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家 [jǔ jiā]
1. 整个家庭;全家。
例大喜,笼归,举家庆贺。——《聊斋志异·促织》
英[the whole family;]
举家 引证解释
⒈ 全家。
引汉 焦赣 《易林·乾之需》:“目瞤足动,喜如其愿,举家蒙宠。”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八:“﹝ 韩紃 ﹞及到贬所,又为将官 韩京 所招,与家死。”
国语词典
举家 [jǔ jiā]
⒈ 全家。
引《荀子·大略》:「八十者一子不事,九十者举家不事。」
《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三》:「王公举家悲恸,因不忍断了行修亲谊,回书还答,便有把幼女续婚之意。」
近阖家 全家
举家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不事释义:⒈不侍奉,不服事。《易·蛊》:“不事王侯,高尚其事。”⒉指不任以官职。《晋书·刘寔传》:“臣以为古之养老,以不事为优,不以吏之为重。”《资治通鉴·晋怀帝永嘉三年》引此文,胡三省 注云:“不事,谓不使任事。”⒊不服劳役。《荀子·大略》:“八十者一子不事,九十者举家不事,废疾非人不养者,一人不事。”《史记·秦始皇本纪》:“於是立石 东海 上 胊 界中,以为 秦 东门。因徙三万家 丽邑,五万家 云阳,皆復不事十岁。”《资治通鉴·始皇帝三十五年》引此文,胡三省 注云:“不事者,不供征役之事。”⒋不办事;不做事
- 2.
举家欢庆释义:举家是指整个家庭,全家。举家欢庆就是整个家庭同庆。
- 3.
举家迁徙释义:举,全。 举家迁徙就是全家搬迁的意思。
- 4.
亡叛释义:叛逃。 《后汉书·隗嚣传》:“陛下宽仁,诸侯虽有亡叛,而后归,輒復位号,不诛也。”《北齐书·杜弼传》:“时天下多难,盗贼充斥,徵召兵役,涂多亡叛。”《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三年》:“﹝ 王世充 ﹞乃峻其法,一人亡叛,举家无少长就戮,父子、兄弟、夫妇许相告而免之。”
- 5.
叹异释义:⒈赞叹诧异。《后汉书·皇后纪上·明德马皇后》:“后时年十岁,干理家事,勑制僮御,内外諮稟,事同成人。初,诸家莫知者,后闻之,咸叹异焉。”唐 戴君孚《广异记·崔日用》:“衙毕,使奴取诸寺长生猪。既至,或跛或眇,不殊前见也,叹异久之。”《初刻拍案惊奇》卷八:“大郎又説着大士梦中诗四句,举家叹异。”⒉惊叹。《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三:“行修 疑道做梦,却有老人尚在可证。老人当即辞 行修 而去,行修 嘆异了一番。”清 王韬《淞隐漫录·海外壮游》:“至操陆兵,悉以新制神枪,一军齐放,有若万道火龙。生观之,不胜嘆异。”
- 6.
吉罗香释义:香药名。宋 陶穀《清异录·鹰嘴香》:“番禺 牙侩 徐审 与舶主 何吉罗 洽密,不忍分判,临歧,出如鸟嘴尖者三枚,赠 审 曰:‘此鹰嘴香也,价不可言。当时疫,于中夜焚一颗,则举家无恙。’后八年,番禺 大疫,审 焚香,闔门独免,餘者供事之,呼为吉罗香。”
- 7.
岁破释义:一种迷信禁忌的名称。指太岁所冲的方位。如太岁星运行到子位,子位叫直符,同子位相对的午位即叫岁破。迷信认为,在太岁所冲的方位或向太岁所冲的方位搬迁是不吉利的。汉 王充《论衡·辨祟》:“宅盛即留,衰则避之,及岁破直符,輒举家移。”汉 王充《论衡·难岁》:“抵太岁名曰岁下,负太岁名曰岁破,故皆凶也。”清 允禄 等《协纪辨方书·义例一·岁破》:“《广圣历》曰:‘岁破者,太岁所衡之辰也。其地不可兴造、移徙、嫁娶、远行,犯者主损财物及害家长。惟战伐向之吉。’《明时总要》:‘岁破者,子年在午,顺行十二辰是也。’”
- 8.
常器释义:⒈常用或普通的器物。《左传·襄公十九年》“取其所得以作彝器”晋 杜预 注:“彝,常也。谓钟鼎为宗庙之常器。”⒉比喻普通的人。《梁书·朱异传》:“此儿非常器,当成卿门户。”宋 何薳《春渚纪闻·杨文公鹤诞》:“两翅歘开,中有玉婴转侧而啼,举家惊异,非常器也。”
- 9.
梗拒释义:阻拦拒绝。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段氏》:“居年餘,二妾皆有身,举家皆喜。於是气息渐舒,凡诸侄有所强取,輒恶声梗拒之。”
- 10.
汉鸡释义:汉 王充《论衡·道虚》:“淮南王 学道……奇方异术,莫不争出。 王遂得道,举家升天,畜产皆仙,犬吠于天上,鸡鸣于云中。”后因以“汉鸡”为典。
- 11.
炳烛释义:⒈点烛。《法苑珠林》卷九二:“举家走出,炳烛照之,亦了无异。”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粉蝶》:“还斋炳烛,见琴横案上。”⒉汉 刘向《说苑·建本》:“晋平公 问於 师旷 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 曰:‘何不炳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长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后因以“炳烛”比喻老而好学。清 钱谦益《病榻消闲杂咏》之八:“白颠炳烛浑无暇,鲁 酒 吴 羹一味休。”清 顾炎武《与汤圣弘书》:“弟以望七衰龄,犹希炳烛。”
- 12.
神车释义:放置神像的车辆。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汶水》:“库中有 汉 时故乐器及神车、木偶,皆靡密巧丽。”《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十年》:“﹝ 刘显 ﹞怒,将杀 贺氏,贺氏 奔 亢埿 家,匿神车中三日,亢埿 举家为之请,乃得免。”胡三省 注:“北人无室屋,逐水草,置神於车中而严事之,因谓之神车。”
- 13.
称家释义:⒈举家,全家。⒉见“称家之有无”。
- 14.
移山释义:移动山岳。典出《列子·汤问》所载 北山 愚公 举家移 太行、王屋 二山的寓言。后多以比喻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干到底的顽强决心或称颂有志者事竟成的坚毅精神。
- 15.
籍死释义:犯罪被籍没致死。《太平广记》卷一五○引《前定录·李泌》:“不出三年,当有赤族之祸,须覔 黄中君 方免……宜三月三日,全家出城覔之,不见,必籍死无疑;若见,但举家悉出哀祈,则必免矣。”
- 16.
翕翕释义:⒈失意不满貌。《孙子·行军》:“谆谆翕翕,徐与人言者,失众也。”曹操 注:“谆谆,语貌;翕翕,失志貌。”⒉苟合貌。《尔雅·释训》:“翕翕訿訿,莫供职也。”郝懿行 义疏:“翕翕者,小人党与之合。”《后汉书·翟酺传》:“朝臣在位,莫肯正议,翕翕訿訿,更相佐附。”宋 曾巩《故翰林侍读学士钱公墓志铭》:“公於众不矫矫为异,亦不翕翕为同。”⒊和合貌。元 柯丹丘《荆钗记·闺念》:“长安 红杏深,家山白云隐。早祈归省,孜孜翕翕,举家欢庆。”⒋盛大貌。唐 韩愈《辛卯年雪》诗:“翕翕陵厚载,譁譁弄阴机,生平未曾见,何暇
- 17.
耸惧释义:极其恐惧。耸,通“悚”。《左传·成公十四年》:“大夫闻之,无不耸惧。”杨伯峻 注:“耸借为悚。《説文》:悚,惧也。”《韩非子·内储说上》:“於是吏皆耸惧,以为神明也。”《东周列国志》第二九回:“百官耸惧,百姓不服。”清 曾国藩《台洲墓表》:“或有所不快於他人,亦痛绳长子,竟日嗃嗃,詰数愆尤,间作激宕之辞,以为岂少我邪,举家耸惧。”
- 18.
行乐图释义:谓作游玩消遣状的人像图画,或径指肖像画。唐 裴孝源《贞观公私画史》:“《朝臣像》、《吴中舟行图》、《少年行乐图》…… 刘瑱 画,隋 朝官本。”《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前日女壻上门,他举家都看个勾,行乐图也画得出在那里。”《红楼梦》第四二回:“昨儿老太太又説:‘单画园子,成了房样子了。’叫连人都画上,就像行乐图儿才好。”清 袁枚《随园诗话》卷七:“古无小照,起於 汉 武梁祠 画古贤烈女之像。而今则庸夫俗子,皆有一行乐图矣。”亦省称“行乐”。《儒林外史》第二八回:“有一个小照行乐,求大笔一题。”《儿
- 19.
许逊释义:传说中的仙人。相传为 晋 道士,汝南 人,学道于 吴猛,后举孝廉,曾为 旌阳 令。感 晋 室棼乱,弃官东归,周游江湖。东晋 孝武帝 太康 二年八月一日,于 洪州 西山,举家四十二口拔宅飞升。世称 许真君 或 许旌阳。见《太平广记》卷十四引 唐 无名氏《十二真君传·许真君》。元 范梈《秋雨寓舍酬答夏编修》诗之四:“倚巖推 许逊,负水揖 文簫。”
- 20.
质作释义:谓以其人作抵押并役使之。 《梁书·武帝纪下》:“令书行后,百日为期,若犹有犯,男子謫运,女子质作,并同三年。”《资治通鉴·梁武帝中大同元年》引此文,胡三省 注云:“质作,质其身使居作。”《隋书·刑法志》:“百姓有罪,则案之如法。其缘坐则老幼不免,一人逃亡,则举家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