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王 [míng wáng]
1. 圣明的君主。旧时社神封号。
明王 引证解释
⒈ 圣明的君主。
引《左传·宣公十二年》:“古者明王伐不敬。”
隋 王通 《中说·天地》:“愿执明王之法,使天下无寃人。”
宋 范仲淹 《君以民为体赋》:“先哲格言,明王佩服。”
《儿女英雄传》第三九回:“果能自信,则明王復作。”
⒉ 旧时社神封号。 《魏书·地形志中》载, 东彭城郡 勃海县 有 东海 明王神。佛教也有明王之称,如 不动明王、大威德明王 等。明,光明。以有智力摧垮一切魔障之威德,故云明王。
国语词典
明王 [míng wáng]
⒈ 圣明的君主。
引《书经·说命中》:「明王奉若天道,建邦设都。」
《文选·潘岳·藉田赋》:「昔者明王以孝治天下,其或继者鲜哉希矣。」
明王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泻千里释义:形容江河奔流直下。也形容文笔气势奔放。明王世贞《文评》:“方希直奔流滔滔,一泻千里,而潆洄滉瀁之状颇少。” 泻:水急速地往下流。
- 2.
三马释义:⒈指北齐马子结三兄弟。⒉三枚筹马。马,投壶时用的筹子。⒊复姓。见明王鏊《震泽长语·姓氏》。
- 3.
不举释义:⒈不举起。 《孟子·梁惠王上》:“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汉 王充《论衡·效力》:“火之光也,不举不明。”⒉指不升起。汉 蔡邕《黄钺铭》:“羌戎 受首于西彊,百固 冰散于东邻,鲜卑 收迹,烽燧不举。”⒊不能举;举不起。《韩非子·说林下》:“夫踶马也者,举后而任前,肿膝不可任也,故后不举。”《水浒传》第一一五回:“众人看 张横 时,四肢不举,两眼朦朧。”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堪舆》:“舁夫凡十易肩,困惫不举,相与委柩路侧。”⒋不举办;不进行。《韩非子·备内》:“是故明王不举不参之事,不食非常之食。”《
- 4.
不动尊释义:⒈佛教语。即不动明王。亦泛指佛菩萨。因其不为生死、烦恼所动,世间所尊,故称。⒉银钱的俗称。
- 5.
侵刻释义:⒈侵害,剥夺。《诗·曹风·下泉序》:“曹 人疾 共公 侵刻下民,不得其所,忧而思明王贤伯也。”《后汉书·刘隆传》:“十五年,詔下州郡检覈其事,而刺史太守多不平均,或优饶豪右,侵刻羸弱,百姓嗟怨,遮道号呼。”宋 庄季裕《鸡肋编》卷上:“虽大木亦枯死,有一夕伤数百株者。此多大姓侵刻细民,故以此报之也。”明 文徵明《周康僖公传》:“太监 李兴 提督山陵,言者论其侵刻誖谩。有旨下公勘问,公尽法探竟,得其侵渔僨事诸不法,按劾抵罪。”⒉苛重。宋 沉作喆《寓简》卷十:“抑又蕃舶之征过於侵刻,遂不復至中华耶?”
- 6.
光有释义:广有。《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昔 武王 克 商,光有天下。”杜预 注:“光,大也。”《国语·周语中》:“古之明王不失此三德者,故能光有天下。”韦昭 注:“光,大也。”《后汉书·光武帝纪下》:“高祖 圣德,光有天下。”
- 7.
六宝释义:指明王圣人、玉、龟、珠、金、山林薮泽。古谓六者为国家之宝,故云。
- 8.
兴行释义:⒈因受感发起而实行。《孝经·三才》:“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於德义,而民兴行。”《汉书·元帝纪》:“五年春三月,詔曰:‘盖闻明王之治国也,明好恶而定去就,崇敬让而民兴行,故法设而民不犯,令施而民从。’”汉 潘勗《册魏公九锡文》:“君敦尚谦让,俾民兴行。”⒉盛行;使之盛行。《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咸平元年》:“上好俭则国有餘财,下不僭则家有餘资,自然廉让兴行,盗贼鲜少。”鲁迅《花边文学·法令和歌剧》:“既积无量之福,又极视听之娱,现在未来,都有好处,这是向来兴行佛事的号召的力量
- 9.
千篇一律释义:形容文章公式化。 也比喻完全按老一套,没有任何变化。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四:“张为称白乐天…千篇一律,诗道未成,慎勿轻看,最能易人心手。”
- 10.
参墟释义:亦作“参虚”。参星的分野。当今 山西、河南 一带。《左传·昭公十五年》:“唐叔 受之,以处参虚。”杜预 注:“参虚,实沉之次,晋 之分野。”孔颖达 疏:“实沉之次,晋 之分野,上繫参之虚域,故云参虚。”汉 焦赣《易林·泰之未济》:“实沉参墟,以义讨 尤。”《隋书·高祖纪上》:“昔者明王设官胙土,营丘 四履,得征五侯,参墟宠章,异其礼物。”《旧唐书·忠义传上·夏侯端》:“参墟得岁,必有真人起于实沉之次。”
- 11.
大戮释义:⒈谓杀而陈尸示众。《左传·宣公十二年》:“古者明王伐不敬,取其鲸鲵而封之,以为大戮。”《韩非子·十过》:“悬 叔瞻 而出之,我且杀而以为大戮。”《史记·袁盎晁错列传》:“夫 鼂错 患诸侯彊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画始行,卒受大戮。”⒉亦作“大僇”。大耻辱。《荀子·王霸》:“而身死国亡,为天下大戮。”杨倞 注:“为天下大戮辱也。”唐 柳宗元《寄许京兆孟容书》:“立身一败,万事瓦裂,身残家破,为世大僇。”
- 12.
奥主释义:⒈国内之主。指君主。《左传·昭公十三年》:“共 有宠子,国有奥主,无施於民,无援於外。”孔颖达 疏:“奥是内之义。”南朝 陈 徐陵《为贞阳侯与陈司空书》:“今者殷忧未已,祸难相寻,宗社无依,奥主宜立。”⒉深沉明睿之主。《文选·陆机<五等诸侯论>》:“上非奥主,下皆市人。”吕延济 注:“奥,深也。言非深沉知人之主也。”⒊主谋者。《宋书·袁豹传》:“梁 益 人士,咸明王化,虽驱迫一时,本非奥主。”⒋靠山。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记》:“昼 以 卿 为奥主,随驾至 洛 下,携同年数人,醉於
- 13.
孝治释义:《孝经·孝治》:“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於公侯伯子男乎。 ”后用“孝治”谓以孝道治理国家,教化百姓。南朝 梁 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闢玄闈以阐化,寝鸣鐘以体国,翼亮孝治,缉熙中教。”宋 欧阳修《皇太后还政议合行典礼诏》:“刑於四海之风,必务先於孝治,惟是事亲之礼,盖存有国之规。”《清史稿·礼志五》:“顺治 十六年,左副都御史 袁懋功 请举祫祭,以彰孝治。”
- 14.
宝顶山摩崖造像释义:在四川省大足县东北宝顶山。以大佛湾、小佛湾为中心,包括广大山、龙潭、松林坡共十三处山岩。始建于南宋淳熙至淳fe7a年间,造像万余躯。有六道轮回、华严三圣、孔雀明王经变、千手观音像等巨型雕像。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5.
宣明王释义:宋 代对 陶唐氏 之火正 阏伯 的封号。传说其为 高辛氏 子,居 商丘,奉祀大火之星,后世祭大火,因以其为配。《宋史·礼志六》:“乾道 五年,太常少卿 林栗 等言:‘本寺已择九月十四日,依旨设位,望祭 应天府 大火,以 商丘 宣明王 配。二十一日内火,祀大辰,以 閼伯 配。大辰即大火,閼伯 即 商丘 宣明王 也。缘国朝以 宋 建号,以火纪德,推原发祥之所自,崇建 商丘 之祠,府曰 应天,庙曰 光德,加封王爵,锡謚 宣明,所以追严者备矣。今有司旬日之间举行二祭,一称其号,一斥其名,义所未安。乞自今祀荧惑、大
- 16.
寿域释义:⒈谓人人得尽天年的太平盛世。 语出《汉书·礼乐志》:“愿与大臣延及儒生,述旧礼,明王制,驱一世之民,济之仁寿之域,则俗何以不若 成康?寿何以不若 高宗?”唐 杜牧《郡斋独酌》诗:“生人但眠食,寿域富农桑。”明 唐寅《世寿堂诗》:“太平熙皥出寿人,皇风蒸煦寿域春。”清 金人瑞《吴明府生日》诗:“十万户齐登寿域,壶天岂独一人长。”⒉寿穴;坟茔。唐 黄滔《祭司勋孙郎中文》:“今则江湖梗涩,京 洛 迢遥,权卜灵岗,寓安寿域。”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堪舆》:“宋公 卒,两公子各立门户,为父卜兆……兄弟两不相下,因负
- 17.
小文释义:⒈谓法令细节。《汉书·萧育传》:“其於为民除害,安元元而已,亡拘於小文。”《汉书·游侠传·陈遵》:“大司徒 马宫 大儒优士,又重 遵,谓西曹:‘此人大度士,奈何以小文责之?’”⒉谓低劣的文字。《后汉书·蔡邕传》:“近者以辟召不慎,切责三公,而今并以小文超取选举,开请託之门,违明王之典,众心不厌,莫之敢言。”《旧唐书·薛登传》:“因陋就寡,赴速邀时,缉缀小文,名之策学,不以指实为本,而以浮虚为贵。”⒊短文。《后汉书·陈元传》:“案 升 等所言,前后相违,皆断截小文,媟黷微辞,以年数小差,掇为巨谬。”三国
- 18.
岁聘释义:⒈古代诸侯每年派使者朝见天子。《左传·昭公十三年》:“是故明王之制,使诸侯岁聘以志业,间朝以讲礼。”《国语·鲁语上》“是故先王制诸侯,使五年四王,一相朝”三国 吴 韦昭 注:“贾侍中 云:‘王,谓王事天子也。岁聘以志业,閒朝以讲礼,五年之间四聘於王,而一相朝。’……《礼记》曰:‘诸侯之於天子也,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五年一朝谓此也。”⒉指国与国之间的遣使访问。《宋史·许将传》:“契丹 以兵二十万压 代州 境,遣使请 代 地,岁聘之使不敢行,以命 将。”
- 19.
弇山释义:⒈山名。古谓日没之所。又名崦嵫山、弇兹山。⒉园名。在江苏省太仓县,为明王世贞所筑。因以为王世贞的别称。
- 20.
弇州释义:⒈地名。⒉古代传说中的山名。⒊明王世贞的别号弇州山人的省称。