《绝交书》:“老朽布衣受封时,已甘与儿辈闔门其毙,年兄亦为改容。”⒉犹改扮。清 顾炎武《剪发》诗:“稍稍去鬢毛,改容作商贾。”
- 12.
春田释义:⒈春季的田猎。《礼记·曲礼下》:“国君春田不围泽,大夫不掩羣,士不取麛卵。”《周礼·夏官·大司马》“遂以蒐田”汉 郑玄 注:“春田为蒐。”南朝 梁 庾肩吾《为武陵王拜仪同章》:“都尉春田,犹居塞外;单于冬猎,不入 渔阳。”⒉春季的田地。《宋书·周朗传》:“春田三顷,秋园五畦。”唐 王维《辋川别业》诗:“不到 东山 向一年,归来纔及种春田。”唐 皎然《送张孝廉赴举》诗:“春田休学稼,秋赋出儒宫。”
- 13.
本等释义:⒈本分。 恰如其身份地位。明 徐渭《渔阳弄》:“你为鼓史,自有本等服色,怎么不穿?”明 李贽《寒灯小话》:“为君者 汉 唯有 孝高、孝文、孝武、孝宣 耳,餘尽奴也。则以奴名人,乃其本等名号,而反怒人何也?”清 李渔《奈何天·分扰》:“众换本等衣巾上。”⒉本分。本身分内。元 无名氏《百花亭》第一折:“小的别的不会,这调风贴怪,帮閒钻懒,须是本等行业,我就与你説去。”清 李渔《奈何天·助边》:“我想这水旱交祲之后,三空四匱之时,本等的钱粮,尚且催徵不起,额外的军餉,如何措置得来?”⒊指分内应作或应有的事。元
- 14.
渊渊释义:⒈深广;深邃。《庄子·知北游》:“渊渊乎其若海,巍巍乎其终则復始也。”唐 柳宗元《天爵论》:“纯粹之气,注於人也为明。得之者,爽达而先觉,鉴照而无隐,盹盹於独见,渊渊於默识。”元 揭傒斯《得程翰林扬州消息》诗:“渊渊贤达心,悢悢情内伤。”清 秦道然《弢光静坐》诗:“先圣言渊渊,瞿曇 説如如。”梁启超《宗教家与哲学家之长短得失》:“然若 康南海,若 谭瀏阳,皆有得于佛学之人也。两先生之哲学固未尝不戞戞独造,渊渊入微。”⒉鼓声。亦泛用作象声词。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衡 扬枹为《渔阳》掺挝,渊渊
- 15.
渔阳三叠释义:即《渔阳参挝》。
- 16.
渔阳三弄释义:即《渔阳参挝》。
- 17.
渔阳参挝释义:鼓曲名。亦称“渔阳掺挝”。
- 18.
渔阳掺挝释义:见“渔阳参挝”。
- 19.
渔阳掺释义:即《渔阳参挝》。
- 20.
渔阳操释义:即《渔阳参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