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骈体 骈体的意思
pián

骈体

简体骈体
繁体駢體
拼音pián tǐ
注音ㄆㄧㄢˊ ㄊㄧˇ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pián,(1) 两马并驾一车。【组词】:骈驰。(2) 两物并列,成双的,对偶的。【组词】:骈句。骈俪。骈文。骈体。骈枝。骈衍(并列相连)。

tǐ tī,(1) 〔体己〕❶家庭成员个人的私蓄的财物;❷亲近的,如“体体话”,亦作“梯己”。

基本含义

指文辞或诗词的格调优美,用词句繁复而工整的修辞风格。

骈体的意思

骈体 [pián tǐ]

1. 以常用对偶和整齐文句并声音和谐以及词藻华丽为特征,六朝时盛行的一种文体(相对于“散体”)

[rhythmical prose style,marked by parallelism and ornateness;]

骈体 引证解释

⒈ 即骈文。参见“駢文”。

清 王应奎 《柳南随笔》卷二:“为诸生时,好以駢体为经义。”
亦作“駢体文”。 清 方履籛 《书刘芙初编修骈体文集序》:“兹駢体文一卷,抒华千载,启韵百家。”
清 梅曾亮 《<管异之文集>书后》:“曾亮 少好为駢体文。 异之 曰:‘人有哀乐者,面也。今以玉冠之,虽美,失其面矣。此駢体之失也。’”


骈体的反义词及解释

    • 1.
      散体释义:一种不要求词句齐整对偶的文体。与“骈体”相对。
    • 2.
      散文释义:⒈文学类型的一种。⒉指不求形式上整齐,不讲对仗,不押韵的散体文章。与“韵文”相对。⒊现代文学中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文学作品。包括杂文、报告文学、小品文、随笔、传记、游记等。有时也专指表现作者情思的叙事、抒情散文。

骈体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伐山语释义:指骈体文中引用的生僻典故。
    • 2.
      俪裁释义:犹骈体。
    • 3.
      俳体释义:⒈骈体文。⒉即俳谐体。
    • 4.
      俳语释义:⒈戏笑嘲谑的言辞。⒉讲究对偶的骈体文字。
    • 5.
      俳赋释义:骈体赋,为六朝时通行的一种赋体,讲究骈偶声律,字句工巧,实际上是押韵的骈体文,如 鲍照 《芜城赋》、 江淹 《别赋》等。 明 徐师曾 《文体明辨》:“夫俳赋尚辞而失於情,故读之者无兴起之妙趣,不可以言则矣。”
    • 6.
      偶俪释义:骈体;对偶。
    • 7.
      冲场释义:⒈亦作“冲场”。戏曲名词。谓传奇剧本的第二折。冲场开头必有个长引子,引子唱完,继以诗词和骈体文的定场白,要以简单的语言,说明登场人物的身份、性格、坏境和当时的思想,并要酝酿全剧的精神,埋伏下全剧的重要节目。⒉方言。指人的外貌、仪表。
    • 8.
      双文释义:⒈宋钱惟演《苦热》诗:“赫日烘霞鬪晓光,双文桃簟碧牙牀。 ”明梅鼎祚《昆仑奴》第一折:“腰悬着百鍊鎚,胸挂着双文镜。”清陈维崧《水调歌头·咏美人秋千》词:“百丈同心綵索,一寸双文画板,风颭绣旗开。”⒉指骈体文。⒊指唐传奇小说人物崔莺莺。⒋借指美女。
    • 9.
      古文释义:⒈泛指文言文。⒉唐代韩愈、柳宗元等反对六朝以来的骈体文的文风,提倡先秦和汉代所使用的散体的文言文,并把它叫做古文。⒊指春秋战国时期秦以外的六国文字,即东土文字。
    • 10.
      四六体释义:骈体的一种,因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所以有这个名称。
    • 11.
      四六文释义:骈体文的一种。全篇多以四字六字相间为句,故名。形成于南朝,盛行于唐宋。由于偏重形式,追求词藻典故,好的作品不多。
    • 12.
      失粘释义:指做近体诗、骈体文平仄不调。
    • 13.
      敏博之学释义:骈体文之别称。
    • 14.
      散体释义:一种不要求词句齐整对偶的文体。与“骈体”相对。
    • 15.
      枝对叶比释义:枝叶相对并列。比喻骈体文对偶句式。
    • 16.
      花判释义:⒈旧时官吏用骈体文写成的语带滑稽的判词。⒉引申为判决。⒊犹评判。
    • 17.
      转踏释义:宋 时歌舞表演形式的一种。 演出分为若干节,每节一诗一词,唱时伴以舞蹈。开演前有“勾队词”,大都用骈体文数句;表演结束后有“放队词”,大都是七绝一首。现存“转踏”曲词有《调笑集句》、郑仅《调笑》等。
    • 18.
      骈四俪六释义:骈:并列,对偶;俪:成双,成对。 指多用四字、六字句对偶排比的骈体文。
    • 19.
      骊体释义:骈体。骈文。驪,通“丽”。

骈体(pianti)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骈体是什么意思 骈体读音 怎么读 骈体,拼音是pián tǐ,骈体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骈体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