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海 [hèn hǎi]
1. 比喻无穷无尽的怨恨。
恨海 引证解释
⒈ 比喻无穷无尽的怨恨。
引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二六八:“万一天填恨海平, 羽琌 安稳贮 云英。”
午星 《一个红军女游击战士》:“多少人妻离子散!多少人流离失所!这是敌人一手造成的人间恨海。”
国语词典
恨海 [hèn hǎi]
⒈ 比喻怨恨之深。
引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三一五首之二六八:「万一天填恨海平,羽琌安稳贮云英。」
例如:「恨海愁波」。
⒉ 书名。清吴趼人著。以庚子事变为故事背景的言情小说。
恨海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两榜释义:甲榜和乙榜的合称。 亦指进士。唐 黄滔《酬徐正字夤》诗:“名从两榜考昇第,官自三臺追起家。”元 欧阳玄《试院倡和》诗之一:“两榜復科新大比,三人联事旧同年。”《明史·选举志一》:“其后宗学寖多,颇有致身两榜、起家翰林者。”《恨海》第一回:“内中单表一个人姓 陈,名 棨,表字 戟临,广东 南海 人,两榜出身。”《老残游记》第七回:“他们少爷叫 柳凤仪,是个两榜,那一部的主事。”参阅 清 赵翼《陔馀丛考·甲榜乙榜》。
- 2.
同砚释义:语本《汉书·张安世传》:“彭祖 又小与上同席研书。 ”研,通“砚”。后因称同学为同砚。《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八回:“好在我们同砚,彼此不必客气。”《恨海》第四回:“我与他若是向不相识的,倒也罢了;偏又是从小同居同砚过的。”
- 3.
吴沃尧释义:(1866-1910)清末文学家。字趼人,广东南海人。因家居佛山,又称“我佛山人”。曾东游日本。后在上海编《月月小说》。政治上倾向改良派。所作小说对晚清社会上的黑暗腐败现象有所揭露,是清末谴责小说的代表作家。著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恨海》等。
- 4.
宣德炉释义:明 朝 宣德 年间铸造的铜质香炉。省称“宣炉”。由于铜经过精炼,又加进一些金银等贵重金属,色泽极为美观,成为 明 代一种著名的美术工艺品。炉,也写作“鑪”。明 刘侗 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城隍庙市》:“后人评宣炉色五等:栗色、茄皮色、棠梨色、褐色,而藏经纸色为最。”《颜氏家藏尺牍·程处士邃》:“宣鑪所重别真伪。美式非所急。世之罕物,岂能求全?”《恨海》第九回:“鹤亭 见他两天不回,有点疑心,到书房里一看,桌上放着一个心爱的宣德炉没了。”鲁迅《呐喊·阿Q正传》:“尼姑待他们走后,定了神来捡点,龙牌固然已经碎在
- 5.
恨海愁天释义:恨海愁天形容愁闷像山一样大,像海一样深,无法排遣。
- 6.
损友释义:对自己有害的朋友。语本《论语·季氏》“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恨海》第十回:“他又不幸遇了那一班损友,学的流连忘反。女儿德薄,不能感格得他回心。”谢觉哉《交朋友的道理》:“所以我们要知道‘择交’;要交‘益友’,不交‘损友’。”
- 7.
文童释义:科举时代童生的别称。即应秀才考试的士子。也称儒童。清 秦咢生 胡希明《余保纯事略》:“是日 余 轿到署,文童譁然。”《恨海》第十回:“姪自从到了 陕西,当了一年多的採办……又由文童保举了一个巡检的前程。”鲁迅《呐喊·阿Q正传》:“阿Q 仿佛文童落第似的觉得很冤屈。”
- 8.
沙罐释义:用陶土和沙烧制的罐子。《恨海》第四回:“灶上安放着一口铁锅,旁边放着一个沙罐。”周立波《山乡巨变》上四:“一位中年妇女一手提一沙罐子温茶,一手拿几个粗碗,放到谈话的人们跟前的一张朱漆墩椅上。”
- 9.
走散释义:⒈四散离去;分手。《平妖传》第二七回:“许多吃麵的人,等不得都走散了。”《醒世姻缘传》第八十回:“轻轻易易的照数打发了银子,大家还好好的作揖走散。”《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一回:“那一班人都是行踪无定的,早就走散了,那里告得来!”鲁迅《书信集·致曹靖华》:“今天报上,则载 天津 混乱,学生走散。”⒉有时特指离婚。鲁迅《彷徨·离婚》:“爱姑 既然丈夫不对,公婆不喜欢……也还是照先前说过那样:走散的好。”⒊失散。《恨海》第三回:“伯和 信以为真,因又问道:‘我是昨天走散了的,此刻要雇一辆车到卫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