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止观 止观的意思
zhǐguān

止观

简体止观
繁体止觀
拼音zhǐ guān
注音ㄓˇ ㄍㄨㄢ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zhǐ,(1) 停住不动。【组词】:止步。截止。(2) 拦阻,使停住。【组词】:止痛。禁止。(3) 仅,只。【组词】:止有此数。不止一回。(4) 古同“趾”,脚;脚趾头。

guān guàn,(1) 道教的庙宇。【组词】:白云观。紫阳观。(2) 古代宫门前的双阙。(3) 楼台。【组词】:楼观。台观。(4) 姓。

基本含义

指停止观察、观察停止。也可表示不再关注、不再思考。

止观的意思

止观 [zhǐ guān]

1. 停下来观看。佛教修行法门之一。“止”为梵文Samatha(奢摩他)的意译,意为扫除妄念,专心一境;“观”为梵文“毗钵舍那”的意译,意为在“止”的基础上发生智慧,辨清事理。佛教主张通过“止观”即可“悟”到“性空”而成佛。

止观 引证解释

⒈ 停下来观看。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宋王 与 齐 仇也,筑 武宫。謳 癸 倡,行者止观,筑者不倦。”

⒉ 佛教修行法门之一。“止”为梵文(奢摩他)的意译,意为扫除妄念,专心一境;“观”为梵文(毗钵舍那)的意译,意为在“止”的基础上发生智慧,辨清事理。佛教主张通过“止观”即可“悟”到“性空”而成佛。 中国 佛教天台宗创始人 智顗 著有《摩诃止观》、《童蒙止观》等书。

《法苑珠林》卷一〇一引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齐 鄴 西 龙山 云门寺 释 僧稠 姓 孙,元出 昌黎 ……初从 道房禪师 受习止观。”
唐 杜甫 《别李秘书始兴寺所居》诗:“重闻西方《止观经》,老身古寺风泠泠。”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二:“夫 思大 乃 天台 智者,本师亲受三种《止观》。”


国语词典

止观 [zhǐ guān]

⒈ 佛教修行者悟道、入道的二个主要方法。止指一种平静、清楚而不会受到搅乱的心灵状态;能给心更大的洞识力,是修观所不可或缺的。观指对存在的一切物质或精神现象,以无常、苦、空和无我等来观察事物的本性真实差别。止使心从杂染和内在的障碍中解脱;观使修行者入圣流并解脱成佛。

〈六门教授习定论〉:「名一二分定者,或时但有寂处而无罪观;或有众观而非寂处;或时俱有,应知即是止观双运。」


止观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科拣境释义:天台宗的独特观行方法。即天台宗于圆顿止观十境中的第一阴入界境,拣出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等三科之境以明观境。
    • 2.
      中边释义:⒈《四十二章经》:“佛所言説,皆应信顺,譬如食蜜,中边皆甜,吾经亦尔。 ”佛家因以“中边”指中观与边见(包括空、假等)。天台宗认为,“无空、假而不中,总中观也。”见 隋 智顗《摩诃止观》卷五。宋 陆游《累日倦甚不能觞客睡起戏作》诗:“晚知古佛中边语,正合 蒙庄《内外篇》。”明 丁鹤年《逃禅室述怀十六韵》:“谈玄分上下,味道悉中边。”⒉内外,表里。宋 苏轼《东坡诗话·评韩柳诗》:“所贵乎枯澹者,谓其外枯而中膏……若中边皆枯澹,亦何足道。”冰心《往事二》八:“父亲说:‘和人群大陆隔绝,是怎样的一种牺牲,这情绪
    • 3.
      初禅释义:⒈佛教语。 色界中的初禅天,包括梵众天、梵辅天和大梵天。⒉佛教语。四禅定之一。“初禪”的主要特征是“八触”:痒、动、轻、重、冷、暖、涩、滑;“十功德”:空、明、定、智、善心、柔软、喜、乐、解脱、境界相应。见隋智顗《摩诃止观》卷九之一。
    • 4.
      发性释义:谓使慧性、定性彰明。 唐 杜甫《大云寺赞公房》诗之一:“醍醐长发性,饮食过扶衰。”仇兆鳌 注:“潘鸿 曰,《止观辅行》云:‘见是慧性,发必依观;禪是定性,发必依止。’此发、性二字所本。”
    • 5.
      四弘誓释义:四弘誓 [出止观大意] 弘。
    • 6.
      固化释义:⒈使(液体等)凝固:固化剂。 ⒉使固定;变固定(多用于抽象事物):固化双方合作关系。防止观念固化。
    • 7.
      小止观释义:小止观,全一卷(或二卷)。
    • 8.
      广平释义:⒈宽阔平坦。《释名·释地》:“广平曰原。”⒉善遍平等。宋 赵令畤《侯鲭录》卷三:“方等者,即周徧义。《止观论》云:‘方等者,或言广平。’……既不拘禁忌,广大而平等之,故谓之广平也。”⒊枰,棋盘。《方言》第五:“所以投簙谓之枰,或谓之广平。”《广雅·释器》:“广平,榻,枰也。”王念孙 疏证:“广平为博局之枰,榻为牀榻之枰,皆取义於平也。”⒋指 晋 周处。因其曾任 广平 太守,故称。《文选·谢朓<新亭渚别范零陵>诗》:“广平 听方籍,茂陵 将见求。”刘良 注:“周处 为 广平 太守,三十年滞讼一朝断决。”
    • 9.
      皈心释义:诚心归向。 明 袁宏道《金太宜人墓铭》:“晚年得浄土书读之,遂皈心莲域,礼颂不輟。”清 平步青《霞外攟屑·论文上·罗台山》:“虽遁而学禪,而皈心宗乘。”傅尃《馆夜》诗:“空王肯示皈心法,且办熏修习止观。”
    • 10.
      观法释义:⒈观察法度。⒉佛教语。指观心。参阅唐湛然《止观大意》。
    • 11.
      调息释义:⒈调节呼吸。 《摩诃止观》卷四下:“初入定时,调身令不宽不急,调息令不涩不滑。”宋 苏轼《龙虎铅汞论》:“有隐者教余曰:人能正坐瞑目,调息握固,心定息微,则徐闭之。”《红楼梦》第十回:“这先生方伸手按在右手脉上,调息了至数,凝神细诊了半天。”注:“中医诊脉,先稳定自己的呼吸,叫作‘调息’。”⒉调解,平息争端。《资治通鉴·唐德宗兴元元年》:“上曰:‘卿所料极善。然 李晟 移军,怀光 不免悵望,若更遣 建微、惠元 就东,恐因此生辞,转难调息,且更俟旬时。’”胡三省 注:“调息,犹今人言调停也。”⒊调养将息。
    • 12.
      赞辞释义:⒈赞颂、祝祷之辞。 唐 湛然《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七:“男师曰覡,女师曰巫,谓阴神也。《説文》云:‘巫者,祝也。’‘祝者,祭主申讚辞者也。’三事不办者,不能破魔军。”⒉谓赞唱礼仪。汉 董仲舒《春秋繁露·离合根》:“足不自动而相者导进,口不自言而摈者赞辞。”⒊赞美的话。明 宋濂《滕奉使赞》:“敢述赞辞,勒在贞碣。”《诗刊》1977年第11期:“‘一字千钧’、‘惜墨如金’,常是人们对好诗的赞辞。”
    • 13.
      阳焰释义:⒈亦作“阳燄”。亦作“阳焱”。指浮尘为日光所照时呈现的一种远望似水如雾的自然景象。佛经中常用以比喻事物之虚幻不实者。语本《楞伽经》卷二上:“譬如群鹿为渴所逼,见春时燄而作水想,迷乱驰趣不知非水。”隋智顗《摩诃止观》卷一下:“集既即空,不应如彼渴鹿驰逐阳燄。”唐元稹《遣春》诗之四:“阳焰波春空,平湖漫凝溢。”唐白居易《和梦游春诗一百韵》:“膏明诱闇蛾,阳焱奔痴鹿。”许地山《缀网劳蛛·无法投递之邮件》:“这又是一种渴鹿趋阳焰的事,即令它有千万蹄,每蹄各具千万翅膀,飞跑到旷野尽处,也不能得点滴的水。”⒉指炽热的

止观(zhiguan)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止观是什么意思 止观读音 怎么读 止观,拼音是zhǐ guān,止观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止观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