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行军 行军的意思
xíngjūn

行军

简体行军
繁体行軍
拼音xíng jūn
注音ㄒㄧㄥˊ ㄐㄩㄣ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háng hàng héng xíng,(1) 行列。【组词】:字里行间。罗列成行。(2) 兄弟姐妹的次弟;排行:我行二,你行几?(3) 步行的阵列。(4) 量词。用于成行的东西。【组词】:泪下两行。(5) 某些营业所。【组词】:银行。花行。商行。(6) 行业。【组词】:同行。各行各业。(7) 用长的针脚成行地连缀。【组词】:行棉袄。行几针。(1) 走。【组词】:行走。步行。旅行。行踪。行百里者半九十。行云流水(喻自然不拘泥)。行远自迩。(2) 出外时用的。【组词】:行装。行箧。行李。(3) 流通,传递。【组词】:行销。风行一时。(4) 从事。【组词】:进行。(5) 流动性的,临时性的。【组词】:行商。行营。(6) 足以表示品质的举止行动。【组词】:行径。品行。言行。操行。行成于思。(7) 实际地做。【组词】:行礼。行医。行文。(8) 可以。【例句】:不学习不行。(9) 能干。【组词】:你真行。(10) 将要。【组词】:行将毕业。(11) 古代指物质的基本元素。【例句】:五行(“金”、“木”、“水”、“火”、“土”)。(12) 古诗的一种体裁。【组词】:长歌行。(13) 汉字字体的一种。【组词】:行书。(14) 姓。

jūn,(1) 武装部队。【组词】:军威。军服。行(xíng )军。军功。军犬。军备。军纪。军衔。军阀。军令状。异军突起。溃不成军。(2) 军队的编制单位,是“师”的上一级。(3) 泛指有组织的集体。【组词】:劳动大军。

基本含义

指军队行进,也比喻事情顺利进行。

行军的意思

行军 [xíng jūn]

1. 军队徒步或乘车沿指定路线进行的有组织的移动。古代泛指用兵。

行军用兵之道。——汉·贾谊《过秦论》

[(of troops)march;]

行军 引证解释

⒈ 古代泛指用兵。

《管子·小问》:“桓公 曰:‘吾已知战胜之器,攻取之数矣,请问行军袭邑,举错而知先后,不失地利,若何?’”
《孙子·九地》:“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
汉 贾谊 《过秦论》:“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曩时之士也。”
三国 魏 锺会 《檄蜀文》:“古之行军,以仁为本,以义治之。”

⒉ 军队转移。

毛泽东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词:“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头上高山,风捲红旗过大关。”
吴伯箫 《北极星·努力奋斗》:“听了讲话的第二天,我们就行军去 瓦窑堡。”

⒊ 行营,指军营。参见“行营”。

唐 岑参 《行军》诗之一:“我皇在行军,兵马日浩浩。”
唐 岑参 《凤翔府行军送程使君赴成州》诗:“程侯 新出守,好日发行军。”

⒋ 谓扩充军备。

清 马建忠 《借债以开铁道说》:“凡所以为民谋生之具,即所以为国开财之源,与借债以行军,其情事迥不相同。”

⒌ 见“行军司马”。

⒍ 巡视军队。 《史记·高祖本纪》:“汉王 病创卧, 张良 彊请 汉王 起行劳军,以安士卒,毋令 楚 乘胜於 汉。

汉王 出行军,病甚,因驰入 成皋。”


国语词典

行军 [xíng jūn]

⒈ 用兵打仗。

《管子·小问》:「请问行军袭邑,举错而知先后,不失地利,若何?」
汉·贾谊〈过秦论〉:「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曩时之士也。」

⒉ 军事部队基于作战、训练及行政等之要求所行的地面运动。


行军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万里长征释义:⒈指长途行军。⒉见〔二万五千里长征〕
    • 2.
      三箭定天山释义:《新唐书·薛仁贵传》:“詔副 郑仁泰 为铁勒道行军总管,时九姓众十餘万,令驍骑数十来挑战,仁贵 发三矢、輒杀三人,於是虏气慑,皆降……军中歌曰:‘将军三箭定 天山,壮士长歌入 汉 关。 ’”后以“三箭定天山”谓大将武艺高强,声威服人。
    • 3.
      上将军释义:⒈行军作战时军中的主帅。 《老子》:“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战国策·燕策一》:“二十八年,燕 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於是遂以 乐毅 为上将军,与 秦、楚、三晋 合谋以伐 齐。”《史记·高祖本纪》:“初,项羽 与 宋义 北救 赵,及 项羽 杀 宋义,代为上将军,诸军 黥布 皆属,破 秦 将 王离 军,降 章邯,诸侯皆附。”⒉官名。汉 以 吕禄 为上将军,后无建置。唐 则各卫有上将军之官,宋 仍之。金、元 时以其名为武臣散官。明 废。
    • 4.
      中军释义:⒈古时行军作战队分上、中、下(或左、中、右)三军,由主帅所居中军发号施令。⒉指中军统帅的营帐。⒊中军将军的省称。
    • 5.
      云钲释义:古代打击乐器,表面有云状花纹。为行军、狩猎时所用。
    • 6.
      仪卫释义:仪仗与卫士的统称。 《魏书·李元护传》:“若丧过 东阳,不可不好设仪衞,哭泣尽哀,令观者改容也。”前蜀 杜光庭《宣再往青城安复真灵醮词》:“仰堂宇之威容,覩四垣之仪衞。”《宋史·仪卫志一》:“徽宗 政和 三年,议礼局上 大庆殿 大朝会仪衞。”清 戴名世《孑遗录》:“史可法 以父丧归,继 可法 者为 郑二阳。二阳 行军,仪衞甚盛。”
    • 7.
      会操释义:指会合举行军事或体育方面的操演:下午两点在大操场会操。
    • 8.
      住节释义:驻节。谓军队统帅于行军中暂驻。节,皇帝所授节杖。
    • 9.
      佛面释义:⒈指佛像面部。《太平广记》卷一一六引《冥祥记》:“唐 贞观 二十年,征 龟兹。有 薛孤训 者,为行军仓曹,军及屠 龟兹 后,乃於精舍剥佛面金。”《水浒传》第八三回:“那军校道:‘皇帝赐俺一瓶酒,一斤肉,你都尅减了。不是我们争嘴,堪恨你这厮们无道理,佛面上去刮金。’”清 翟灏《通俗编·释道》:“《涌幢小品》:谚云:‘佛面上刮金’,陋之也。”⒉佛的面子,佛的情面。元 宋元怀《拊掌录》:“赵閲道 罢政閒居,每见僧,接之甚恭。一日士人以书贄见,公读之终卷,正色谓士人曰:‘朝廷有学校,有科举,何不勉以卒业?’……后
    • 10.
      偃息旗鼓释义:偃:放倒;息:停止。放倒旗子,停止敲鼓。原指隐蔽行军,不暴露目标。现比喻无声无息地停止运动。
    • 11.
      偃旗仆鼓释义:原指行军时隐蔽行踪,不让敌人觉察。现比喻事情终止或声势减弱。同“偃旗息鼓”。
    • 12.
      偃旗卧鼓释义:原指行军时隐蔽行踪,不让敌人觉察。现比喻事情终止或声势减弱。同“偃旗息鼓”。
    • 13.
      偃旗息鼓释义:放倒军旗,停敲战鼓。 原指不暴露目标,秘密行军。也指停止战斗。《三国志·蜀书·赵云传》裴松之注引《赵云别传》:“而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有伏兵,引去。” 后也用以比喻事情中止或声势减弱。
    • 14.
      假五百释义:古代对边县人民实行军事编制,设伍、里、连、邑四级,连之长称假五百。 一称假率。
    • 15.
      假候释义:古代对边境县人民实行军事编制,设伍、里、连、邑四级,一邑之长称假候。
    • 16.
      假士释义:古代对边县人民实行军事编制,设伍、里、连、邑四级,里之长称假士。
    • 17.
      先锋释义:作战或行军时的先头部队,旧时也指率领先头部队的将领,现在多用于比喻:先锋队。 开路先锋。先锋作用。
    • 18.
      六合城释义:隋 何稠 创制的行军所用活动木城。
    • 19.
      兼舍释义:犹言兼行,兼程。古代行军,途中住一夜叫舍。
    • 20.
      军幕释义:行军宿营的帐幕。

行军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万里长征释义:⒈指长途行军。⒉见〔二万五千里长征〕
    • 2.
      三箭定天山释义:《新唐书·薛仁贵传》:“詔副 郑仁泰 为铁勒道行军总管,时九姓众十餘万,令驍骑数十来挑战,仁贵 发三矢、輒杀三人,於是虏气慑,皆降……军中歌曰:‘将军三箭定 天山,壮士长歌入 汉 关。 ’”后以“三箭定天山”谓大将武艺高强,声威服人。
    • 3.
      上将军释义:⒈行军作战时军中的主帅。 《老子》:“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战国策·燕策一》:“二十八年,燕 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於是遂以 乐毅 为上将军,与 秦、楚、三晋 合谋以伐 齐。”《史记·高祖本纪》:“初,项羽 与 宋义 北救 赵,及 项羽 杀 宋义,代为上将军,诸军 黥布 皆属,破 秦 将 王离 军,降 章邯,诸侯皆附。”⒉官名。汉 以 吕禄 为上将军,后无建置。唐 则各卫有上将军之官,宋 仍之。金、元 时以其名为武臣散官。明 废。
    • 4.
      中军释义:⒈古时行军作战队分上、中、下(或左、中、右)三军,由主帅所居中军发号施令。⒉指中军统帅的营帐。⒊中军将军的省称。
    • 5.
      云钲释义:古代打击乐器,表面有云状花纹。为行军、狩猎时所用。
    • 6.
      仪卫释义:仪仗与卫士的统称。 《魏书·李元护传》:“若丧过 东阳,不可不好设仪衞,哭泣尽哀,令观者改容也。”前蜀 杜光庭《宣再往青城安复真灵醮词》:“仰堂宇之威容,覩四垣之仪衞。”《宋史·仪卫志一》:“徽宗 政和 三年,议礼局上 大庆殿 大朝会仪衞。”清 戴名世《孑遗录》:“史可法 以父丧归,继 可法 者为 郑二阳。二阳 行军,仪衞甚盛。”
    • 7.
      会操释义:指会合举行军事或体育方面的操演:下午两点在大操场会操。
    • 8.
      住节释义:驻节。谓军队统帅于行军中暂驻。节,皇帝所授节杖。
    • 9.
      佛面释义:⒈指佛像面部。《太平广记》卷一一六引《冥祥记》:“唐 贞观 二十年,征 龟兹。有 薛孤训 者,为行军仓曹,军及屠 龟兹 后,乃於精舍剥佛面金。”《水浒传》第八三回:“那军校道:‘皇帝赐俺一瓶酒,一斤肉,你都尅减了。不是我们争嘴,堪恨你这厮们无道理,佛面上去刮金。’”清 翟灏《通俗编·释道》:“《涌幢小品》:谚云:‘佛面上刮金’,陋之也。”⒉佛的面子,佛的情面。元 宋元怀《拊掌录》:“赵閲道 罢政閒居,每见僧,接之甚恭。一日士人以书贄见,公读之终卷,正色谓士人曰:‘朝廷有学校,有科举,何不勉以卒业?’……后
    • 10.
      偃息旗鼓释义:偃:放倒;息:停止。放倒旗子,停止敲鼓。原指隐蔽行军,不暴露目标。现比喻无声无息地停止运动。
    • 11.
      偃旗仆鼓释义:原指行军时隐蔽行踪,不让敌人觉察。现比喻事情终止或声势减弱。同“偃旗息鼓”。
    • 12.
      偃旗卧鼓释义:原指行军时隐蔽行踪,不让敌人觉察。现比喻事情终止或声势减弱。同“偃旗息鼓”。
    • 13.
      偃旗息鼓释义:放倒军旗,停敲战鼓。 原指不暴露目标,秘密行军。也指停止战斗。《三国志·蜀书·赵云传》裴松之注引《赵云别传》:“而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有伏兵,引去。” 后也用以比喻事情中止或声势减弱。
    • 14.
      假五百释义:古代对边县人民实行军事编制,设伍、里、连、邑四级,连之长称假五百。 一称假率。
    • 15.
      假候释义:古代对边境县人民实行军事编制,设伍、里、连、邑四级,一邑之长称假候。
    • 16.
      假士释义:古代对边县人民实行军事编制,设伍、里、连、邑四级,里之长称假士。
    • 17.
      先锋释义:作战或行军时的先头部队,旧时也指率领先头部队的将领,现在多用于比喻:先锋队。 开路先锋。先锋作用。
    • 18.
      六合城释义:隋 何稠 创制的行军所用活动木城。
    • 19.
      兼舍释义:犹言兼行,兼程。古代行军,途中住一夜叫舍。
    • 20.
      军幕释义:行军宿营的帐幕。

行军造句

1.这支部队经过一天一夜急行军,已经是人困马乏,疲惫不堪了。

2.连日行军后部队已疲惫不堪,正需要休息,好养精蓄锐。

3.从战斗的头一天起,他就像一个老战士一样地行军作战,冲锋陷阵。

4.树林下,行军蚁浩浩荡荡的向远方行进着,黑压压的一片,场面壮观的让人不可思议。

5.连年作战和长途行军,战士们把多余的东西全扔了,到现在,他们除了武器以外身无长物。

6.红军战士马不停蹄连夜急行军,终于在天亮前进入阵地。

7.人民解放军连夜行军,从来都是鸡犬不惊。

8.一群大雁像行军一样向南部飞。

9.同学们冒着刺骨的寒风,在雪地里行军拉练。

10.接到军团的命令后,红二团星夜兼程,一天一夜急行军,在敌人援军到来之前赶到了泸定桥。

11.整整一夜急行军,战士们个个都十分困倦。

12.暫我们的队伍沿着蜿蜒的山谷急行军前进。

13.她背负着沉重的行李在行军

14.兵贵神速,今晚就来个急行军,赶天明到达石宝寨,彻底消灭这股土匪。

行军(xingjun)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行军是什么意思 行军读音 怎么读 行军,拼音是xíng jūn,行军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行军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