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上公 上公的意思
shànggōng

上公

简体上公
繁体
拼音shàng gōng
注音ㄕㄤˋ ㄍㄨㄥ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shàng shǎng shang,(1) 位置在高处的,与“下”相对。【组词】:楼上。上边。(2) 次序或时间在前的。【组词】:上古。上卷。(3) 等级和质量高的。【组词】:上等。上策。上乘(佛教用语,一般借指文学艺术的高妙境界或上品)。(4) 由低处到高处。【组词】:上山。上车。上升。(5) 去,到。【组词】:上街。(6) 向前进。【组词】:冲上去。(7) 增加。【组词】:上水。(8) 安装,连缀。【组词】:上刺刀。上鞋(亦作“绱鞋”)。(9) 涂。【组词】:上药。(10) 按规定时间进行或参加某种活动。【组词】:上课。上班。(11) 拧紧发条。【组词】:上弦。(12) 登载,记。【组词】:上账。(13) 用在名词后边,表示时间、处所、范围。【组词】:晚上。桌上。组织上。(14) 用在动词后边,表示开始、继续、趋向、完成。【组词】:爬上来。锁上。选上代表。(15) 达到一定的程度或数量。【组词】:上年纪。(16) 中国古代乐谱的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中的“1”。 ◎ 〔上声〕汉语声调之一,普通话上声(第三声)。

gōng,(1) 正直无私,为大家利益。【组词】:公正。公心。大公无私。(2) 共同的,大家承认的。【组词】:公理。公式。公海。公制。(3) 国家,社会,大众。【组词】:公共。公安(社会整体的治安)。公众。公民。公论(公众的评论)。(4) 让大家知道。【组词】:公开。公报。公然。(5) 封建制度最高爵位。【例句】:三公(中国周代指“太师”、“太傅”、“太保”;西汉指“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公子。公主。(6) 敬辞,尊称男子。【组词】:海公。包公。诸公(各位)。(7) 雄性的。【组词】:公母。公畜。(8) 对长辈和年老人的称呼。【组词】:公公。外公(外祖父)。(9) 姓。

基本含义

指人民群众对官员的尊敬和敬仰。

上公的意思

上公 [shàng gōng]

1. 周制,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八命,出封时,加一命,称为上公。

2. 汉制,仅以太傅为上公。

3. 晋制,太宰、太傅、太保皆为上公。

4. 公爵的尊称,亦泛指高官显爵。

5. 传说古有五行之官,封为上公,祀为贵神。其土正曰后土。见《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后因以“上公”指社神。

7. 即太白星。

上公 引证解释

⒈ 周 制,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八命,出封时,加一命,称为上公

《周礼·春官·典命》:“上公九命为伯,其国家、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皆以九为节。”
郑玄 注:“上公,谓王之三公有德者,加命为二伯。二王之后亦为上公。”
贾公彦 疏:“案下文,三公八命,出封皆加一等。”

⒉ 汉 制,仅以太傅为上公

《后汉书·百官志一》:“太傅,上公一人。本注曰:掌以善导,无常职。”
清 袁枚 《随园随笔·领录尚书事更尊于尚书令》:“和帝 时太尉 邓彪 以太傅録尚书事,位上公,在三公之上。每少帝立,则置此官,犹古冢宰总己之义。”

⒊ 晋 制,太宰、太傅、太保皆为上公

《晋书·职官志》:“晋 初,以 景帝 讳故,又採《周官》官名,置太宰以代太师之任,与太傅、太保皆为上公。”

⒋ 公爵的尊称,亦泛指高官显爵。

唐 李华 《寄赵七侍御》诗:“属词慕 孔 门,入仕希上公。”
明 何景明 《玉冈黔国地种竹》诗:“上公勋不忘,君子名詎朽。”

⒌ 传说古有五行之官,封为上公,祀为贵神。其土正曰后土。见《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后因以“上公”指社神。

唐 韩愈 《忆昨行和张十一》诗:“忆昨夹钟之吕初吹灰,上公礼罢元侯迴。”
王伯大 音释:“上公即社神也。”

⒍ 即太白星。

《说文·女部》“媊”字下引《甘氏星经》曰:“太白号上公。妻曰 女媊,凥南斗食厉,天下祭之曰 明星。”
《史记·天官书》:“太白,大臣也,其号上公。”


国语词典

上公 [shàng gōng]

⒈ 周制,三公八命,出封时,加一命称为「上公」。

《周礼·春官·典命》:「上公九命为伯,其国家、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皆以九为节。」

⒉ 汉时太保太傅的尊称。

《后汉书·卷一八·吴汉传·论曰》:「吴汉自建武世,常居上公之位。」

⒊ 公爵。亦泛指高官显爵。

唐·李华〈寄赵七侍御〉诗:「属词慕孔门,入仕希上公。」


上公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阳释义:⒈《易》八卦中的《乾》卦,由三阳爻构成,故亦以“三阳”指《乾》卦。⒉古人称农历十一月冬至一阳生,十二月二阳生,正月三阳开泰,合称“三阳”。唐 崔琮《长至日上公献寿》诗:“应律三阳首,朝天万国同。”⒊指春天。也指农历正月。《艺文类聚》卷八引 南朝 宋 孔皋《会稽记》:“餘姚县 南百里,有 太平山 ……三阳之辰,华卉代发。”宋 王安石《谢林肇长官启》:“三阳肇岁,万物同春。”《西游记》第四四回:“三阳转运,万物生辉。”参见“三阳开泰”。⒋中医谓太阳、少阳、阳明三经脉为三阳。《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
    • 2.
      上公释义:⒈周 制,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八命,出封时,加一命,称为上公。 《周礼·春官·典命》:“上公九命为伯,其国家、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皆以九为节。”郑玄 注:“上公,谓王之三公有德者,加命为二伯。二王之后亦为上公。”贾公彦 疏:“案下文,三公八命,出封皆加一等。”⒉汉 制,仅以太傅为上公。《后汉书·百官志一》:“太傅,上公一人。本注曰:掌以善导,无常职。”清 袁枚《随园随笔·领录尚书事更尊于尚书令》:“和帝 时太尉 邓彪 以太傅録尚书事,位上公,在三公之上。每少帝立,则置此官,犹古冢宰总己之义。”⒊晋
    • 3.
      九命释义:⒈周代的官爵分为九个等级,称九命。上公九命为伯;王之三公八命;侯伯七命;王之卿六命;子男五命;王之大夫、公之孤四命;公、侯伯之卿三命;公、侯伯之大夫,子男之卿再命(即二命);公、侯伯之士,子男之大夫一命。子男之士不命。他们的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等,各按等级作具体规定。见《周礼·春官·典命》、《礼记·王制》。九等官爵中的最高一级亦称九命。⒉北周官秩的等级。
    • 4.
      五献释义:飨礼时献酒五次。古代飨礼,上公九献,侯伯七献,子男五献。《礼记·礼器》:“五献之尊,门外缶,门内壶。”郑玄 注:“五献,子男之饗礼也。”《左传·昭公元年》:“及享,具五献之籩豆於幕下。”杜预 注:“朝聘之制,大国之卿五献。”唐 王维《汧阳郡太守夫人成氏墓志铭》:“製三繅兮玄纁,具五献兮籩豆。”
    • 5.
      五祀释义:⒈谓禘、郊、宗、祖、报五种祭礼。见《国语·鲁语上》。⒉古代祭祀的五种神祗。(1)祭祀五行之神。《周礼·春官·大宗伯》:“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郑玄 注:“此五祀者,五官之神。”《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故有五行之官,是谓五官。实列受氏姓,封为上公,祀为贵神。社稷五祀,是尊是奉。”《太平御览》卷五二九引《汉书议》:“祠五祀,谓五行金木水火土也。木正曰 句芒,火正曰 祝融,金正曰 蓐收,水正曰 玄冥,土正曰 后土。皆古贤能治成五行有功者,主其神祀之。”(2)祭祀住宅内外的五种神。《礼记·月令》:“﹝孟冬
    • 6.
      佳兵释义:《老子》:“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河上公 注:“祥,善也。兵者,惊精神,浊和气,不善人之器也,不当修饰之。”王念孙《读书杂志馀编上·老子》:“佳当作‘隹’,字之误也。隹,古‘唯’字也。”唐 碑本作“唯”。
    • 7.
      僭奢释义:越分地奢侈;过分奢侈。《后汉书·刘虞传》:“虞 虽为上公,天性节约,敝衣绳履,食无兼肉。远近豪俊夙僭奢者,莫不改操而归心焉。”宋 司马光《四豪论》:“﹝ 春申君 ﹞割 江东 之封,穷僭奢之乐,十餘年间,楚国 益弱。”严复《主客平议》:“秩序紊,纪纲亡,则民僭奢譸张,相率以从於无等之慾。”
    • 8.
      公表释义:⒈公开发表;公开表示。鲁迅《呐喊·端午节》:“他将这‘差不多说’最初公表的时候是在 北京 首善学校 的讲堂上,其时大概是提起关于历史上的事情来。”鲁迅《而已集·答有恒先生》:“虽然我曾在讲堂上公表过我的意思,虽然我的文章那时也无处发表,虽然我是早已不说话,但这都不足以作我的解释。”⒉犹公布。鲁迅《且介亭杂文·中国文坛上的鬼魅》:“五个左翼青年作家就做了这示威的牺牲。然而这事件又并没有公表,他们很知道,这事是可以做,却不可以说的。”郁云《鲁迅与父亲郁达夫的友谊》:“现在索性将这情形公表出来,算是又一回猛烈的
    • 9.
      公衮释义:⒈上公之命服。 衮,古代帝王、上公的礼服。宋 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卷下:“丁晋公、冯魏公,位三公侍中,而未尝冠貂蝉。杜祁公 相甫百日,当 庆历 四年郊祠,貂冠公衮,又升輅奉册,改諡诸后。”⒉指三公一类的显职。宋 范仲淹《祭吕相公文》:“谨致祭於故相赠太师令公 吕公 之灵……忧劳疾生,辞去台衡,命登公衮,以养高年,如处嘉遁。”宋 王安石《贺留守太尉启》:“伏维留守太尉,朝廷伟材,宗庙贵器,华问既大,宠禄用光……将坛之拜既崇,公衮之归岂晚。”
    • 10.
      公诸于世释义:⒈向社会上公开,使人们知道。⒉也说公诸于众。
    • 11.
      兼肉释义:二种肉食。 《尸子》卷下:“晋 国苦奢,文公 以俭矫之,衣不重帛,食不兼肉。”《后汉书·刘虞传》:“虞 虽为上公,天性节约,敝衣绳履,食无兼肉。”明 唐顺之《王冢妇唐孺人墓志铭》:“孺人从於宦者十年。然所服御一不改其素,非宾燕,不设兼肉。”
    • 12.
      台衮释义:犹台辅。 衮,古代帝王及上公的礼服。
    • 13.
      呈堂释义:谓将罪犯送上公堂受审。
    • 14.
      命服释义:原指 周 代天子赐予元士至上公九种不同命爵的衣服。后泛指官员及其配偶按等级所穿的制服。唐 权德舆《奉送孔十兄宾客承思致政归东都旧居》诗:“角巾华髮忽自遂,命服金龟君更与。”《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四回:“你就是讨婊子,也不应该叫他穿了我的命服,居然充做夫人。”郭沫若《蔡文姬》第四幕第三场:“董都尉 也是出于一时的感激,他就把他身上脱下的衣服冠带也留给 左贤王,但却没有想到这是以朝廷的命服轻易赠予外人。”
    • 15.
      大司马释义:官名。 《周礼·夏官》有大司马,掌邦政。汉 承 秦 制,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汉 武帝 罢太尉置大司马。西汉 一朝,常以授掌权的外戚,多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等联称,也有不兼将军号的。东汉 初为三公之一,旋改太尉,末年又别置大司马。魏 晋 为上公之一,位在三公之上。南北朝 或置或不置,陈 但为赠官。明 清 用作兵部尚书的别称。
    • 16.
      大象释义:⒈《易》传之一。 以卦象为根据来解释卦辞。《易·乾》:“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唐 孔颖达 疏:“此大象也。十翼之中第三翼,总象一卦,故谓之大象。”⒉大道,常理。《老子》:“执大象,天下往。”河上公 注:“象,道也。圣人守大道,则天下万民移心归往之。”晋 干宝《晋纪总论》:“昔 高祖 宣皇帝,以雄才硕量,应运而仕……於是百姓与能,大象始构矣。”⒊犹天象。旧指日月星辰运行等天文现象,有时亦指气象现象。晋 陆机《应嘉赋》:“寄冲气於大象,解心累於世罗。”晋 陶潜《咏二疏》:“大象转四时,功成者自
    • 17.
      太史公释义:汉 司马谈 为太史令,子 迁 继之,《史记》中皆称“太史公”。其说不一:(1)太史公为官名,汉武帝 时置,因位在丞相之上,与三公相等,故称。(2)司马谈 为太史令,司马迁 尊其父,故称。(3)太史令掌天文图书等,古代主天官者皆上公,故沿旧名而称之。参阅《史记·太史公自序》“谈 为太史公”三家注。综上当以第三说较为可信。后世多以“太史公”称 司马迁。
    • 18.
      子月释义:农历十一月。《尔雅·释天》“十一月为辜”清 郝懿行 义疏:“辜者,故也。十一月阳生,欲革故取新也。十月建亥,亥者根荄也。至建子之月,而孳孳然生矣。”北周 庾信《寒园即目》诗:“子月泉心动,阳爻地气舒。”唐 杜审言《和李大夫嗣真存抚河东》:“子月开阶统,房星受命年。”唐 崔琮《长至日上公献寿》诗:“应律三阳首,朝天万国同。斗边看子月,台上候祥风。”
    • 19.
      守静释义:保持清静,无所企求。语出《老子》:“致虚极,守静篤。”河上公 注:“守清静,行篤厚。”《后汉书·羊续传》:“﹝ 羊续 ﹞坐党事,禁錮十餘年,幽居守静。”《晋书·王湛传》:“﹝ 王湛 ﹞遭父丧,居於墓次。服闋,闔门守静,不交当世,冲素简淡,器量隤然,有公辅之望。”唐 王维《赠房卢氏琯》诗:“将从海岳居,守静解天刑。”清 王夫之《张子正蒙注·神化》:“释言‘真空’,老 言‘守静’,皆以神化为无有而思超越之。”
    • 20.
      守黑释义:谓安于暗昧,保持玄寂。语出《老子》:“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河上公 注:“白以喻昭昭,黑以喻默默,人虽自知昭昭明白,当復守之以默默如闇昧无所见。”唐 蒋防《白兔赋》:“饮玉池而冰光不散,食瑶草而雪影长新。理符守黑,事异文身。”清 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大易》:“入,非收视反听,寂静以守黑之谓也。”

上公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阳释义:⒈《易》八卦中的《乾》卦,由三阳爻构成,故亦以“三阳”指《乾》卦。⒉古人称农历十一月冬至一阳生,十二月二阳生,正月三阳开泰,合称“三阳”。唐 崔琮《长至日上公献寿》诗:“应律三阳首,朝天万国同。”⒊指春天。也指农历正月。《艺文类聚》卷八引 南朝 宋 孔皋《会稽记》:“餘姚县 南百里,有 太平山 ……三阳之辰,华卉代发。”宋 王安石《谢林肇长官启》:“三阳肇岁,万物同春。”《西游记》第四四回:“三阳转运,万物生辉。”参见“三阳开泰”。⒋中医谓太阳、少阳、阳明三经脉为三阳。《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
    • 2.
      上公释义:⒈周 制,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八命,出封时,加一命,称为上公。 《周礼·春官·典命》:“上公九命为伯,其国家、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皆以九为节。”郑玄 注:“上公,谓王之三公有德者,加命为二伯。二王之后亦为上公。”贾公彦 疏:“案下文,三公八命,出封皆加一等。”⒉汉 制,仅以太傅为上公。《后汉书·百官志一》:“太傅,上公一人。本注曰:掌以善导,无常职。”清 袁枚《随园随笔·领录尚书事更尊于尚书令》:“和帝 时太尉 邓彪 以太傅録尚书事,位上公,在三公之上。每少帝立,则置此官,犹古冢宰总己之义。”⒊晋
    • 3.
      九命释义:⒈周代的官爵分为九个等级,称九命。上公九命为伯;王之三公八命;侯伯七命;王之卿六命;子男五命;王之大夫、公之孤四命;公、侯伯之卿三命;公、侯伯之大夫,子男之卿再命(即二命);公、侯伯之士,子男之大夫一命。子男之士不命。他们的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等,各按等级作具体规定。见《周礼·春官·典命》、《礼记·王制》。九等官爵中的最高一级亦称九命。⒉北周官秩的等级。
    • 4.
      五献释义:飨礼时献酒五次。古代飨礼,上公九献,侯伯七献,子男五献。《礼记·礼器》:“五献之尊,门外缶,门内壶。”郑玄 注:“五献,子男之饗礼也。”《左传·昭公元年》:“及享,具五献之籩豆於幕下。”杜预 注:“朝聘之制,大国之卿五献。”唐 王维《汧阳郡太守夫人成氏墓志铭》:“製三繅兮玄纁,具五献兮籩豆。”
    • 5.
      五祀释义:⒈谓禘、郊、宗、祖、报五种祭礼。见《国语·鲁语上》。⒉古代祭祀的五种神祗。(1)祭祀五行之神。《周礼·春官·大宗伯》:“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郑玄 注:“此五祀者,五官之神。”《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故有五行之官,是谓五官。实列受氏姓,封为上公,祀为贵神。社稷五祀,是尊是奉。”《太平御览》卷五二九引《汉书议》:“祠五祀,谓五行金木水火土也。木正曰 句芒,火正曰 祝融,金正曰 蓐收,水正曰 玄冥,土正曰 后土。皆古贤能治成五行有功者,主其神祀之。”(2)祭祀住宅内外的五种神。《礼记·月令》:“﹝孟冬
    • 6.
      佳兵释义:《老子》:“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河上公 注:“祥,善也。兵者,惊精神,浊和气,不善人之器也,不当修饰之。”王念孙《读书杂志馀编上·老子》:“佳当作‘隹’,字之误也。隹,古‘唯’字也。”唐 碑本作“唯”。
    • 7.
      僭奢释义:越分地奢侈;过分奢侈。《后汉书·刘虞传》:“虞 虽为上公,天性节约,敝衣绳履,食无兼肉。远近豪俊夙僭奢者,莫不改操而归心焉。”宋 司马光《四豪论》:“﹝ 春申君 ﹞割 江东 之封,穷僭奢之乐,十餘年间,楚国 益弱。”严复《主客平议》:“秩序紊,纪纲亡,则民僭奢譸张,相率以从於无等之慾。”
    • 8.
      公表释义:⒈公开发表;公开表示。鲁迅《呐喊·端午节》:“他将这‘差不多说’最初公表的时候是在 北京 首善学校 的讲堂上,其时大概是提起关于历史上的事情来。”鲁迅《而已集·答有恒先生》:“虽然我曾在讲堂上公表过我的意思,虽然我的文章那时也无处发表,虽然我是早已不说话,但这都不足以作我的解释。”⒉犹公布。鲁迅《且介亭杂文·中国文坛上的鬼魅》:“五个左翼青年作家就做了这示威的牺牲。然而这事件又并没有公表,他们很知道,这事是可以做,却不可以说的。”郁云《鲁迅与父亲郁达夫的友谊》:“现在索性将这情形公表出来,算是又一回猛烈的
    • 9.
      公衮释义:⒈上公之命服。 衮,古代帝王、上公的礼服。宋 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卷下:“丁晋公、冯魏公,位三公侍中,而未尝冠貂蝉。杜祁公 相甫百日,当 庆历 四年郊祠,貂冠公衮,又升輅奉册,改諡诸后。”⒉指三公一类的显职。宋 范仲淹《祭吕相公文》:“谨致祭於故相赠太师令公 吕公 之灵……忧劳疾生,辞去台衡,命登公衮,以养高年,如处嘉遁。”宋 王安石《贺留守太尉启》:“伏维留守太尉,朝廷伟材,宗庙贵器,华问既大,宠禄用光……将坛之拜既崇,公衮之归岂晚。”
    • 10.
      公诸于世释义:⒈向社会上公开,使人们知道。⒉也说公诸于众。
    • 11.
      兼肉释义:二种肉食。 《尸子》卷下:“晋 国苦奢,文公 以俭矫之,衣不重帛,食不兼肉。”《后汉书·刘虞传》:“虞 虽为上公,天性节约,敝衣绳履,食无兼肉。”明 唐顺之《王冢妇唐孺人墓志铭》:“孺人从於宦者十年。然所服御一不改其素,非宾燕,不设兼肉。”
    • 12.
      台衮释义:犹台辅。 衮,古代帝王及上公的礼服。
    • 13.
      呈堂释义:谓将罪犯送上公堂受审。
    • 14.
      命服释义:原指 周 代天子赐予元士至上公九种不同命爵的衣服。后泛指官员及其配偶按等级所穿的制服。唐 权德舆《奉送孔十兄宾客承思致政归东都旧居》诗:“角巾华髮忽自遂,命服金龟君更与。”《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四回:“你就是讨婊子,也不应该叫他穿了我的命服,居然充做夫人。”郭沫若《蔡文姬》第四幕第三场:“董都尉 也是出于一时的感激,他就把他身上脱下的衣服冠带也留给 左贤王,但却没有想到这是以朝廷的命服轻易赠予外人。”
    • 15.
      大司马释义:官名。 《周礼·夏官》有大司马,掌邦政。汉 承 秦 制,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汉 武帝 罢太尉置大司马。西汉 一朝,常以授掌权的外戚,多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等联称,也有不兼将军号的。东汉 初为三公之一,旋改太尉,末年又别置大司马。魏 晋 为上公之一,位在三公之上。南北朝 或置或不置,陈 但为赠官。明 清 用作兵部尚书的别称。
    • 16.
      大象释义:⒈《易》传之一。 以卦象为根据来解释卦辞。《易·乾》:“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唐 孔颖达 疏:“此大象也。十翼之中第三翼,总象一卦,故谓之大象。”⒉大道,常理。《老子》:“执大象,天下往。”河上公 注:“象,道也。圣人守大道,则天下万民移心归往之。”晋 干宝《晋纪总论》:“昔 高祖 宣皇帝,以雄才硕量,应运而仕……於是百姓与能,大象始构矣。”⒊犹天象。旧指日月星辰运行等天文现象,有时亦指气象现象。晋 陆机《应嘉赋》:“寄冲气於大象,解心累於世罗。”晋 陶潜《咏二疏》:“大象转四时,功成者自
    • 17.
      太史公释义:汉 司马谈 为太史令,子 迁 继之,《史记》中皆称“太史公”。其说不一:(1)太史公为官名,汉武帝 时置,因位在丞相之上,与三公相等,故称。(2)司马谈 为太史令,司马迁 尊其父,故称。(3)太史令掌天文图书等,古代主天官者皆上公,故沿旧名而称之。参阅《史记·太史公自序》“谈 为太史公”三家注。综上当以第三说较为可信。后世多以“太史公”称 司马迁。
    • 18.
      子月释义:农历十一月。《尔雅·释天》“十一月为辜”清 郝懿行 义疏:“辜者,故也。十一月阳生,欲革故取新也。十月建亥,亥者根荄也。至建子之月,而孳孳然生矣。”北周 庾信《寒园即目》诗:“子月泉心动,阳爻地气舒。”唐 杜审言《和李大夫嗣真存抚河东》:“子月开阶统,房星受命年。”唐 崔琮《长至日上公献寿》诗:“应律三阳首,朝天万国同。斗边看子月,台上候祥风。”
    • 19.
      守静释义:保持清静,无所企求。语出《老子》:“致虚极,守静篤。”河上公 注:“守清静,行篤厚。”《后汉书·羊续传》:“﹝ 羊续 ﹞坐党事,禁錮十餘年,幽居守静。”《晋书·王湛传》:“﹝ 王湛 ﹞遭父丧,居於墓次。服闋,闔门守静,不交当世,冲素简淡,器量隤然,有公辅之望。”唐 王维《赠房卢氏琯》诗:“将从海岳居,守静解天刑。”清 王夫之《张子正蒙注·神化》:“释言‘真空’,老 言‘守静’,皆以神化为无有而思超越之。”
    • 20.
      守黑释义:谓安于暗昧,保持玄寂。语出《老子》:“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河上公 注:“白以喻昭昭,黑以喻默默,人虽自知昭昭明白,当復守之以默默如闇昧无所见。”唐 蒋防《白兔赋》:“饮玉池而冰光不散,食瑶草而雪影长新。理符守黑,事异文身。”清 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大易》:“入,非收视反听,寂静以守黑之谓也。”

上公造句

1.他在大会上公开检讨了自己的错误,并表示今后要伐毛洗髓,重新做人。

2.你再当断不断,我们就上公园去了,不和你玩了。

3.这部有关知青主题的小说,三易其稿,终于出版。着者在一次插兄聚会上公诸同好,作为礼物,分送朋友。

4.这篇批评官僚主义的文章在报上公开发表,能起到讽一劝百的作用。

5.冬爷爷再次从雪口袋中抓出一把白雪,撒向大街上公园中操场中。侵刻间世界变成了一个白茫茫的世界。

6.我正左右为难要不要上公车时,见大家争先恐后上车,我左思右想,见有隙可乘便一拥而上。

7.电视上公布了这次歌唱比赛的获奖名单。

8.国庆长假偶一直在家玩一款游戏,给大家推荐一下,盛大的星辰变,正好赶上公测期间,活动很诱人呢。

上公(shanggong)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上公是什么意思 上公读音 怎么读 上公,拼音是shàng gōng,上公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上公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