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卿 [liù qīng]
1. 上古天子有六军,六军之主将称“六卿”。
2. 指六官。《书·周官》:“六卿分职,各率其属,以倡九牧,阜成兆民。”《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夏殷亡闻焉,周官则备矣。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是为六卿,各有徒属职分,用于百事。”春秋末,宋国亦设六卿之官,其官名与周稍异。《左传·哀公二十六年》:“于是皇缓为右师,皇非我为大司马,皇怀为司徒,灵不缓为左师,乐茷为司城,乐朱鉏为大司寇,六卿三族降听政,因大尹以达。”后用以泛称朝廷重臣。汉桓宽《盐铁论·刺权》:“威重于六卿,富累于陶卫,舆服僭于王公,宫室溢于制度。”南朝梁沈约《奏弹王源》:“闻之前典,岂有六卿之胄,纳女于管库之人?”隋唐后亦用以称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
3. 指春秋时晋之范、中行、知、赵、韩、魏六氏。
4. 谓卿六人。
6. 见“六大”。
六卿 引证解释
⒈ 上古天子有六军,六军之主将称“六卿”。
引《书·甘誓》:“大战于甘,乃召六卿。”
孔 传:“天子六军,其将皆命卿。”
⒉ 指六官。
引《书·周官》:“六卿分职,各率其属,以倡九牧,阜成兆民。”
《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夏 殷 亡闻焉, 周 官则备矣。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是为六卿,各有徒属职分,用於百事。”
春秋 末, 宋国 亦设六卿之官,其官名与 周 稍异。 《左传·哀公二十六年》:“於是 皇缓 为右师, 皇非我 为大司马, 皇怀 为司徒, 灵不缓 为左师, 乐茷 为司城, 乐朱鉏 为大司寇,六卿三族降听政,因大尹以达。”
后用以泛称朝廷重臣。 汉 桓宽 《盐铁论·刺权》:“威重於六卿,富累於 陶衞,舆服僭於王公,宫室溢於制度。”
南朝 梁 沉约 《奏弹王源》:“闻之前典,岂有六卿之胄,纳女於管库之人?”
隋 唐 后亦用以称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 清 龚自珍 《明良论二》:“至身为三公,为六卿,非不崇高也,而其於古者大臣巍然岸然师傅自处之风,匪但目未覩,耳未闻,梦寐亦未之及。”
⒊ 指 春秋 时 晋 之 范、中行、知、赵、韩、魏 六氏。
引《左传·襄公十九年》:“公( 鲁襄公 )享 晋 六卿于 蒲圃,赐之三命之服。”
《韩非子·孤愤》:“所以谓 晋 亡者,亦非地与城亡也, 姬氏 不制,而六卿专之也。”
三国 魏 曹冏 《六代论》:“今陛下君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 田常 、六卿之臣,而无辅弼,何以相救?”
⒋ 谓卿六人。
引《左传·襄公九年》:“将盟, 郑 六卿:公子騑、公子发、公子嘉、公孙輒、公孙蠆、公孙舍之 及其大夫、门子,皆从 郑伯。”
《文选·左思<魏都赋>》:“其府寺则位副三事,官踰六卿。”
张载 注:“置卿近九,故曰官踰六卿。”
⒌ 见“六大”。
国语词典
六卿 [liù qīng]
⒈ 周代分掌国政的六种职官。即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
引《书经·周官》:「六卿分职,各率其属。」
《汉书·卷一九·百官公卿表上》:「夏、殷亡闻焉,周官则备矣。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是为六卿,各有徒属职分,用于百事。」
⒉ 春秋时,晋国的范、中行、知、赵、韩、魏六氏。
引《左传·襄公十九年》:「公享晋六卿于蒲圃,赐之三命之服。」
《韩非子·孤愤》:「所以谓晋亡者,亦非地与城亡也。姬氏不制,而六卿专之也。」
六卿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右释义:指 周 朝六卿中的太宰、太宗、太士。 参见“三左”。
- 2.
三夫人释义:古代天子后宫分主六宫之官。《礼记·昏义》:“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以听天下之内治,以明章妇顺。”孔颖达 疏:“后之六宫在王之六寝之后……其三夫人虽不分居六宫,亦分主六宫之事。或二宫则一人也,或犹如三公分主六卿之类也。”三夫人之号,代有更易。《南史·后妃传序》:“晋武帝 采 汉 魏 之制:置贵嬪、夫人、贵人,是为三夫人,位视三公……及 孝武 孝建 三年,省夫人,置贵妃,位比相国;进贵嬪比丞相,贵人比三司,以为三夫人。”
- 3.
三少释义:⒈三公的副职。亦称三孤。《大戴礼记·保傅》:“於是为置三少,皆上大夫也,曰:少保、少傅、少师。是与太子宴者也。”《汉书·百官公卿表序》:“太师、太傅、太保是为三公……又立三少为之副,少师、少傅、少保,是为孤卿,与六卿为九焉。”唐 杨炯《明威将军梁待宾神道碑》:“位隆三少,化浹五胥。”明 沉德符《野获编·吏部二·二品直拜三孤》:“文臣至尚书,六年始得东宫三少。”⒉三位知名的年轻人。(1)晋 王羲之、王承、王悦,俱少年知名。人称 王氏 三少。《晋书·王羲之传》:“敦 尝谓 羲之 曰:‘汝是吾家佳子弟,当不减
- 4.
三左释义:指 周朝 六卿中的太史、太祝、太卜。因常在王左,故称。
- 5.
八座尚书释义:《文选·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八座初启,以公补尚书令。 ”李善 注:“陈寿《魏志》评曰:‘八座尚书,即古六卿之任也。’《晋百官名》曰:‘尚书令,尚书僕射,六尚书,古为八座尚书。’”隋 唐 时以左右仆射和六部尚书为“八座尚书”。参见“八座”。
- 6.
六事释义:⒈上古指领兵的六卿。《书·甘誓》:“大战于 甘,乃召六卿。王曰:‘嗟!六车之人,予誓告汝。’”孔 传:“各有军事,故曰六事。”后因以指朝中的军事大臣。唐 白居易《忆晦叔》诗:“六事尽思君作伴,几时归到 洛阳 来。”宋 曾巩《兵部侍郎制》:“夫兵,天下之备,谁能去之?自士不出於井地,而将非六事之人,歷世以来,皆古之宜法,而患夫势之难行。”⒉相传 商 初天下大旱,汤 曾祷于 桑林,以六事自责。《荀子·大略》:“汤 旱而祷曰:‘政不节与?使民疾与?何以不雨至斯极也!宫室荣与?妇謁盛与?何以不雨至斯极也!苞苴行与
- 7.
六卿分晋释义:春秋 后期,晋国 范氏、中行氏、知氏、韩氏、赵氏、魏氏 六卿秉持国政,并相继改革田亩制、税制,图谋富强,相互兼并,导致 晋 室瓦解,最后分立为 赵、韩、魏 三国,史称“六卿分晋”。
- 8.
六卿释义:⒈古代统军执政之官。⒉《周礼》把执政大臣分为六官,也称六卿。后世往往称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为六卿。⒊春秋后期晋国有范氏、中行氏、知氏、韩氏、赵氏、魏氏六家为卿,合称六卿。
- 9.
六官释义:《周礼》以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分掌邦政,称六官或六卿。
- 10.
六将军释义:谓 春秋 时 晋国 之 范、中行、智伯、韩、魏、赵 六卿。
- 11.
六晋释义:谓 春秋 末期 晋国 的六卿:知氏、范氏、中行氏、韩氏、魏氏、赵氏。
- 12.
六族释义:⒈指 西周 初,周 王分给 鲁国 的 殷 民六族。《左传·定公四年》:“殷 民之六族: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使帅其宗氏,辑其分族,将其丑类,以法则 周公,用即命于 周,是使之职事于 鲁,以昭 周公 之明德。”⒉指 春秋 时 晋国 之六卿。宋 王应麟《小学绀珠·氏族·晋六族》:“晋 六族又曰六卿:赵、范、知、中行、魏、韩。”⒊指六亲。《新唐书·酷吏传·来俊臣》:“后意寤,由是 仁杰 六族皆免。”
- 13.
六正释义:⒈春秋 晋 统帅三军的六卿。 《左传·襄公二五年》:“自六正、五吏、三十帅、三军之大夫、百官之正长、师旅及处守者,皆有赂。”杜预 注:“三军之六卿。”孔颖达 疏:“三军将佐有六,与六正数同,故以六正为六卿也。”⒉臣子对国君之六种正当的品行。汉 刘向《说苑·臣术》:“故人臣之行,有六正六邪,行六正则荣,犯六邪则辱……何谓六正六邪?六正者,一曰萌芽未动,形兆未见,昭然独见存亡之几,得失之要,预禁乎不然之前,使主超然立乎显荣之处,天下称孝焉,如此者圣臣也。二曰虚心尽意,进善通道,勉主以礼义,论主以长策,将顺其美
- 14.
六瘼释义:民间的各种疾苦。《北史·儒林传下·黎景熙》:“陛下爰发明詔,广求六瘼,同 禹 汤 之罪己,高 宋景 之守正,澍雨应时,年穀斯稔。”清 高士奇《天禄识馀·六瘼》:“六瘼,即六事也。”此指六卿所掌各项政令范围内民之疾苦。参见“六事”。
- 15.
冢卿释义:孤卿;上卿。六卿中掌国政的人。
- 16.
冢宰释义:⒈周官名。为六卿之首,亦称太宰。⒉称吏部尚书为冢宰。
- 17.
冬卿释义:⒈周 代冬官为六卿之一,主管百工事务,后代因称工部为冬卿。《旧唐书·郑朗传》:“政溢闻听,念兹徵还,位冠冬卿,职重邦计。”唐 刘禹锡《送韦秀才道冲赴制举》诗:“伊昔 玄宗 朝,冬卿冠鸳鸞。”宋 叶适《除吏部侍郎谢表》:“天许会逢,上命亲近,从冬卿而陪献纳,考地贡而修虞衡。”⒉南朝 梁 对光禄勋、大鸿胪和都水使者的通称。《隋书·百官志上》:“诸卿,梁 初犹依 宋 齐,皆无卿名。天监 七年……以光禄勋为光禄卿,大鸿臚为鸿臚卿,都水使者为太舟卿,三卿是为冬卿。”
- 18.
匡襄释义:辅佐帮助。《封神演义》第八八回:“八百诸侯称硕德,千年师帅颂匡襄。”郑观应《盛世危言·书吏》:“特开内阁总理,枢机六卿,分职各司,其属即古之四岳九官辅弼匡襄之职也。”陈春生《戊申熊成基安庆起义记》:“及 熊成基 调至 安庆,范 乃竭力匡襄。”
- 19.
卿士释义:⒈指卿、大夫。 后用以泛指官吏。《书·牧誓》:“是信是使,是以为大夫卿士。”孙星衍 疏:“大夫卿士不云卿大夫士,盖以此士,卿之属也。”《史记·宋微子世家》:“殷 既小大好草窃姦宄,卿士师师非度,皆有罪辜,乃无维获,小民乃并兴,相为敌讎。”梁启超《变法通议·论不变法之害》:“谋及卿士,谋及庶人,国疑则询,国迁则询,议郎博士,非西官也。”⒉周 王朝的执政者。总管王朝的政事。《诗·小雅·十月之交》:“皇父 卿士,番 维司徒。”朱熹 集注:“卿士,六卿之外,更为都官,以总六官之事也。”《左传·隐公三年》:“郑武公
- 20.
右师释义:⒈先 秦 时官名。 《左传·文公七年》:“夏四月,宋成公 卒。於是 公子成 为右师。”杨伯峻 注:“宋 以右师、左师、司马、司徒、司城、司寇为六卿。”《孟子·离娄下》:“公行子 有子之丧,右师往弔。”赵岐 注:“右师,齐 之贵臣 王驩 字 子敖 者。”⒉右军,右翼部队。《左传·僖公二十八年》:“陈 蔡 奔,楚 右师溃。”《国语·晋语四》:“公以二军下,次於 阳樊。右师取 昭叔 于 温。”韦昭 注:“二军,左、右军。”⒊复姓。《通志·氏族四》:“《世本》:‘宋庄公 至 公子申,世为 右师 氏。’汉 有中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