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不自觉释义:指无意识的、自然而然的情感活动。《资治通鉴·唐文宗开成三年》:“﹝上﹞曰:‘宰相諠争如此,可乎?’对曰:‘诚为不可。然 覃 等尽忠愤激,不自觉耳。’”柳杞《好年胜景》:“四喜 说得兴奋起来,不自觉的拍打着牛屁股。”
- 2.
东阳释义:⒈古邑名。春秋 鲁 地。在今 山东省 费县 境。《左传·哀公八年》:“吴 师克 东阳 而进,舍於 五梧。”⒉古邑名。春秋 齐 地。在今 山东省 临胊县 境。《左传·襄公六年》:“四月,晏弱 城 东阳 而遂围 莱。”杜预 注:“东阳,齐 竟上邑。”⒊古邑名。战国 楚 地。在今 江苏省 盱眙县 境。《国语·楚语上》:“若资 东阳 之盗使杀之,其可乎?”韦昭 注:“东阳,楚 北邑。”⒋古地区名。春秋 晋 地。相当今 河北省 太行山 以东 邢台、邯郸 一带。《左传·昭公二十二年》:“六月,荀吴 略 东阳。”杜
- 3.
乎哉释义:⒈语气助词。表感叹。《论语·宪问》:“子曰:‘赐 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后汉书·郭泰传》:“林宗 起拜之曰:‘卿贤乎哉!’因劝令学,卒以成德。”⒉语气助词。表疑问。《孟子·梁惠王上》:“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⒊语气助词。表设问或反诘。《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将可乎哉?殆必不可。”《论语·子罕》:“吾有知乎哉?无知也。”《后汉书·李法传》:“鄙夫可与事君乎哉?苟患失之,无所不至。”明 刘基《书善最堂卷后》:“夫立言以明道,而求言於人者,将以正己之所学,言可以苟乎哉?”清 梁章鉅《归田琐记·郑苏
- 4.
争国释义:争夺君位。《左传·昭公二十一年》:“诸侯唯 宋 事其君,今又争国,释君而臣是助,无乃不可乎?”《荀子·仲尼》:“齐桓,五伯之盛者也,前事则杀兄而争国。”章诗同 注:“指与其兄 公子纠 争立为国君,而使 鲁 人杀 公子纠 事。”
- 5.
令格释义:令、格均为古代律法,因以“令格”泛指国家的法令或规章。《新唐书·刑法志》云:“令者,尊卑贵贱之等数,国家之制度也;格者,百官有司之所常行之事也。”《魏书·刑罚志》:“十二年詔:‘犯死罪,若父母、祖父母年老,更无成人子孙,又无期亲者,仰案后列奏以待报,著之令格。’”《新唐书·舒元舆传》:“岁有才德纔数人,而曰必取二十,谬进者乃过半,谓合令格,可乎?”
- 6.
催花鼓释义:唐 南卓《羯鼓录》:“尝遇二月初詰旦,﹝ 明皇 ﹞巾櫛方毕,时当宿雨初晴,景色明丽,小殿内庭,柳杏将吐,覩而嘆曰:‘对此景物,岂得不为他判断之乎?’左右相目将命备酒,独 高力士 遣取羯鼓,上旋命之,临轩纵击一曲,曲名《春光好》,神思自得,及顾柳杏,皆已发拆。上指而笑谓嬪御曰:‘此一事不唤我作天公可乎。’”后因有“催花鼓”之语。
- 7.
共德释义:大德。共,通“洪”。《左传·庄公二十四年》:“臣闻之:‘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先君有共德,而君纳诸大恶,无乃不可乎?”杨伯峻 注:“共读为洪,大也。旧读共为恭,不妥。”
- 8.
击鼓催花释义:唐 南卓《羯鼓录》:“上(唐明皇)洞晓音律……尤爱羯鼓玉笛,常云八音之领袖,诸乐不可为比。尝遇二月初,詰旦,巾櫛方毕,时当宿雨初晴,景色明丽,小殿内庭,柳杏将吐。覩而嘆曰:‘对此景物,岂得不为他判断之乎?’左右相目,将命备酒,独 高力士 遣取羯鼓。上旋命之,临轩纵击一曲,曲名《春光好》。神思自得。及顾柳杏,皆已发拆。上指而笑谓嬪御曰:‘此一事不唤我作天公,可乎?’”后用作酒令。鼓响传花,声止,持花未传者即须饮酒。今亦用作游戏。
- 9.
分谤释义:分担别人受到的诽谤。《左传·宣公十二年》:“楚 师方壮,若萃於我,吾师必尽,不如收而去之。分谤生民,不亦可乎。”《宋史·胡铨传》:“﹝ 秦檜 ﹞乃建白令臺諫、侍臣僉议可否,是盖畏天下议已,而令臺諫、侍臣共分谤耳。”金 王若虚《臣事实辨》:“自后世諛臣专以归恩分谤为爱君,于是人主始讳其过而耻屈於下矣。”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董如彪》:“使大郎有罪,主人且当分谤,矧其无罪,弃之何名。”
- 10.
剿民释义:犹劳民。 劳扰百姓。《左传·昭公九年》:“焉用速成,其以勦民也?无囿犹可;无民,其可乎?”汉 张衡《东京赋》:“今公子苟好勦民以媮乐,忘民怨之为仇也。”
- 11.
勋贤释义:有功勋有才能的人。《后汉书·朱景王杜等传论》:“若乃王道既衰,降及霸德,犹能授受惟庸,勋贤皆序,如 管 隰 之迭升 桓 世,先 赵 之同列 文 朝。”唐 元稹《故中书令赠太尉沂国公墓志铭》:“十五年,会上新即位,成德表帅,上曰:‘非吾勋贤,莫可入者。’”金 王若虚《史记辨惑一》:“﹝ 巫咸 ﹞盖一代之勋贤,而谓巫覡之类可乎?”
- 12.
勦民释义:犹劳民。劳扰百姓。《左传·昭公九年》:“焉用速成,其以勦民也?无囿犹可;无民,其可乎?”汉 张衡《东京赋》:“今公子苟好勦民以媮乐,忘民怨之为仇也。”
- 13.
口血未乾释义:古人歃血为盟,结盟者以牲血涂口以示诚信。因谓定盟未久为“口血未乾”。《左传·襄公九年》:“子孔、子蟜 曰:‘与大国盟,口血未乾而背之,可乎?’”《周书·文帝纪上》:“君復与故将军同受密旨,屡结盟约,期於毕力,共匡时难。……口血未乾,匕首已发。”清 王韬《淞滨琐话·金玉蟾》:“嫁娶之盟,姆所亲许,天日临其上,鬼神鉴其旁,口血未乾,想或不负。”
- 14.
名色释义:⒈有名的美色。指著名的美女。唐 孟棨《本事诗·情感》:“﹝ 韩翃 ﹞邻有 李 将妓 柳氏 ……间一日,﹝ 李 ﹞具饌邀 韩。酒酣,谓 韩 曰:‘秀才当今名士,柳氏 当今名色,以名色配名士,不亦可乎?’”⒉名目;名称。宋 汪应辰《与周参政书》:“近户部行下,以今岁下半年赋,限七月内令以其他名色,先次兑那,起发一半。”明 屠隆《綵毫记·海青死节》:“[侍臣]请皇帝穿袍。[浄]这教做甚么名色?[侍臣]这教做滚龙袍。”清 魏源《筹鹾篇》:“又有南北两局员换给水程之费,三关委员截票放行之费,名色百出,不可胜臚。”孙
- 15.
君人释义:⒈为人之君;统治人民。 《左传·隐公三年》:“君人者,将祸是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唐 元稹《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策》:“朕观古之王者,授命君人,兢兢业业,承天顺地。”⒉人君;国君。《战国策·燕策一》:“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周书·明帝纪》:“帝宽明仁厚,敦睦九族,有君人之量。”宋 岳珂《桯史·馆娃浯溪》:“夫沉湎以丧国,固君人之失道。”
- 16.
君前臣名释义:按照封建宗法制,臣下在君主面前,不论自称或他称,一律称名,而不得尊称,谓之“君前臣名”。 《礼记·曲礼上》:“父前子名,君前臣名。”郑玄 注:“对至尊,无大小,皆相名。”《公羊传·庄公九年》:“何以不称公子?君前臣名也。”明 刘若愚《酌中志·内臣佩服纪略》:“至逆 贤,则凡遇先帝传召,众必接声,或数十人讙声齐跪,曰:‘叫老公哩!’盖於君前臣名之义何居?而乃恬不为异,可乎?”
- 17.
吴太伯释义:亦作“吴大伯”。周 古公亶父(太王)长子,仲雍、季历 之兄。太王 欲传位 季历 及其子 昌(即 周文王),太伯 乃与 仲雍 出逃至 荆蛮,号 勾吴。后因以称出亡而让君位与弟者。《左传·闵公元年》:“不如逃之,无使罪至,为 吴大伯,不亦可乎?”《国语·晋语一》:“君得其欲,太子远死,且有令名,为 吴太伯,不亦可乎?”韦昭 注:“太伯 让 季歷,远适 吴 越,后 武王 追封为 吴伯,故曰 吴太伯。”《新唐书·李泌传》:“建寧王 诚贤,然 广平 冢嗣,有君人量,岂使为 吴太伯 乎?”参阅《史记·吴太伯世家》。
- 18.
回隐释义:⒈回避,隐藏。 《南史·颜延之传》:“延之 性既褊激,兼有酒过,肆意直言,曾无回隐。”《后汉书·任隗传》:“﹝ 隗 ﹞独与司徒 袁安 同心毕力,持重处正,鯁言直议,无所回隐。”宋 曾巩《抚州颜鲁公祠堂记》:“夫既自比於古之任者矣,乃欲睠顾回隐,以市於世,其可乎?”⒉迂远幽隐。唐 柳宗元《愚溪对》:“今汝之託也,远王都三千餘里,侧僻迴隐。”
- 19.
外仆释义:⒈古代官名。 掌管国君和大臣临时止宿、停留处所等事务。《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子产 相 郑伯 以如 楚,不为坛。外僕言曰:‘昔先大夫相先君适四国,未尝不为坛;自是至今,亦皆循之。今子草舍,无乃不可乎?’”杜预 注:“外僕,掌次舍者。”杨伯峻 注:“外僕,官名,职主为坛及舍者。”⒉借指掌管留止住次的人员。唐 王维《暮春太师左右丞相诸公于韦氏逍遥谷宴集序》:“于是外僕告次,兽人献鲜。”
- 20.
大恶释义:⒈大恶行;大罪过。 《左传·庄公二十四年》:“先君有共德,而君纳诸大恶,无乃不可乎?”《汉书·杜周传》:“方进 本与 长 深结厚,更相称荐,长 陷大恶,独得不坐。”鲁迅《故事新编·铸剑》:“他又觉得很可怜,仿佛自己作了大恶似的,非常难受。”⒉普遍的厌恶。《礼记·礼运》:“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