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里 [qī lǐ]
1. 帝王外戚聚居的地方。借指外戚。泛指亲戚邻里。
戚里 引证解释
⒈ 帝王外戚聚居的地方。
引《史记·万石张叔列传》:“於是 高祖 召其姊为美人,以 奋 为中涓,受书謁,徙其家 长安 中 戚里。”
司马贞 索隐引 颜师古 曰:“於上有姻戚者皆居之,故名其里为 戚里。”
《文选·左思<魏都赋>》:“亦有 戚里,寘宫之东。”
吕延济 注:“戚里,外戚所居之里。”
北周 庾信 《春赋》:“移 戚里 而家富,入 新丰 而酒美。”
唐 戴叔伦 《长安早春赠万评事》诗:“春风归 戚里,晓日上花枝。”
⒉ 借指外戚。
引《后汉书·张霸传赞》:“霸 贵知止,辞交戚里。”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立秋》:“中贵戚里,取索供卖。”
清 吴伟业 《圆圆曲》:“许将戚里箜篌伎,等取将军油碧车。”
况周颐 《蕙风词话》卷四:“朝臣戚里,夤缘关通。”
⒊ 泛指亲戚邻里。
引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细柳》:“村中有货美材者,女不惜重直致之,价不能足,又多方乞贷於戚里。”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新郎》:“村人有为子娶妇者,新人入门,戚里毕贺。”
国语词典
戚里 [qī lǐ]
⒈ 帝王外戚所居住的地方。
引北周·庾信〈春赋〉:「移戚里而家富,入新丰而酒美。」
戚里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上都释义:⒈古代对京都的通称。《文选·班固<西都赋>》:“寔用西迁,作我上都。”张铣 注:“上都,西京也。”此指 西汉 京都 长安。明 何景明《七述》之三:“乃有上都贵人,戚里公子,迎晨而出,及暮乃止。”⒉古对陪都(下都)而言,称首都为上都。(1)北齐 以 晋阳 为 下都,故称 邺(今 河北 临漳 西南)为 上都。《太平御览》卷一五五引《晋书》:“北齐 高洋 以 鄴 为 上都,晋阳 为 下都。”(2)唐肃宗 宝应 元年建东、南、西、北四陪都,因称首都 长安 为 上都。《新唐书·地理志一》:“上都,初曰 京城,天宝
- 2.
宸筵释义:帝王举行的宴会。旧题 宋 尤袤《全唐诗话·中宗》:“此后,每游别殿,幸离宫,驻蹕芳苑,鸣笳仙禁,或戚里宸筵,王门卺席,无不毕从。”
- 3.
恶上释义:憎恶长上。语本《左传·成公十五年》:“盗憎主人,民恶其上。”《北史·高谦之传》:“但豪家支属,戚里亲媾,縲紲所及,举目多是,皆有盗憎之色,咸起恶上之心。”
- 4.
戚畹释义:犹戚里。
- 5.
戚闬释义:犹戚里。贵戚居处。
- 6.
放罢释义:罢官。《续资治通鉴·宋孝宗乾道二年》:“帝曰:‘李道 輒恃戚里,敢尔妄作,可与放罢。’”
- 7.
文资释义:文职。 宋 司马光《涑水记闻》卷十:“二月癸酉,詔择 柴氏 族人最长一人除京官,已在班行,则换文资。”宋 曾巩《代翰林侍读学士钱藻遗表》:“伏望圣慈,并於文资内安排。”《续资治通鉴·宋高宗建炎元年》:“本朝后族、戚里,祖宗以来例不得任文资。”
- 8.
旗亭释义:⒈市楼。 古代观察、指挥集市的处所,上立有旗,故称。《史记·三代世表褚少孙论》:“臣为郎时,与方士考功会旗亭下。”《文选·张衡<西京赋>》:“旗亭五重,俯察百隧。”薛综 注:“旗亭,市楼也。”北魏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龙华寺》:“里有土臺,高三丈,上有二精舍。赵逸 云:‘此臺是中朝旗亭也,上有二层楼,悬鼓击之以罢市。’”唐 王勃《临高台》诗:“旗亭百队开新市,甲第千甍分戚里。”唐 杜甫《入衡州》诗:“旗亭壮邑屋,烽櫓蟠城隍。”⒉酒楼。悬旗为酒招,故称。唐 刘禹锡《武陵观火》诗:“花县与琴焦,旗亭无酒濡。”
- 9.
添差释义:宋 制,凡授正官,皆作计给禄俸的虚衔,实不任事。 内外政务则于正官外另立他官主管,称“差遣”。凡于差遣员额外增添的差遣,叫“添差”。宋 洪迈《夷坚乙志·秦昌时》:“既而添差 宁国军 签判,不欲往。”宋 叶绍翁《四朝闻见录·卫魁廷尉》:“策中力陈添差赘员之弊。”《续资治通鉴·宋孝宗淳熙三年》:“帝以 张默 为 秀王 夫人之亲,欲与一添差监当,龚茂良 言;‘近制,惟宗室,戚里及归正人方得添差。’”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四章第一节:“它保存 唐、五代 留下的无数官位,又设置事实上必需的职和差遣…
- 10.
清明火释义:《周礼·夏官·司爟》:“掌行火之政令,四时变国火,以救时疾。”郑司农 注引 鄹子 曰:“春取榆柳之火。”古代寒食禁火,唐 宋 在清明时取榆柳火赏赐近臣、戚里等,故称为清明火。
- 11.
百隧释义:纵横交错的市道。 《文选·张衡<西京赋>》:“旗亭五重,俯察百隧。”李周翰 注:“隧,市道也。”《文选·左思<魏都赋>》:“百隧轂击,连軫万贯。”刘良 注:“隧,路也,言有隧路多也。”唐 王勃《临高台》诗:“旗亭百隧开新市,甲第千甍分戚里。”
- 12.
盛谈释义:犹美谈。清 王夫之《家世节录》:“杨太母 所生母年九十,生 耻所 杨公,举于乡,官州刺史。凡四世略相等,戚里以为盛谈。”
- 13.
看楼释义:供观乐或瞭望的楼。唐 郑处诲《明皇杂录》卷下:“每正月望夜,又御勤政楼观作乐,贵臣戚里官设看楼。夜阑,即遣宫女於楼前歌舞以娱之。”《辽史·食货志下》:“东平郡 城中置看楼,分南、北市,禺中交易市北,午漏下交易市南。”
- 14.
诈马筵释义:指 元 代每年六月三日,在车驾行幸之处,于御前张宴为乐的盛会。元 周伯琦《诈马行》诗序:“国家之制,乘舆北幸上京,岁以六月吉日。命宿卫大臣及近侍服所赐只孙,珠翠金宝,衣冠腰带,盛饰名马,清晨自城外各持綵仗,列队驰入禁中。於是上盛服,御殿临观。乃大张宴为乐,惟宗王戚里宿卫大臣前列行酒,餘各以所职叙坐合饮,诸坊奏大乐,陈百戏,如是凡三日而罢。其佩服日一易,大官用羊二千噭、马三匹,它费称是,名之曰‘只孙宴’。‘只孙’,华言一色衣也。俗呼曰‘诈马筵’。”元 杨允孚《滦京杂咏》之四三:“锦衣行处狻猊习,诈马筵前虎豹
- 15.
详练释义:⒈精详熟习。《宋书·蔡兴宗传》:“卿详练清浊,今以选事相付,便可开门当之,无所让也。”《新唐书·李尚隐传》:“﹝ 李尚隐 ﹞尤详练故实,前后制令,诵记略无遗。”宋 沉括《梦溪笔谈·谬误》:“江 南 陈彭年 博学书史,於礼文尤所详练。”⒉周详练达。宋 徐铉《唐故奉化军节度判官赵君墓志铭》:“察狱详刑,号为详练。”宋 王安石《李端悫可东上阁门使制》:“於朝廷有详练之实,於戚里有茂勉之声。”
- 16.
金铛大畹释义:穿着进档华服、住在戚里大畹,借以指代身份显贵的权宦、贵族,比喻居高官、享厚禄的人。 珰:古作『璫』,中国汉代武职宦官帽子的装饰品,后借指宦官。电视剧里经常可以听到称呼『大珰』,是对有权势的太监的尊称。《前汉·宦者传》:“秦汉中常侍参用士人冠,皆银璫左貂。明帝攺金璫右貂,悉用奄人为之。”(秦汉时中常侍一职的冠饰礼制参照读书士人,都采用银璫左貂,也就是前有银质帽珰、帽左用貂尾装饰,汉明帝时改为貂尾在右、黄金珰片,让所有宦官都这样穿戴。”)《后汉书·宦者传序》:“汉兴,仍袭秦制,置中常侍官。然亦引用士人,以参其
- 17.
长杨释义:⒈亦作“长扬”。长杨宫 的省称。汉 扬雄《长杨赋》:“振师 五柞,习马 长杨。”唐 杜牧《杜秋娘》诗:“长杨 射熊羆,武帐弄哑咿。”宋 秦观《韦元成论》:“﹝ 元帝 ﹞ 永元 中幸 长扬 射熊馆,布车骑大猎,则是宫室宴享之事,未能如礼也。”明 高启《少年行》之一:“官侍 长扬 拜夕郎,况凭内宠在椒房。”清 洪昇《长生殿·禊游》:“传声报戚里,今日幸 长扬。”参见“长杨宫”。⒉连绵的杨柳。《文选·潘岳<闲居赋>》:“长杨映沼,芳枳树篱。”刘良 注:“杨,柳树也。”唐 温庭筠《太子西池》诗之二:“薄暮香尘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